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熙(公元?——1514年),字文明,石州(明末改為永寧州)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高家塔,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進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四川巡撫,官居二品。
基本介紹
- 本名:高崇熙
- 別稱:高中丞
- 字號:文明
- 所處時代:明朝正德年間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石州人,今山西省離石
- 出生時間:明成化年間
- 去世時間:1514年
- 主要作品:《南山寺始末記》
- 主要成就:明正德年間治理四川成都,有功於後人
- 有關親屬:天下第一直臣——高金的伯父
明代都察院右都御史高崇熙,人物生平,主要功績,贈中憲大夫北直大名府知府,柳林南山靈泉寺始末記 明 州人高崇熙,高崇熙的金頭被後人安在於成龍頭上,
明代都察院右都御史高崇熙
高崇熙,字文明,石州(明末改為永寧州)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高家塔,(公元?——1514年),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進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四川巡撫,官居二品。
據《永寧州》記載,高崇熙之父高岱,景泰丙子科舉人,山東觀城縣(今河南省范縣)知縣,卒後皇賜監察御史。高崇熙兄弟五人:兄崇輝義官,弟崇省弘治己酉舉人,崇慶義官,崇明大名府知府,卒後皇賜中憲大夫。崇明長子高金,明嘉靖五年進士,皇封孟門先生。
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初登大寶的明武宗朱厚照,昏庸無道,行事怪誕,周圍聚集了一批市井之徒,整天沉湎於花天酒地,遊走於煙花柳巷,視朝政如兒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俗話說得好,“官逼民反”,河北霸縣劉六、劉七,四川蘭五等率眾造反。反軍攻城掠地,鐵騎縱橫馳騁數省,屢敗官軍,震撼朝野,極大地動搖了明朝的統治政權。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正月,四川松潘地區反軍到處燒殺掠搶,其聲勢之浩大,明軍指揮胡寧與戰被俘,千戶史寬在黃土坡山被殺。總制洪鐘上疏: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四川布政使高崇熙,提督松潘軍務,兼理巡撫。
武宗皇帝準奏。
二月,武宗皇帝降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四川布政使高崇熙:“今命爾巡撫四川,兼理松潘、安綿、建昌等處邊備,撫安兵民,總理糧餉,修理城池器械,操練兵馬。現今保寧、江津等地殘賊復聚為患,爾一面會同總兵楊宏征剿蘭五等餘黨,一面會同副總兵王憲剿殺江津強賊,朕念彼處地方四年用兵,軍民困疲已極,爾須加意撫恤,設法賑濟,存問疾苦,寬釋協從。禁約所屬官吏,不許擾害貪剋,公廉有為者,以理獎勸,貪酷不為者,依法懲治;應奏請者,指實參奏,或獄訟不平,即與申辯。屯田水利等項須要用心整理,凡事與鎮守等官計議而行,事有便於軍民者,具從宜處置。事情重大者,具奏定奪。其撫剿松潘賊事宜,須會同鎮守總兵、巡按及督同參將、兵備都布按三司等官從長計議,酌量處置。務在計慮周密,區劃停妥,軍情一應機宜,悉聽便宜從事,參將而下,俱聽節制。其賑濟一事,照依戶部近日題奏事理,著實舉行,務使民沾實惠,不許虛應故事,各處盜賊寧息之日,爾仍多在松潘駐紮,不許專駐省城,自圖便安,其安綿、建昌等處邊計,照舊督理,播州土官殺仇事情,自同各官處置,務在得宜,不許因而顧此失彼。爾為風憲大臣,受茲委託,須當盡忠竭力,展布猷為,務必威武振揚,地方寧靖,以解除朕西顧之尤,毋勿因循苟且,及處置乖方,自貽咎戾。爾惟欽哉。故諭!”
