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歷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通志·氏族志》等古代姓氏著作記載
齊太公呂尚的6世孫(依《史記·
齊太公世家》則為8世孫)
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子被封在因
高夷居住過而得名的高邑(在今山東
禹城縣),
世襲“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稱作“
公子高”。
呂高的孫子名叫呂傒,字祖望,
諡號敬仲,被
周天子任命為
齊國上卿,執掌軍政大權,因和名臣
管仲合作,使
齊桓公(
公子小白、呂小白)稱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賜“以
王父(即祖父)名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後世絕大部分
高姓子孫的共祖。高傒去世後,子孫世襲上卿的職務。
高氏和國氏同為上卿的國氏成為齊國最顯赫的兩貴族。從高傒迎立桓公時算起,高氏的歷史最少也有2680年了。自齊國第一代高子 — 高傒起,直至後來
田氏代齊,高氏世襲上卿之職,在齊國曆次軍事、外交大事件中,大多扮演了主角。
齊國世系
(依《史記·
齊太公世家》、《蕭山高氏家譜·原系圖》)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胡公靜
獻公山—武公壽—厲公無忌—文公赤
*《新唐書·宰相世系》和多數姓氏著作、民間族譜均稱
齊文公為太公6世孫,但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和《蕭山譜》記載,文公為太公8世孫,今按《史記》所載摘錄於此。
齊國高氏世系
襄公
成公—禧公
人物生平
高傒,字祖望,號白兔,諡號敬仲,又稱高子。高傒是
齊太公的後裔,也就是
齊國的貴族,他的另外的一個身份是
周天子賜封的齊國
上卿,相當於宰相,不過可以世襲。下面是他的簡單生平只有關於他擁立兩代齊國國君和幫助選立魯國國君的事,寫的很簡單,要是全寫的話相信一本書都不一定能寫完,這裡只希望大家能了解一下始祖的一些事跡。
高傒與襄公的弟弟小白交好。襄公無道、言行無常,所以
管仲侍襄公的另一個弟弟
公子糾去魯,而
鮑叔牙侍
公子小白去了莒。公元前686年冬,
齊襄公游姑棼,遂行獵沛丘,被野豬咬傷了腳,被
公孫無知殺害。公孫無知於公元前685年,到
雍廩遊玩,雍廩人偷襲殺死了無知。眾臣商議擁君之事,高傒搶先暗中從
莒國召回小白,魯國聞之
齊國無君,也派兵護送公子糾返齊,並命管仲另帶軍隊遏阻莒國通往
臨淄的道路。管仲暗射小白一箭,射中
衣帶鉤,小白假裝死去,以蒙魯軍,並且很快就和前來接應的高傒會合。管仲以為小白被射死,派人飛報魯國,魯國護送公子糾的隊伍聽說小白已死,前進的速度就放慢了,六天才到齊國,而小白已先入齊都,高子、國子立小白為君,就是
齊桓公。這時,魯國護送
公子糾的軍隊才剛剛到達齊國邊境,就被高傒毫不客氣的給攔了回去。憤怒的
魯莊公和公子糾並不甘心失敗,就組織了大軍向齊國殺來。在這緊急關頭,齊國上下也是意見不一,有的要迎戰,有的要遷都,危難時刻,高傒挺身而出,力主迎戰,並親自指揮大軍,在乾時(今臨沂沂水)將魯國大軍打的潰不成軍,並從側翼迂迴,截斷魯軍歸路,使近萬魯軍成了瓮中之鱉,迫使魯莊公向齊國作出妥協,並滿足了齊桓公提出的所有條件,包括處死公子糾,交出
管仲等。
如果沒有國子、高子作內應同意立小白,齊桓公是難以繼位的,因為
齊襄公諸兒是長子,公子糾是次子,小白是三子,按長幼排,理應是二哥繼位,而輪不到小白。不以長幼為準而以能力大小而論,才數著老三,小白占了優勢,取得了君位。這裡面高傒起了重要作用。
齊桓公要實現富民強國、稱霸諸侯的宏圖大業,任用了一批人才,高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史記·
齊太公世家》載:“桓公即得管仲,與
鮑叔牙、
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漁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可以看出高傒不僅是扶立齊桓公繼位的關鍵人物,還是輔助齊桓公和
管仲進行改革治齊的重要人物之一。
管仲治理
齊國的一項重大改革就是“三其國五其鄙”,即“制國以為二三分國都,五分
鄙野”。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
士鄉十五。
齊桓公帥五鄉,國子帥五鄉,高子帥五鄉。
高傒是掌管齊國軍政大權的
上卿,在齊國軍政改革,建立完整的軍事體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高傒還是齊國外事大臣。齊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62年),
