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崇熙
- 出生地:山東省濟南市
- 出生日期:1901年
- 逝世日期:1952年
- 職業:無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
人物簡介,個人資料,成就及貢獻,個人簡歷,主要論著,憶高崇熙先生——舊事拾零(楊絳),
人物簡介
個人資料
高崇熙(1901—1952),字仲明,祖籍河北省雄縣。
1901年9月14日生於山東省濟南市。高崇熙父母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刻苦攻讀自然科學,立志振興國家民族。1919年,高崇熙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2年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學習,在倫赫(V.Lenher)教授指導下,於1926年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畢業,獲博士學位。
成就及貢獻
他的主要學術成就在分析化學和稀有元素化學方面,尤其對含硒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微量元素的測定頗有造詣。在治學思想上,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作為一個化學家,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有熟練的實驗技能,才能為套用打好基礎”。他在美國留學期間發表論文多篇,就顯示了他精湛的實驗技巧。
高崇熙一生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對Se2Cl2的研究。自貝采里烏斯(J.J.Berzelius)於1818年由硒、氯兩元素直接合成Se2Cl2後,經過6次改進,都認為產物遇水分解而不得與水接觸。
1925年,高崇熙先後用8種新方法試驗,證明Se2Cl2可在含70%水的體系中製備出來。他最後提出的製備步驟是:將1摩爾SeO2,溶於含6摩爾HCl的濃鹽酸(含21摩爾水)中,再加入3摩爾Se,於是生成2摩爾Se2Cl2,餘下2摩爾HCl形成2摩爾水,後者共有23摩爾。然後滴加濃H2SO4至驅淨HCl,此時溶液變熱,冷卻時一層紅棕色的Se2Cl2浮出。分離後經濃H2SO4洗滌,可得純的Se2Cl2,產率為90%。這一結果得到無機化學界的稱讚。他用同樣的方法製得了Se2Br2;他測定了Se2Cl2的物理性質,並改進了硒酸和一些硒酸鹽的製備方法。高崇熙還曾研究了兩種對Se和Te的定量分離方法:一是改進了戴弗斯希摩斯法(1884),即於鹽酸溶液中用SO2處理,而使Se沉澱出來,然後用鹽酸肼沉澱Te。另一方法是在鹽酸、酒石酸或檸檬酸介質中,用鹽酸羥基胺作為分離劑。他還研究了從含10%HCl的水溶液中萃取HAuCl4,指出最好使用乙酸乙酯。此法可以定量地除去Na,K,Mg,Ca,Sr,Ba,Cr,Mn,Fe,Co,Ni,Cu,Zn,Cd,Hg,Sn,Pb,Sb,Bi的氯化物及H3AsO4。1926年,高崇熙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為了將自己的學識獻給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毅然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此時清華剛由單純的留美預備學校改為大學,高崇熙被聘為新成立的化學系教授,擔任無機化學、定量分析化學等課程。
1928年又接任系主任的職務。為辦好清華化學系,他邀請當時國內著名的化學家張子高(主講普通化學和定性分析化學)、薩本鐵(主講有機化學)、黃子卿(主講物理化學)等3人到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他們和後來應聘的李運華等人一起為清華大學化學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說:“我自己雖是一個化學家,但決不是全才,所以各門主要課程都要請專家來教,這樣才能博採眾家之長,不存門戶之見。”當時國際上地球化學和生物化學已經在發展,他以未能聘到這方面的有關專家來校授課為憾。
30年代初,清華大學籌建化學館,高崇熙為之傾注全部心血,經常廢寢忘食。從設計、施工到安裝電氣、上下水、煤氣發生罐及管道、通風系統等,他都親自參加。對工程質量認真進行監督、檢查和驗收。樓體力求堅固、結構合理,以保證適合各種實驗之用;而樓外的裝飾,則力求節約。工程不到兩年建成,為教學和科學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