五月,高崇熙奉旨移兵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一邊安撫百姓,一邊開始備戰,準備進剿造反之敵。
十月,反軍4000餘人,自貴州石阡(今石阡縣),越過馬腦關,復入四川綦江縣,官軍百戶柳芸,義官曹騰皆戰死。高崇熙急調兵遣將前往圍剿。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高崇熙率部經過數番苦戰,蜀中蘭廷瑞,鄢本恕等反軍雖被剿滅,但漢中的廖麻子、喻思俸等,又竄入蜀中,與內江的駱松祥等時而分、時而合,分時各不過數千人,合時則稱兵10萬,他們四處奔襲,不斷襲擾打擊官軍。
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七月,高崇熙與總制彭澤,以苗族兵勇為主力,攻破廖麻子和內江駱松祥等反軍營寨。除狡詐的廖麻子逃脫外,其餘首領或被生擒,或被斬殺,大股敵軍被剿滅。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初春,官軍討平喻思俸等反軍後,.移師漢中。高崇熙上疏:請求班師。不等皇帝降旨,隱蔽在內江的廖麻子和駱松祥的舊部,又死灰復燃,他們集結後又開始攻城掠地,襲擾官軍。
五月,高祟熙洞察到窮於奔命的反軍官兵,多屬當地的窮苦百姓,他們之所以要投奔敵軍,完全是為了生存。心地善良,動了側隱之心的高崇熙,分析這些反軍有被招安的可能。加之考慮到連年用兵,官兵厭戰不說,且糧草也接濟不上等原因,遂產生招撫反軍的念頭。於是,高崇熙派人前往勸降。反軍首領廖麻子、楊友等,經討論亦同意招撫。
高崇熙將這一重要情況,立即上疏武宗皇帝,言明播州廖麻子、楊友之亂可予撫之,責令他們立功贖罪。
武宗皇帝準奏。
高崇熙接到聖旨後,開始策劃招撫事宜,他準備將開縣地區劃出地盤,遷出居民,讓被招撫的人員耕種生活。
副使馬昊持反對意見,說開縣地屬襟喉,上達重慶、敘州,下連湖廣,土地肥沃,不可輕棄資敵,自遺後患。
高崇熙不從,派遣副使張敏前往處理,安置就撫人員於臨江一帶。張敏奉命到達新宇後,受人挑潑而又多疑的廖麻子等反軍首領,以為這是高崇熙的誘己之計,遂捕捉張敏,屠殺隨行數百人,反叛之。
此時此刻,遠在京城皇宮裡的諫官們聞訊,給高崇熙扣上進剿不力的罪名,進行彈劾。後來有人竟然喪心病狂地誣衊誹謗高崇熙,說他與反軍首領廖麻子勾結,坑害朝廷。昏庸的武宗皇帝輕信了諫官們的謊言,下旨逮捕了正在前線進剿反軍的高崇熙。高崇熙被押往京城的途中,賊首廖麻子派兵追至正定縣,預先伏於道旁,將押解的官兵盡數砍殺,囚於柙中的高崇熙,眼睜睜方被反軍斬於柙中,並割去首級回去復命。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八月。武宗皇帝得知高崇熙在押解途中,被反軍賊首廖麻子派兵劫殺,並割去首級的訊息後,頓悟這是一起聽信奸臣,而造成的冤案,內心充滿愧疚的武宗皇帝,親自給高崇熙撰寫了平反祭文:
《武宗贈都御史高崇熙誥》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人臣以盡職為忠,朝廷以報德為禮。事有定論,乃追念其前功寵,故都察院御史高崇熙,器識恢宏,性資莊重,一經登第,六察封官,激揚之典,累遷臬府,才猷振乎紀綱,兩擢藩司,政克宣夫教化,以蜀寇之未寧,致王師之見討。乃從僉議,晉陟中丞,彰國典以勵人心,飭兵機而鼓士氣,群芳漸息,藹歌頌之,三捷交馳,丕風聲之益振。朕心嘉悅寵,注殊隆命不壓於屢褒,祿乃贈二品,顧其推誠待物,竭力保民,豈期釜內之魂。復有柙中之變,雖勢難再振,而功未全收,爰召北還,遂致中殞,實切悼傷,當頒一奠之思未足慰九泉之痛,追懷往績,雪乃幽冤,贈以前秩列風之元僚,蔭及後昆衍纓冠之世業,思有永流惠澤於兩川,延賞方來播休光於三晉。爾靈如在,尚克欽承。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四月。高崇熙之子高都憲,將靈杦扶送回老家石州。高都憲準備安葬父親時,武宗皇帝再次諭祭都察院右都御史,祭文有云:
