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鬆餅製作技藝

高橋鬆餅製作技藝

高橋鬆餅製作技藝是上海市浦東區的傳統糕點製作技藝。由上海市浦東新區申報的文化遺產。浦東清溪鎮上家家都會做各類塌餅招待親友,後清溪鎮毀於倭寇焚掠,此種點心及習俗便傳至浦東高橋鎮,約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鎮上一大戶趙小其之妻為做塌餅高手,所做之餅,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後趙家敗落,為謀生計,趙妻將自製鬆餅,提籃小賣於茶坊煙鋪,深受食客歡迎,被美稱為“鬆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橋鬆餅製作技藝
  • 主要原料: 水油皮面,特製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青年人,老年人
小吃起源,製作方法,

小吃起源

1925年,高橋鎮張家弄婦女黃金娣,精心學習鬆餅製作技藝,並改進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產,銷售給鎮上店鋪,因其所制鬆餅皮薄、層多、餡足、酥鬆、香糯而聲名鵲起。1931年,黃夫周百川在北街開店,招牌為“周正記”,並以“起首老店、鬆餅專家”自詡,一炮打響。從此群起仿效,全鎮產銷鬆餅店鋪最盛時期達18家之多。
高橋鬆餅高橋鬆餅
1930年前後,高橋商人張錦章在西街開設高橋食品公司,聘請茶食名師改進鬆餅技藝,使其越做越完美,並創製薄脆一捏酥、麻酥、五香片等其它食品系列。同時不僅在高橋海濱浴場、天燈口輪船碼頭開設分店,還在上海福州路會樂里口、老西門、霞飛路(今淮海路)等處開設四家門市部。另有鎮上“朱長豐”女店主黃靜義與該店師傅陸采慶合股在高廟慶寧寺分設作坊,後發展為滬東食品廠。還有該店學徒馬和尚於1942年前後,在上海永嘉路開設高橋食品廠(後改稱上海高橋食品廠)。高橋鬆餅由此走出高橋,名揚上海市區。
解放後,地方上仍十分重視扶植鬆餅生產。1952年組織9家聯營店,為打開銷路,在市聯社的協助下,由市食品一店、市中百一店、友誼商店和上海農場等廣為經銷此項特產。1955年10月,由周正記、王泰和新號、楊祥興、口福、施祥興、劉永興、聯社、一品8家糕餅工場和一些夫妻老婆店,合併為上海市高橋鬆餅生產小組。1958年10月又和王泰和、瞿永泰、生大、德和、林源茂等公私合營戶合併,成立地方國營浦東食品廠。1960年該廠歸川沙縣商業局領導,改名上海市川沙縣高橋食品廠,1993年更名為浦東新區高橋食品廠。
高橋鬆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成為上海名牌產品,其製作經驗被著入《全國食品科技製作方案》一書。1983年被評為上海市優質產品。1985年被國家商業部評為全國食品優質產品,並被列入《中國傳統食品大全》分冊《上海傳統食品》。也被稱為“滬郊百寶”之一,曾在《解放日報》、《新民晚報》、《食品周報》、科技雜誌等報刊和上海電視台多次作過介紹和報導。

製作方法

原料配方: 水油皮面:特製粉8.5千克熟豬油2.5千克溫開水適量 油酥:特製粉5.5千克熟豬油2.5千克
餡料:赤豆5千克白砂糖5千克桂花250克
製作方法: 1.和皮面:先把豬油和溫開水倒入和面機內(油和水的溫度以60℃為宜)攪拌均勻,加入麵粉再攪拌,同時適量加些精鹽,以增加麵筋強度。 2.和油酥:把麵粉與熟豬油一起倒入和面機內拌勻擦透即成。油酥的軟硬和皮面要一致。 3.制餡:將赤豆水洗,去除雜質後,入鍋煮爛,先旺火,後文火。然後將煮爛的赤豆舀入取洗機,製取細沙,再經過鋼篩,流入布袋,擠乾水分成乾沙塊。再把乾沙與白砂糖一起放入鍋內用文火炒,待白糖全部溶解及豆沙內水分大部分蒸發,且豆沙自然變黑(用手拍打豆沙不粘手時)即為已炒好。待豆沙有一定稠度,有可塑性時,再加入桂花擦透,備用。 4.包酥:包酥有大包酥和小包酥兩種。 5.民餡:取細沙包入皮酥內即成。封口不要太緊,留出一點小孔隙,以便烤制時吸入空氣,使酥皮起酥。用手將包手的生坯壓在2~3厘米厚的圓形餅坯。將包好的餅坯放在乾淨的鐵盤內,行間保持一定距離,然後印上“細沙”、“玫瑰”等字樣的紅戳,以區別品種。 6.烤制:進爐時爐溫應為160~200℃,餅坯進爐烤制2~3分鐘取出,把餅坯翻過來,然後再進爐烤制10分鐘左右(等餅坯的四面邊起白色的氣泡時)即將鐵盤取出,再一次把餅坯翻身後送進爐烤制即可出爐。烤制進要多察看,防止烤焦。鬆餅出爐後經冷卻就可裝箱或裝盒。
質量標準: 形態:扁圓形,外觀鼓燈形,每千克24隻,塊形整潔均勻,大小一致,不破皮,收口居中呈菊花形。 色澤:表面呈乳黃色,戳記清楚,四面呈乳白色。 組織:切開層次分明,皮薄餡多(皮有36層),不偏皮,無雜質,底部無僵硬感。 口味:無異味。入口松酥,甜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