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峽平湖圖

高峽平湖圖

《高峽平湖圖》是施江城、張軍於2009年合作創作的一幅國畫,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高峽平湖圖》是表現1997年三峽大壩合龍的山水畫力作。畫家將大壩推至中景,突顯出大壩橫線的美感,使大壩、工地、江水、群山渾然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基調:畫面同時配以雲霧繚繞、波浪翻滾等細節,表現了三峽地區山水的浩蕩、秀奇。在用筆上,畫家主要採用中鋒表現,用各種皴擦點染豐富細節,用色方面,以赭石、花青為基本色調,表現出典雅、秀潤的長江山水的美學特質,題款方面選用了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中的詞句“當驚世界殊”和“高峽平湖圖”的主題完美結合,整幅畫面厚重而遒勁,剛健而婀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峽平湖圖
  • 作者:施江城、張軍
  • 畫作類型:國畫
  • 規格:縱300厘米,橫650厘米
  • 創作時間:2009年
  • 現收藏地:中國美術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技法,作品評價,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高峽平湖圖
《高峽平湖圖》
作品以開闊的構圖和壯闊景象,全景式反映了三峽大壩的雄偉景觀。畫家選取大江合攏截流這一歷史時刻作為表現主體,在作品左面描繪了三峽地貌的崇高險峻,右面表現了波濤在合龍後的奔騰不息,遠處描繪了層疊的山巒和漂浮在平湖上的船隻,近處刻畫了掩映在奇峰之中的松柏和建築,以斜向俯視的角度,將大壩推至中景,凸顯大壩造型的美感。

創作背景

施江城目睹了長江上建壩從鑽探到截流、從設計到完成的全過程,面對長江結束了億萬年來自然流淌歷史的巨大變化,施江城決定用畫作的形式來表現這個巨大工程。
兩位畫家為了更好完成此幅作品,他們十幾次重新追溯長江,走進三峽,身臨其境地觀察、體驗、領略三峽風情,領悟人文精神,了解三峽大壩建設工程的意義、工程進程、壩體結構及地理環境等各種細節。為了能在創作中有所突破,他們幾乎對新中國山水畫的演變歷程進行了一次演習和研究。對於前輩大師如傅抱石、李可染、錢松喦、陸儼少等的經典作品,他們都進行了反覆學習揣摩、比較參照。“寫生稿、小草圖畫了不下50幅。”
高峽平湖圖
創作過程
該畫由施江城和張軍於2009年合作完成。

藝術鑑賞

主題

三峽大壩是現代題材,山水畫是傳統繪畫形式,如何套用傳統語言來表現現代題材,如何將高峽、大壩、行雲、流水、樹木等諸多元素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也是作者在創作時需要解決的問題。畫面追求整體氣質,追求意境表達,以傳統山水畫的意象造型為主,用審美的眼光去塑造表現。作者精巧的構思與刻畫,既為觀眾描繪了獨特的地域特色,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包容和諧的精神。

構圖

《高峽平湖圖》這幅作品結合西方的構圖樣式,採用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將傳統的皴擦點染和敷色方法融為一體,走出傳統隱逸和主觀趣味過於濃厚的文人山水的局限性,以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構築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為主旨。

技法

在技法上,他們兼收中國古代山水南北宗的優長,同時結合時代特徵,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創造,表現了“高峽出平湖”的遼闊境界和時代精神。與以往單獨刻畫長江時不同,兩位畫家很好地控制了各自以往對畫面的習慣性處理手法,讓各自的畫風實現了一種良性互動,真實再現了歷史在發生巨變時的原貌。

作品評價

《中國文化報》:與以往單獨刻畫長江時不同,兩位畫家很好地控制了各自以往對畫面的習慣性處理手法,讓各自的畫風實現了一種良性互動,真實再現了歷史在發生巨變時的原貌。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趙欣歌:畫面不論高峽、大壩、行雲、激浪、塔吊、小溪、懸崖、蒼松等許多內容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現了三峽大壩是社會主義建設者樹立的一座豐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尤其在山河的高平深遠、雄險蒼峻、雲靄朝霧,樹木的敏正橫斜、秀潤挺拔、粗獷精細,以及用筆的長短方圓、虛實枯潤、順逆疾徐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嘗試。深化了作品在表現中國人民為創造人類與自然的和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所具有的偉大創造精神。

重要展覽

2010年,《高峽平湖圖》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型展覽“復興之路”中展出。

作者簡介

施江城,1946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江蘇武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國畫學會會長,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理事,中央文史館書畫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導師,中國大家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高峽平湖圖
作者合影
張軍,1950年,出生於南京,師從周韶華先生,後就讀湖北美術學院。湖北省美術院美術館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武漢市文史館館員,代表作品《高峽平湖圖》(與施江城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