爾性資敏達,器宇魁梧,發跡賢科,擢司風紀,歷官藩臬,卓著能聲,晉佐都台,往撫西蜀,時因盜起,受命臨戎,捷報既聞,賊氣復熾,事出不意,遂致人言。方在申誣,胡遽論沒,訃意忽至,良可悼嘆,宣加恤恩,賜以諭祭,九泉不昧,尚克承之。
古時候,大臣的死,皇帝一般是不會親自撰寫祭文的,而高崇熙例為,這兩篇由武宗皇帝親自撰寫的祭文,字行裡間,激情四起,懷念之情甚篤,它是對為國捐軀的高崇熙,一生政績的高度評價。武宗皇帝為追念高崇熙豐功偉績,在祭文中說了,“祿乃贈二品”,意思是追贈高崇熙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後又加封高都憲錦衣衛千戶,並世襲之。
高崇熙下葬時,武宗皇帝派遣山西省布政使王輒,帶親自諭祭的聖旨,專程赴石州代其弔唁。聖旨上雖然未提,但族人口碑傳說:王輒來石州時,攜帶御賜給高崇熙的金頭一顆,安放在棺中高崇熙屍體脛部。出殯之日,其家人為防賊人盜墓,竊走金頭,虛虛實實,從家裡同時抬出形狀一樣的數十座棺材,分幾處葬之。
高崇熙一生留下的墨跡甚少,現存的有柳林縣孟門鎮南山靈泉寺內,高崇熙題寫的碑文——《南山靈泉寺始末記》。
據高姓族人講:“高崇熙曾說,‘一代英雄十代敗。’他為造福於子孫後代,從外地購得數千株紅棗樹苗,植於高家塔村。幾百年來,這些紅棗樹已成為高姓後人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傳說這裡的紅棗不大不小,品質優良,為當地人民所喜愛。”
高崇熙兄弟後人,主要分居在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高家塔上下兩村、小河溝村;離石區鳳山街道辦上水西村,吳城鎮、信義鎮;方山縣莊上村等地。
高崇熙侄兒高金,因直諫獲罪入獄,出獄後族人怕受到牽連,拒不接納,高金被迫流落他鄉,現族人正在網上多方尋找其後人。
作者: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上水西村高探清
人物生平
高崇熙,字文明,石州(明末改為永寧州)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高家塔,(公元?——1514年),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進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四川巡撫,官居二品。
主要功績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正月,四川松潘地區反軍到處燒殺掠搶,其聲勢之浩大,明軍指揮胡寧與戰被俘,千戶史寬在黃土坡山被殺。總制洪鐘上疏: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四川布政使高崇熙,提督松潘軍務,兼理巡撫。
贈中憲大夫北直大名府知府
原任山東邱縣知縣潛庵高公墓表
明 閔如霖
