生平
他來自
希臘在
西西里的領地Leontini,當地被譽為希臘修辭學的發源地。他的父親名為Charmantides。(McComiskey 6-7)。前427年,
錫拉庫薩入侵,他被派往
雅典要尋求支援。他的雄辯術在雅典引起廣泛注目,到處演講並開班授徒,為他帶來財富,後來定居雅典。根據
亞里士多德,Isocrates是他的學生。高爾吉亞很長壽,享年逾百歲。他累積了大量財富,曾用黃金鑄造雕像並放於廟中。他於公元前376年在Larissa去世。
主要思想
高爾吉亞繼承了恩培多克勒的學說。認為感覺是由自然物發出的流溢物進入人的感官孔道而產生的。他的
哲學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對“非存在”的論證中。他利用愛利亞學派的論辯方法,得出了與愛利亞派學說截然相反的“三個命題”。①無物存在。他提出,如果有物存在,則該物或者是存在,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然後他通過反證法進行了一系列邏輯論證,證明這三者都不能成立,因而結論只能是什麼都不存在。②即使有某物存在,我們也無法認識它。他論證說,如果我們所思想的東西真實存在,那么凡是我們思想到的東西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實際上我們卻可以思想到並不存在的東西,比如 6頭12足女妖、吐火怪獸等等,這說明我們的思想是不可靠的,存在是認識不到的。③即使我們可以認識某物,我們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因為我們告訴別人時使用的信號是語言,而語言同存在物並不是一個東西,我們告訴別人的就只能是語言而不是存在物。高爾吉亞的這種一切皆無、一切都不可知、一切都不可言說的主張,鮮明地體現了
懷疑主義(但他的這番話的動機大概不是為了表達一種極端的虛無主義和徹底的懷疑主義的觀點,否則,他應首先解釋這些觀點何以能夠存在,他是如何把握和表達它們的。他的動機似乎是為了驗證“任何事物都有兩種正相反對的說法”這一相對主義的原則。)和不可知論的特徵。
學說價值
高爾吉亞的這種論辯方法是典型的智者詭辯術,成為晚期希臘以
皮浪為代表的懷疑主義流派的重要思想來源。不過,他的這些思想也從否定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對人類認識史有積極意義的問題。他對存在與非存在的論證,批判了愛利亞派只承認存在否認非存在的形上學錯誤,揭示了存在與非存在的辯證關係,包含著存在與非存在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列寧在《哲學筆記》中以贊同的態度轉述了G.W.F.黑格爾對這一思想的肯定:他關於思想的東西可以是不存在的以及語言異於被表述物的觀點,闡發了思維與存在、概念與外物的差異。這些對以後哲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影響。
修辭學的貢獻
高爾吉亞革新了修辭學,又提出了paradoxologia,即矛盾的思考和命題,故他又被譽為“謬論之父”(Wardy 6)。他的重要著述為Technai,是一本教導修辭學的手冊(Leitch, et al 29);當中僅Encomium(頌詞)和Defense(辯解)兩卷完整流傳下來。亞里士多德也有提到高爾吉亞的言論和觀點。
高爾吉亞用了很大篇幅表現自己辯駁的能力,對一些不為世接納、矛盾、甚至荒謬的論點提出辯護。他又認為說詞的力量媲美物質甚至神的力量。在《頌詞》中,他提出話語之於心靈,就如藥物之於身體:藥能治病、殺人,話語能牽動人的痛、樂、懼、勇,又能夠使人生邪念。(Gorgias 32)與其他詭辯學者不同,他不教授學生arete(善、德),他認為說服別人的技巧是至為重要,因為這能影響他人的行為。
高爾吉亞開啟了對修辭學本質和價值的探討。
柏拉圖的《高爾吉亞篇》中,對高爾吉亞奉修辭學為至高無上的論點提出反對意見。(Wardy 2)修辭學不是藝術,只是危險的竅門,使實際上無知的人顯得有智慧。
關於“不存在”
高爾吉亞的著作《論自然與不存在》(
On Nature or the Non-Existent)已經散失,只能從兩部著作的引文得悉部分內容。該兩部著作為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
Against the Professors及匿名作者的
De Melissus, Xenophane, Gorgia。以下是從中總結出的論點:
他通過三個陳述提出了一種完全消極的哲學:(1)不存在任何事物;(2)即使有某物存在,我們也不可能知道它;(3)即使事物存在並且我們能夠知道它,我們也不可能將這一知識傳達給別人。後人相信以上論點主要針對
巴門尼德的存在理論。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唯一、不變、永恆,高爾吉亞要顯示出,得出巴門尼德的結論,與得出“世上什麼東西都沒有”的結論一樣容易。高爾吉亞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並論證了相反的觀點,以便向人們表明:既然被當做絕對不變的真理都有相反的說法,其他道理還能例外嗎?