30年代初期,高崇熙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開展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如諾伊斯(A.A.N0yes)和布雷(W.C.Bray)在1927年出版的《稀有元素系統定性分析》一書中,缺少1925年諾達克(W.Noddack)等發現的錸。高崇熙通過過篩試驗,找到Re出現於Tc-Cu組,它存在於Ir-Rh沉澱後的濾液中,並對第72步操作作了修正。當試樣中有100,10,1,0.1毫克KReO4存在時,檢出量分別為90,7.4,0.6,0.1毫克。經詳細研究,可排除其他元素Pb、Bi、Cu、Cd、Tc、Mo、Ir、Rh的干擾,結果增加了第79步操作,即錸的檢出。第80步操作是錸的鑑定,鑑定系用雙錐正交晶體RbReO4顯微法。此外,他還研究了對甲基水楊醛肟作為銅的鑑定劑。
高崇熙於二、三十年代在無機化學領域中所做的上述研究工作,對中國無機化學的研究事業起到了開拓作用。
高崇熙在有機化學領域內的工作,其一是對有機合成的研究,涉及庚烷、C5—C10醇及C5—C10酸乙酯、苯甲醛、癸酸、腈類、丙二酸酯、苯乙酸酯、芳香醯胺、大麻子油的綜合利用,以及乙醛酸的衍生物於霍普金斯-科爾反應中的套用等。其次是對有機分析的研究,他創建了採用鄰溴代苯甲醯肼、間溴代苯甲醯肼、對溴代苯甲醯肼、間甲苯基胺基脲作為醛類及酮類的鑑定劑;採用二甲二氫雷鎖辛作為醛類及醇類的鑑定劑,採用間硝基甲醯異硫氰酸酯和對溴代苯甲基疊氮作為胺類的鑑定劑。
高崇熙重視理論聯繫實際,主張科學為生產服務,立志振興我國的科學技術。如在30年代,他從大麻子油合成有機產品的研究中,就已經考慮了中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在從事中國出產的稀土礦石分離稀土化合物的研究時,用分級結晶法做了大量的實驗,製備出大批稀土化合物樣品。遺憾的是這些樣品在抗日戰爭撤退轉運途中,遭受日軍飛機轟炸而全部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民經濟和科學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多品種、大批量的化學試劑,高崇熙根據他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進行自製試劑所積累的經驗,決心為儘快改變中國化學試劑生產的落後面貌,實現中國化學試劑生產工業化貢獻自己的力量。1950年,他積極倡議成立專門的研究所,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在他主持下,北京新華試劑研究所籌建成功。當時,只有12名職工,他們利用10間平房,因陋就簡生產硫酸、硝酸、鹽酸、草酸、苯、甲苯等50餘種化學試劑,不僅滿足了建國初期對化學試劑的需求,也培養了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後來新華試劑研究所不斷發展,1953年改名為北京試劑研究所,1958年改名為北京化工廠,成為我國最大的化學試劑生產企業。
高崇熙在1949年前後,還從事過硬質玻璃的研製,並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為北京玻璃廠奠定了這方面的技術基礎,進而實現了硬質玻璃化學實驗儀器的國產化,結束了我國完全依賴進口外國硬質玻璃化學實驗儀器的歷史。
高崇熙在我國化學試劑生產和硬質玻璃生產方面所做的貢獻,對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充分體現了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高崇熙一生,發表重要論文30餘篇。他的學術生涯與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建立和發展密切相關。他在清華大學從教25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清華回到北平,擔任化學系主任。當時,除圖書雜誌全部南遷運回損失較小外,其他化學儀器、藥品被洗劫一空,實驗室設施慘遭破壞。為使清華化學系重建,他付出巨大辛勞,終於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為全系師生創造了一個較為滿意的教學環境,治癒了戰爭創傷。他在清華教學期間,擔任定量分析化學、高等無機化學、稀有元素化學、無機製備、有機合成等課程。他講課生動,內容豐富,採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同學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他還十分重視實驗課教學,要求非常嚴格。這對培養學生掌握實驗技能和獨立工作能力,效果卓著。他為中國培養和造就了許多優秀的化學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我國化學、化工界的學術帶頭人,如張大煜、雷興翰、張青蓮、蘇國楨等人,他們均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又如台灣學者錢思亮、美籍華裔化學家馬祖聖、孫承爵等也是他的學生。
高崇熙治學嚴謹,好學不倦,學識淵博,特別重視實踐,大部分時間在化學實驗室度過。
正當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他發揮更大作用的時候,高崇熙先生在所謂的“思想改造”運動中橫遭批判,1952年2月12日在北京服用氰酸自殺身亡,享年僅僅51歲!