正德十五年二月十五日,邱縣知縣潛菴高公以疾卒於家,又明年三月二十五日葬於沙會則村渠西平之原。其女婿之子兵部侍郎南川張公實為志銘。又三十一年而公之長子按察副使孟門先生以書來屬如霖為文,表於墓。公諱崇明,字文昭,以太學生受長垣縣丞,謙恭接士不畏強御,豪貴人請託,未嘗曲聽。上官廉而賢之,委以錄囚賬飢,公決疑平冤無留牘,賬恤有方,疲人全活。又奉牒董築邑城,以身率先,民樂於趨。不數月而雉堞樓櫓雄壯孔固。已而,旁郡寇起,剽劫橫行,所至殘破,長垣獨賴公以全。課最升邱縣知縣,長垣人士垂涕遮道,留不獲。乃僉謀立碑記公功德且生祠之。夫邱山東要衝也,時寇勢益張,入邱界中,百姓奔竄震駭,公呼諭以義,親提劍登陴,晝夜巡守,金鼓震天地,寇薄城下終不能攻而去。公治邱不尚威刑,唯以德化,而獷悍乾沒之徒,誅鋤不少貸,舉無粃政邑有頌聲。當道擬慰薦之,待以大任,
而公輒政還,觴詠之暇,則謀試諸子講說經籍,諸子鹹以文著名。孟門先生登進士授行人,歷升兵科左給事中、大名府知府,以故公贈文林郎給事中,再贈中憲大夫知府,配馮氏太儒人加封太恭人,有賢淑之行,宗黨儀式之。曾祖整,皆端純而隱,里中稱為長者。父岱,景丙子舉人,授觀城縣知縣,贈監察御史,兄崇輝義官,崇熙都察院副都御史,崇省弘治己酉舉人,崇慶義官,與公友愛甚篤。子四,長金即孟門先生。先生直道彰於諫垣,仁政流於畿輔。遷兵備副使,持正不阿,有以私恨中傷者,竟弗能為先生害。先生乃移疾乞休。吏部重先生才德,為請俟其疾而徵用之。上許焉。乃今撫台監司交章累薦,且為大用矣。次全,次介,麟遊縣丞,次僉三河主簿,再遷壽州吏目。孫男雲翱等十四人。曾孫維崧等二十三人各業儒。玄孫二人耀、烺幼。嗚呼!公族貴而德則茂也,位卑而績則大也,宜有以表揚之。況如霖乃孟門先生門下士,承命可無辭乎。遂論次以刻諸石。
《永寧州志》卷二十七
註:閔如霖(1502—1559),字師望,號午塘,浙江湖州織里鎮晟舍人,閔珪的從孫。明代名宦,舉嘉靖十一年進士,累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致仕。如霖才名,頗盛一時。著有《午塘集》十六卷,《乾頃堂書目》,其中七卷為詩,多應酬之作。
柳林南山靈泉寺始末記 明 州人高崇熙
嘉靖初間,子以都憲致政,為少嘗書舍於茲寺焉。因別墅時或憩息,有客修撰郎華亭,錢公者,以天使故路過扣曰:“嘉哉地乎”。願聞其實,子弗獲辭,以殘珉蝕篆應之曰:此山在太原西北四百里許,春秋晉地,戰國時為趙之離石邑,即今之石州是也。州西一百二十里,後周置定胡郡,隋改置孟門郡,形極險峻,而山峙城南,故名南山。峰戀插天,黃河下臨,魏吳起所云:左有孟門者是其地也。先是唐貞觀間太宗駕幸於斯,敕賜尉遲公監造此山樓台殿宇數百處,而寺址肇焉。非設險據勝以為一方之巨觀者乎?且是山之來也,以恆山為脈,呂梁為骨,其原自天,其高若臂,其出若涌、若連,其宛委迴環或盤或躍,若踞而候也,若攬而有也,儼若萬乘之尊,而群山俱出其下也。視彼大鷲嶺者,曷以異乎?故以寺名。居有泉一道,飛瀑山椒,榮洄殿宇,導流齊廚,每旱取水禱之輒應,故以靈名。至金大定間有僧號喜賡禪師者,說法於茲,灌水入田遂有嘉禾合穎之瑞,有司以聞,乃以靈泉寺賜其額,嗣是遞傳。而褝居者曰勝默圓光禪師,曰大愚洪智褝師,曰南峰德淺褝師,曰毒果廣誾禪師,皆名震京都,鹹以印心證果而脫化者也。若友雲志亨者,尤有仁宗皇帝敕賜“佛乘圓契大褝師”之寶號焉。可不謂地靈人傑者乎!然地因人而益勝也,洪惟我聖祖龍飛五位,孔教是崇,而釋道亦所不廢,則茲山茲寺之相繼緝理也。金碧輝煌而殿宇飛翬,雨露栽培而松柏益茂,所謂西晉第一叢林者,豈有欺乎?言未竟客乃嘆而起曰:“美哉!山河之固,主人之言愨矣!或者梵剎之建猶有說乎?”以予觀之,其蒼松蔚柏蘢蔥鬱翠,苛葩異卉可嗅可襲也。非即佛之優曇發華娑羅變葉者乎!其間雲出岫晴旭流輝,法雨搖風,甘露滑苔也。非即佛之日映金雲,露浥瑤草者乎!與夫孟津洪濤天潢接派而來,去帆之如續也。非即佛之慧海慈航、分流智津者乎!及睹涅盤之台,顯示聖級。瞻彼大乘之門洞開茲寶。其他化塔蓮座掛錫懸殊。何莫而非佛之真銓妙諦也,主人知之乎!子曰:“嘉哉遇也,大哉言乎!”遂搦管紀盛,以俟後之君子一遊覽雲。
