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姓

高堂姓

高堂(Gāo táng)姓源流單純,高堂氏後來絕大多數改單姓為高氏,故今高堂氏為稀姓,望居齊郡(西漢置齊郡,東漢為齊國,治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城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堂姓
  • 外文名:ㄠㄊㄤˊ
  • 拼音:Gāo táng
  • 源流:源於姜姓
  • 地點:望居齊郡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高堂生,高堂隆,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高堂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基本介紹

高堂[髙堂、髙坣,讀音作gāo táng(ㄍㄠㄊㄤˊ)]
titletitle

姓氏源流

高堂姓源出有:
單一源流: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卿士高傒的封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急就篇》記載:“齊卿高敬仲食采於高堂,因氏焉。”據史籍《通志·氏族略》、《類稿·五七》、《通鑑注·魏紀五》等的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卿士高傒,號白兔,謚敬仲,史稱“高子”,形成高氏一族,世為守臣、齊國上卿。因大功於齊國,國主賜封其食采於高堂。姜高傒,生卒年待考,別號白兔先生,就是齊文公姜赤(公元前815~前804年在位)之孫公子高,封於高堂(今山東臨淄敬仲鎮),春秋時期著名的齊國上卿。高傒去世後,其後裔子孫世襲為齊國上卿,其後有人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高堂氏。高堂氏複姓的後代,後來大多省文簡改自己的姓氏,與高陽氏、高樓氏、高平氏、高王氏、高佳氏、高龍氏等複姓族人一樣,改為單姓高氏,世代相傳至今。
titletitle
高堂氏、以及省改分衍的高氏族人皆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高傒。號白兔,謚敬仲,書稱高子。齊國宗親,齊文公之子公子高,封於高邑,其後遂以高為氏,高傒乃文公孫輩。世為守臣,齊國上卿,《左傳·杜注》云:“國子、高子天子所命,為齊守臣,皆為上卿。”迎小白於莒,有立國之功,《史記·齊太公世家》載:“乃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高傒立之,是為桓公。”《臨淄縣誌·宦績》稱:“桓公自莒返國,奚與國氏,實為內主。”桓公即位,高 權居三分,《管子·小匡》載:“國設三軍,有中軍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國語·齊語》云:“士商十五鄉,公帥五鄉焉,國子帥五鄉焉,高子帥五鄉焉。”高傒不僅在內主軍、主政,對外並曾代表桓公安亂稱盟諸侯。《國語·齊語》載:“魯有夫人、慶父之亂,二群弒死,國絕無嗣,桓公使高子存之。”《公羊傳》同載:“桓公使高子將南陽之甲,立僖公而存魯……魯人至今以為美談,猶望高子也。”對此,《穀梁》評曰:“高子能深執忠臣之義,勉其君以霸。因事制宜,立僖公而盟之,魯國遂安。以此見,權在高子。高子之為人臣,忠也,從義不從命矣。”高傒平魯亂立僖公而安魯,是奉命行事;但盟會以禮當是諸侯國君主間或由君主授權人的事,高子未得桓公授權“立僖公則盟之”,與盟是違禮的。然而《穀梁》卻沒有指責他違禮,而稱之謂“因事制宜”,這樣做對安魯更有利,並能睦鄰,是“從義不從命”之舉。從這裡我們既看到了高子在齊國內位之高、權之重,又能理解他“深執忠臣之義”之心。從而,得到了桓公的信任,國人的擁護,歷史的讚許。高傒食采於高堂,其後人有的遂以邑名為姓,稱為高堂氏。故高堂氏後人奉高傒為高堂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高堂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群體,後絕大多數已經省文簡改為單姓高氏,僅在安徽省的合肥地區、淮南市鳳台縣(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主戰場)一帶,還有少量高堂氏複姓存在,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以齊郡、或魯郡為郡望。

歷史名人

高堂生

亦稱高堂伯,西漢初經學大師,魯郡(郡治今山東曲阜一帶)人。西漢今文禮學的最早傳授者。秦始皇焚書後,《禮》已不傳,只有他能背誦,並有專門研究。現存的《禮儀》十七篇就出自他的傳授。唐代追封為“萊蕪伯”。

高堂隆

字昇平,三國時魏國泰山平陽人,魯國高堂生後人。年少時做泰山太守薛悌的學生,被薛悌任命為督郵。 督郵這個小官不屬於朝廷任命,都是由太守直接聘任,主要負責下屬縣級官員的考察。因為下級官員都是朝廷任命,所以理論上他比下級官員小,但由於它屬上司直接任命,所以經常在下級官員中作威作福,劉備就曾在安喜尉任上遇到過一個索賄的督郵,並因鞭打他而丟官。但太守頭上又有州郡守管轄州郡守任命的同類官員叫督軍。有一次郡督軍與薛悌爭論,叫薛悌的名字而呵之。高堂隆按劍而起大罵督軍說:“你敢當我的面罵我老師,我砍了你”。督軍大驚失色,薛悌急忙起來制止他,隨後安排他躲避在濟南。這個高堂隆是一個漢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曹操多次改革,都由高堂隆借天象變更之名進行。黃初年間為堂陽長。明帝即位後,官散騎常侍,當時朝中大建宮殿,他曾上疏諫阻。官至光祿勛。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堂號

臨淄堂:以望立堂,亦稱齊郡堂、齊國堂。
東魯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魯郡堂。

高堂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勛遷光祿;
爵贈萊蕪。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平陽人高堂隆,字昇平,黃初年間為堂陽長。明帝即位後,官散騎常侍,當時朝中大建宮殿,他曾上疏諫阻。官至光祿勛。下聯典指西漢魯人高堂生,字伯,西漢今文禮學的最早傳授者。秦始皇焚書後,《禮》已不傳,只有他能背誦,並有專門研究。現存的《禮儀》十七篇就出自他的傳授。唐代追封為萊蕪伯。

七言通用聯

諫主而勛遷光祿;
傳禮而爵贈萊蕪。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平陽人高堂隆事典。下聯典指西漢魯人高堂生事典。(見上聯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