在《頌讚海倫》篇章中,高爾吉亞表現出詭辯學者的特質,意圖為
海倫平反;她被當時視為引發
特洛伊戰爭的禍首。高爾吉亞認為,海倫走到特洛伊的原因不外乎四者之一:神的驅使、武力、愛情或被言語說服。如果是神的安排,海倫不應被怪責。(Gorgias 31)若是因為武力,則應是施加武力者被責怪。若是受愛情的影響,罪在不她,因為“如果愛情是神聖,有神的力量,人怎能抗拒?如果愛情是人共有的弱點,這不是罪過,而只是不幸。”(Gorgias 32)。最後,若是言語說服她,也不能怪她,因為“言語有能力支配人,能以小成就大,也能止息恐懼、緩和痛楚、營造喜樂、博取同情。”(Gorgias 31)
帕拉墨得斯的辯護
《帕拉墨得斯的辯護》談到倫理和政治承擔的問題(Consigny 38)。
帕拉墨得斯是
希臘神話人物,他揭穿
奧德修斯裝瘋賣傻逃避參戰,後來被奧德修斯控以
叛國罪而被處死。在《帕》文中,高爾吉亞指出,利益是行動的動機,例如地位、財富、名譽或保障,但他強調帕拉墨得斯根本缺乏動機,故無可能做出叛國行為。
相關事件
其觀點甚至比
普羅泰戈拉更為極端。普羅泰戈拉認為,由於每個人的經驗使他相信看上去是真實的東西,所以“一切皆為真實”。高爾吉亞又認為,知識是主觀的、相對的;並以此為事實,論證了“一切皆為虛妄”的觀點。此外,由於個人所知道的僅是他的個人自覺,因此,根本沒有判定真理的客觀標準。高爾吉亞的觀點和普羅泰戈拉一樣,都可歸為
虛無主義,因為他們指出,不存在判斷知識或真理的客觀方法。智者的觀點也可歸為
唯我論,因為自己除了能意識到自己的經驗和意識狀態之外,別無所知。因此,高爾吉亞得出三個著名結論:(除了個人的自覺以外)無物存在;若有外在於個人的任何事物存在,它則永不可知;若任何可知的事物存在,個人則無法與他人交流其存在。根據高爾吉亞的觀點,兩個人之間的交流若能成為可能,那么聽者與言者的思想狀況必須一樣,而這永不可能。同樣,要認識外在於心靈的物體,心靈與外界也必須相同。因此,要了解心外之物,並將知識準確地從一個人傳達給另一個人,那是不可能的。
評價
柏拉圖反對高爾吉亞的詭辯理論,在《高爾吉亞篇》中,柏拉圖將
哲學和
修辭學區分開,批評高爾吉亞是以優雅言辭娛樂他人的演說家,無需認識真理也能學習說服他人的技巧。(Consigny 36)
亞里斯多德也認為,詭辯學者憑藉表現得聰明和機智來賺錢,並以誤導和詭辯的論說瞞騙大眾。
高爾吉亞與智者派
智者清楚而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自然界和知覺著的個人之間存在的鴻溝。他們還強調,確認名稱、概念和外界事物之間關係是困難的。事實上,智者清楚地意識到,要證明任務事物外在地(自然地)存在也很困難。人類總有一個很強烈地願望,要把一切具體化,亦即,某物若有一個名稱,人們就相信它是存在的。對於這個信念,高爾吉亞說:
如果想像(思維)中的事物是存在的,那么所有想像中的事物都存在。進而若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進行想像,事物將會荒謬之至。因為,即使人可以想像一個飛人或者在海里跑的馬車,而人卻不能立刻就飛起來,馬也不能立刻在海里奔跑。(Kennedy,1972,p.45)
智者還提出了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一個人能知道另一個人意識中的什麼呢?人們至今尚未給出滿意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