(此碑現存於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靈泉寺大雄寶殿內)
高崇熙的金頭被後人安在於成龍頭上
近年來,呂梁市離石區、方山縣、柳林縣(這三個區、縣古稱石州)民間盛傳:清代廉吏于成龍死後,皇上給他配了一顆金頭。筆者認為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完全是以訛傳訛,混淆歷史事實。
據筆者考證:墓葬金頭一說確有其事,但這顆金頭的主人不是于成龍,而是屬於明代正德年間在四川剿匪時,被奸臣陷害,遭匪首廖麻子半道劫殺,並割去首級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四川巡撫的高崇熙。
高崇熙,山西石州人,慶隆元年(公元1567年)改為永寧州,明代弘治庚戌科進士,累官四川布政使、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柳林縣孟門鎮南山靈泉寺院中,現立有一高丈余,寬數尺的巨大石碑,碑文為其所撰,清代光緒《永寧州志》亦有記載。
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初登大寶的武宗皇帝朱厚照昏庸無道,行事怪誕,周圍聚集了一批市井之徒,整天沉溺於煙花柳巷,視朝政如兒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河北霸縣劉六、劉七,四川蘭五等率眾起義,反軍攻城掠地,鐵騎縱橫馳騁數省,屢敗官軍,震撼朝野,極大地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正月,四川松潘地區反軍到處燒殺掠搶,其聲勢甚為浩大,明軍指揮胡寧與戰被俘,千戶史寬在黃土坡山被殺。總制洪鐘上疏:請都察院副都御史兼四川布政使的高崇熙,提督松潘軍務兼理巡撫。
二月,武宗皇帝降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四川布政使高崇熙:“今命爾巡撫四川,兼理松潘、安綿、建昌等處邊備,撫安兵民,總理糧餉,修理城池器械,操練兵馬。現今保寧、江津等地殘賊復聚為患,爾一面會同總兵楊宏征剿蘭五等餘黨,一面會同副總兵王憲剿殺江津強賊……爾為風憲大臣,受茲委託,須當盡忠竭力,展布猷為,務使威武振揚,地方寧靜,以紓朕西顧之尤,毋勿因循苟且及處置乘方,自貽咎戾。爾惟欽哉。故諭。”(光緒《永寧州志》卷二十五敕諭)
五月,高崇熙奉旨移師播州(今貴州遵義市),一邊安撫百姓,一邊開始備戰,準備進剿造反之敵。
十月,反軍四千餘人,自貴州石阡(今石阡縣)越過馬腦關,復入四川綦江縣。官軍百戶柳芸,義官曹騰皆戰死,高崇熙急調兵前往圍剿。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高崇熙率部經過數番苦戰,蜀中蘭廷瑞、鄢本恕等反軍雖被剿滅,但漢中的廖麻子、喻思俸等又竄入蜀中,與內江的駱松祥等時而分時而合,分時不過數千,合時則稱十多萬,他們四處奔襲,不斷騷擾打擊官軍。