四年之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領導制定全國科學發展規劃時,大家才想起高崇熙來,北京大學教授傅鷹說:“高先生受不住折磨死掉了。他一死,我國的無機化學便失掉了識途老馬。現在我們在定科學規劃的時候,便深感這一門學科帶路無人。”
個人簡歷
1901年9月14日 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
1919—1922年 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學習。
1922—1926年 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攻讀化學,獲博士學位。
1926—1937年 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
1938—1946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教授。
1946—1950 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
1950—1952年 任北京新華試劑研究所所長。
1952年2月12日 於北京服氰酸自盡身亡。
主要論著
1 V.Lenher,C.H.Kao.The separation of selenium and tellurium by sulfur dioxide in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J.Am.Chem.Soe.,1925,47:769—772.
2 V.Lenher,C.H.Kao.The preparation of selenium monochloride and monobromide.J.Am.Chem.Soc.1925,47:772—774.
3 V.Lenher,C.H.Kao.The preparation of Selenic acid and certainselenates.J.Am.Chem.SoS.,1925,47:1521—1522.
4 V.Lenher,C.H.Kao.The Separation of selenium and tellurium.J.Am.Chem.Soc.,1925,47:2454—2461.
5 V.Lenher,C.H.Kao.Some properties of Selenium monochloride.J.Am.Chem.Soc.,1925,48:1550—1556.
6 V.Lenher,C.H.KaO.Studies on the Chemistry of gold.J.Phys.Chem.,1926,30:126129.
7 C.H.Kao,ShaO-yuanMa.The Perparation of benzamide.J.Chem.Soc.,1930,2:2788.
8 高崇熙,馬紹援.The preparation of aromatic acid amides.國立清華大學理科報告,1931,A(1):17—24.
9 Peter P.T.Sah,Shao-yuan Ma,C.H.Kao.Ester of orthopheny-lacetic acid.J.Chem.Soc.,1931,1:305—307.
10 C.H.Kao,Shao-yuan Ma.The perparation of aromaticacidandamides.J.Chem.Soc.,1931,1:443444.
11 C.H.Kao,Shao-yuan Ma.The preparation of n-decoic acid.J.Chem.Soc.,1931,2:2046—2047.
12 高崇熙,馬紹援.Synthesis from the Chinese castor oi1.國立清華大學理科報告,1932,A(1):129—134.
13 高崇熙.馬紹援.The simple constants of the higher aliphatic alco-hols.國立清華大學理科報告,1932,A(1):181—183.
14 高崇熙,嚴仁蔭.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primary alcohols by dimethyldihydroresorcinol.國立清華大學理科報告,1932,A(1):185188.
15 高崇熙,張青蓮.Compounds of bivalent metallic selenates with aniline.中國化學會會志,1933,1:116119.
16 高崇熙,張青蓮.The detection of rhenium in Noyes and Bray’s sys-tem of qualitative analysis.中國化學會會志,1934,2:6—12.
17 高崇熙,張為申.Preparation of pure normal heptane.中國化學會會志.1934,2:1820.
18 高崇熙,嚴仁蔭.Preparation of capryl alcohol and methyl hexyl Ketone.中國化學會會志,1934,2:2131.
19 高崇熙.陳光旭.Preparation of malonic ester.中國化學會會志,1934,2:173—174.
20 高崇熙,嚴仁蔭,錢思亮.Dehydration of acid amides to nitriles.中國化學會會志,1934,2:240—242.
21 高崇熙,陳光旭.p-Homosalicylic aldoxime as a reagent for copper.中國化學會會志,1935,3:22—26.
22 王錫敏,高振衡,高崇熙,薩本鐵.p-Bromo-benzhydrazide as a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國立清華大學理科報告,1935,A(3):279—283.
23 董文立,高振衡,高崇熙,薩本鐵.m-Nitro-benzoyl iso-thio-cyanat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mines.國立清華大學理科報告,1935,A(3):285—289.
24 高崇熙,高振衡,余昌梧,薩本鐵.o-Bromo-benzhydr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國立清華大理科報告,1936,A(3):555—560.