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七月,高崇熙與總制彭澤,以苗族兵勇為主力,攻破廖麻子和內江駱松祥等營寨,除廖麻子逃脫外,其餘首領或被生擒或被斬首,大股敵軍被剿滅。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初春,官軍討平喻思俸等反軍後移駐漢中。高崇熙上疏請求班師。不等皇帝下旨,隱蔽在內江的廖麻子和駱松祥舊部死灰復燃,又開始造反。
五月,高崇熙考慮到連年用兵,官兵厭戰,糧草不濟等原因,並分析了窮於奔命的敵人多屬當地的窮苦百姓,他們迫於生計而投奔敵軍,有被招安的條件,遂產生招安的念頭,於是派人前往勸降。敵軍首領廖麻子、楊友等亦同意招安。高崇熙將這一重要情況上疏皇帝,言明播州廖麻子、楊友之敵可予招安撫之,責令他們立功贖罪。武宗皇帝準奏。於是高崇熙開始策劃招安事宜,準備將開縣地區劃出地盤,遷出土民,讓被招安人員耕種生活。副使馬昊持反對意見,說開縣地屬襟喉,上達重慶、敘州,下連湖廣,土地肥沃,不可輕棄資敵,自遺後患。高崇熙不從,派副使張敏前往處理,安置他們於臨江一帶。張敏奉命到達新宇後,受人挑撥而又多疑的廖麻子等反軍首領,以為是高崇熙誘己之計,遂捕捉張敏,屠殺隨行數百人,反叛之。遠離四川戰地的皇宮裡的眾諫官們聞訊後,在未弄清真相的情況下,給高崇熙扣上一頂通匪的罪名,予以彈劾。昏庸的武宗皇帝輕信了諫官們的謊言,下旨逮捕高崇熙入京。當押解高崇熙的車隊行至河北省正定縣時,賊首廖麻子派出的輕騎追趕上來,將押解的官兵盡數斬殺,高祟熙縱然有一身好武藝,但終因困在木籠囚車裡而無法施展,眼睜睜被亂刀砍死,匪首為回去交差,臨走時將高崇熙首級割去。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八月,武宗皇帝得知高崇熙被冤殺的真實情況後,親自給一代忠良高祟熙撰寫了祭文:“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人臣以盡職為忠,朝廷以報德為禮。事有定論,乃追念其前功寵,故都察院御史高崇熙,器識恢宏,性資莊重,一經登第,六察封官,激揚之典,累遷臬府,才猷振乎紀綱,兩擢藩司,政克宣夫教化,以蜀寇之未寧,致王師之見討。乃從僉議,晉陟中丞,彰國典以勵人心,飭兵機而鼓士氣,群芳漸息,藹歌頌之,三捷交馳,丕風聲之益振。朕心嘉悅寵,注殊隆命不壓於屢褒,祿乃贈二品,顧其推誠待物,竭力保民,豈期釜內之魂。復有柙中之變,雖勢難再振,而功未全收,爰召北還,遂致中殞,實切悼傷,當頒一奠之思未足慰九泉之痛,追懷往績,雪乃幽冤,贈以前秩列風紀之元僚,蔭及後昆衍纓冠之世業,思有永流惠澤於兩川,延賞方來播休光於三晉。爾靈如在,尚克欽承。”(《汾州府志》卷八贈都御史高崇熙誥)。讀此祭文,可知高崇熙遇害後,武宗皇帝對高祟熙一生功績的高度評價,追封右都御史,祿乃贈二品,蔭世襲錦衣衛千戶(《汾州府志》卷七)
高崇熙遇害後,其子高都憲扶靈柩回到老家石州,下葬於城東沙會則村東,下葬前,即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四月七日,武宗皇帝派遣山西布政使王輒,專程赴石州弔唁,一是帶來了武宗皇帝又一次諭祭都察院右都御史高崇熙的祭文。祭文曰:“爾性資敏達,器宇魁梧,發跡賢科,擢司風紀,歷官藩臬,卓著能聲,晉佐都台,往撫西蜀,時因盜起,受命臨戎,捷報既聞,賊氛復熾,事出不意,遂致人言。方在申誣,胡遽淪沒。訃音忽至,良可悼嘆,宜加恤恩賜以諭祭。九泉不昧,尚克承之。”(光緒《永寧州志》卷二十五);二是帶來了武宗皇帝御賜給高祟熙的金頭。可惜史書上沒有絲毫記載,其原因大概是擔心日後引發盜墓,故從保密的角度考慮的吧!高氏族人是這樣說的:武宗皇帝對高崇熙的被殺深感愧疚,於是親自撰寫了祭文。對於御賜高崇熙一顆金頭,這是很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一是高崇熙是為國捐軀失去首級的;二是朝廷不缺那個錢;三是對世人和高崇熙後人也是一個交待。據說下葬時,為防止日後盜墓賊挖掘,出殯時一下子抬出了十幾座靈柩,面對這眼花繚亂的出殯陣勢,別說盜墓賊不知哪座墳的真偽了,就連其家人大概也弄不清楚了。高祟熙死時是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時間的消逝,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已完全被湮沒,別說族外人了,就是現居住在柳林縣孟門鎮高家塔、離石區上水西村、方山縣莊上、隰縣蓬門村等十多處青門都二甲的族人,也不完全知道先祖高崇熙墓葬藏有金頭這一說了!
我們可以這樣分析:按照當地習俗,死者沒頭是不能安葬的,怎么辦?有錢的人家可以按上個金頭或銀頭以代之,沒錢的人家只能是捏個面頭來代之。高崇熙身為朝廷二品大員,況且是為國而捐驅並失去首級的,由武宗皇帝御賜個金頭是完全可能的,即使皇帝不給配個金頭,山西布政使王輒也會給這個山西老鄉配,退一步說:如果這兩者都不給配,其家裡人也會給配的,否則,就不合情理,不合俗理。
我們還可以這樣分析:據《汾州府志》、《永寧州志》記載,自明代以來,永寧州在朝為官者甚多,但為國捐軀並失去首級者,僅高崇熙一人而已。而于成龍的死屬正常死亡,即便是坊間流傳的吞金而死,那也是一個全屍。一個全屍下葬時再配上一個金頭,那不成了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了嘛?再有權、再有勢和再有錢的人家,大概也不會傻到這個份上!
筆者是高祟熙的後人,曾與高家塔村族人高慶林先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多次赴沙會則考察,遺憾的是先祖的墓地早已被毀壞,代之的是上邊建起了一棟棟新房屋,墓地里原有的石碑、石人、石柱、石馬、石羊等有著永久紀念意義的古文物,全都蕩然無存,有幾隻疑似有生命的石羊命大雖然沒有被掩埋,但像沒有了家似的,孤單地立在路旁的草叢裡,等候著主人的呼喚!村中有位劉姓居民,院子裡殘存一塊關於記載高崇熙之子高豸的石碑,熱心的高慶林先生如獲至寶,後來將它運回了老家高家塔村。據村子裡的老人們說,高崇熙的墓地規模龐大、十分氣派,在當地可謂首屈一指無與倫比。
高崇熙父高岱,景泰丙午科舉人,山東觀城縣知縣,贈御史。膝下有五子:長子崇輝,義官;次子崇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三子崇省,弘治己酉舉人;四子崇慶,義官;五子崇明,大名府知府,膝下有四子,其中高金,嘉靖丙戌科進士,累官行人、兵科給事中,山東按察司副使,蘇州兵備副使,皇封孟門先生,因敢於直諫,鐵面無私,處理國戚牛氏後,嘉靖帝聞曰:“此天下直臣,朕所畏憚!”(光緒《永寧州志》卷十九)
註:以上有關史料出自《高家塔仁壽堂家譜》、《永寧州志》、《汾州府志》、《二十五史通鑑》、《明史》、《正德皇帝》,以及高家塔村高慶林先生口述、及家族先祖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