25 高崇熙,陶端格,高振衡,薩本鐵.m-Bromo-benzhydr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中國化學會會志,1936,4:69—74.
26 薩本鐵,王錫敏,高崇熙.Research on semi-carbezides:Ⅳ.m-tolyl-semi-carb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中國化學會會志,1936,4:187192.
27 薩本鐵,高崇熙,王錫敏.Research on azides:Ⅵ.p-Bromo-ben-z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eondary amines.中國化學會會志,1936,4:193—197.
28 高崇熙,陳光旭.Preparation of malonic ester.中國化學會會志,1937,5:223.
29 高崇熙,張青蓮,Solubilities of cupric Selenates from 0°to 40℃.國立清華大學理科報告,1940,A(4):155—158.
憶高崇熙先生——舊事拾零(楊絳)
作者:楊絳(著名作家,錢鐘書先生夫人)
高先生是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大家承認他業務很好,可是說他脾氣不太好,落落難合。高太太善交際,所以我們夫婦儘管不善交際,也和他們有些來往。我們發現高先生脾氣並不壞,和他很合得來。
大約一九五○年,清華附近建立了一所化工廠,高先生當廠長。他們夫婦遷進工廠,住在簡陋的辦公室一般的宿舍里。我們夫婦曾到他新家去拜訪過兩次。
一九五一年秋,一個星期日,正是晴朗的好秋天,我們忽然高興,想出去走走。我記起高太太送了我鮮花,還沒去謝謝她。我們就步出南校門,穿過麥田,到化工廠去。當時三反運動已在社會上發動起來,但是還沒有轉為思想改造運動。學校里的知識分子以為於己無涉,還不大關心。
我們進了工廠,拐彎曲折,到了高氏夫婦寓所,高太太進城了,家裡只高先生一人。他正獨坐在又像教室又像辦公室的客堂里,對我們的拜訪好像出乎意外,並不歡迎。他勉強請我們坐,拿了兩隻骯髒的玻璃杯,為我們斟了兩個半杯熱水瓶底帶水鹼的剩水。他笑得很勉強,和我們酬答也只一聲兩聲。我覺得來得不是時候,坐不住了,就說我們是路過,順道看看他們,還要到別處去。我們就起身告辭了。
高先生並不挽留,卻殷勤送我們出來:送出客堂,送出那條走廊,送出院子,還直往外送。我們請他留步,他硬是要送,直送到工廠的大門口。我記得大門口站著個看門的,他站在那人旁邊,目送我們往遠處去。
我們倆走入麥田。
我說:“他好像不歡迎我們。”
“不歡迎。”
“所以我不敢多坐了。”
“是該走了。”
我說:“他大概有事呢,咱們打擾他了。”
“不,他沒事,他就那么坐著。”
“不在看書?”
“我看見他就那么坐著,也不看書,也不做什麼事。”
“喔,也許因為運動,他心緒不好。”
“我問起他們廠里的運動,他說沒什麼事,快完了。”
“我覺得他巴不得我們快走”。
“可是他送了又送。”
這話不錯。他簡直依依不捨似的,不像厭惡我們。我說:“也許他簡慢了咱們又抱歉了。”
“他也沒有簡慢。況且,他送出院子不就行了嗎?”
我們倆自作聰明地捉摸來、捉摸去,總覺得納悶。他也不是冷淡,也不是板著臉,他只是笑得那么勉強,那么怪。真怪!沒有別的字可以形容。
過了一天,星期二上午,傳來訊息:化工廠的高先生昨天自殺了。據說星期一上午,工間休息的時候,高太太和廠里的一些女職工在會客室里煮元宵吃呢,回隔壁臥房見高先生倒在床上,臉已變黑,他服了氰酸。
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他大約正在打主意。或者已經打定主意,所以把太太支使進城。
事後回想,他從接待我們到送我們出工廠大門,全都說明這一件事,都是自然的,只恨我們糊塗,沒有及時了解。
冤案錯案如今正一一落實。高先生自殺後,高太太相繼去世,多少年過去了,誰還記得他們嗎?高先生自殺前夕,撞見他的,大概只有我們夫婦倆。
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