魯莊公死,魯國發生爭奪君位的內戰。莊公庶兄
慶父殺魯君公子般,立公子啟為君,是為
魯閔公。齊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慶父欲自立為君,派大夫殺閔公,魯國大亂。
齊國派大夫
仲孫湫到魯國慰問,齊使報告齊桓公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不久,魯國國內要誅殺慶父,慶父逃往到莒。慶父誅殺二位國君,罪惡昭彰,魯國要求將他們引渡回國,迫使他畏罪自殺,參與叛逆弒君的魯莊公夫人哀姜逃到
邾國,齊國派人取而殺之。
齊桓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659年)冬,派
上卿高子與魯國
訂盟。高子率領南陽甲兵,幫助確立了
魯僖公的君位,修復了魯國都城從鹿門到
爭門的城防。高子率軍安魯定盟,在歷史成為美談。
魯人“猶望高子”即出典於此,表示魯國人民對齊國高傒安魯的衷心感戴。
齊桓公43年(公元前643年)這時,上卿高傒已經85歲了,本來應該在家頤養天年的時候,偏偏
齊國又出現動盪,歷史在一次將這個老人推到老前台。
這年,做了43年齊國國君的73歲的齊桓公病得起不了床了,
豎刁和
易牙就先下手為強,突然派兵把守住宮門,對外只說是齊桓公要清靜,不耐煩與人說話,不準任何人進宮問安。過了三天,齊桓公還沒死,豎刁、易牙就把伺侯
齊桓公的宮人,不論男女,一概趕出來,把臥室四周壘起三丈多高的圍牆,牆底下只留一個小口子,象狗洞一般。每到夜裡派一個小丫頭鑽進去打探一下齊桓公的生死訊兒,就等著齊桓公那邊斷了氣兒,這邊就立
公子無虧做國君。
由於聽信奸佞小人易牙,豎刁,所以在齊桓公在後的日子竟然是誰也見不著,只由這兩個小人伺候。就連齊桓公的兒子們都不讓相見。他們把齊桓公住的宮門給封了起來,致使這個稱霸春秋多年的
霸主活活餓死。
他們得知齊桓公已死的訊息後,馬上和齊桓公的長子公子無虧勾結起來,不顧齊桓公生前選定的繼承人三子
公子昭,而偽稱齊桓公遺旨改立公子無虧。於是遭到了高傒的極力反對,由於高傒帶頭反對,朝中的國氏,管氏,鮑氏,隰氏等大臣也都回響,集體抵制
易牙,
豎刁另立的
公子無虧。豎刁和易牙惱羞成怒,乾脆就實行兵變,直接在朝上就指揮侍衛對大臣們進行攻擊,當時叫武士們殺了十幾個不服氣的大臣。還有不少人受傷。而高傒由於威望太高,叛軍怕引起眾怒而有所顧忌,因此沒有遭到毒手。這時,高傒見大勢已去,只得另做打算。
原來
齊桓公雖然寵信奸佞,但是在
齊國他最相信的還是當年把他扶上國君位子的
上卿高傒,於是他就將自己選定的繼承人託付給了高傒,而當年在
葵丘會盟的時候,齊桓公就和當時的
宋襄公有過協定,既將來雙方國內有叛亂發生是可相互幫助鎮壓。而
公子昭又是當時會盟的時候已經定好的繼承人。所以現在公子昭不能順利繼承國君的位子宋襄公就有義務幫助公子昭既國君位。於是高傒就安排了公子昭出城向
宋國求助。而自己則在齊國做內應。送走公子昭以後,齊國並沒有平靜下來,由於齊桓公的其他的三個兒子見
公子無虧不遵守王命而要自己做國君都不服氣,結果奸臣開方聽說
豎刁、
易牙立公子無虧做國君,就對公子潘說:“太子昭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無虧憑什麼做國君?難道你就不應該當國君嗎?”公子潘就和開方把早就準備好的家丁全部集中起來,占領了右殿,叫人通知各位大臣來這兒承認公子潘是國君。公子商人得知了這個情況,趕緊跑過去跟公子元說:“我們都是先君的兒子,
齊國的江山也有咱們的份,無虧和潘為了爭做國君,現在打起來了,難道咱哥倆就不該做國君?我看咱們得趕快去占住左殿,通知大臣們來咱們這兒開會,或者你做國君,或者我做國君,誰打咱們,咱們就跟誰打。退一萬步說,也得把齊國分成四份,各分一份。”公子元認為很有道理,兩人就都帶上自己的家丁占住了左殿。一霎時,哥兒四個你打我,我打他,他打你,亂鬨鬨地一齊開了仗,一直幹了六十七天。
齊桓公的屍身在那個象燜罐兒似的屋子裡發了臭,生了蛆,蛆從牆裡爬到牆外,也沒有哪個兒子去搭理他。
這個時候,高傒實在是忍不住了,他不顧人們的勸阻,冒著生命的危險,前去痛罵這四個只知道爭國君而不管父親屍首的混帳兒子,罵他們不配做人子,這才把兒子們罵醒,於是都有去搶著去給父親發喪。結果有變成搶屍首了,最後還是
公子無虧搶到的,就在他剛草草的把
齊桓公埋葬以後,
公子昭就搬來了
宋國大軍。
這時
齊國的兄弟四個這才罷兵言和,決定先打退公子昭和宋軍之後在來解決內部問題。
高傒聽到公子昭搬來救兵的訊息後非常高興,於是就設計了鴻門宴殺了
豎刁,然後召集國氏,管氏,鮑氏,隰氏等大臣,聯合起來帶兵攻打王宮,裡應外合,把公子昭迎進成,最後,
易牙逃亡魯國,由於他們作惡太多,人們就將怒火燒向公子無虧,公子無虧成了替罪羊戰死,其他人都投降。這次奪儲之戰公子昭在高傒的幫助下坐上了齊國國君這就是
齊孝公。這也是高傒最後一次在齊國發揮他的影響,這年他已經86歲了。
周襄王15年,(齊孝公6年,公元前637年),高傒逝世,諡號敬仲,葬於齊都城北十三公里的
淄河西岸,由於高傒的一生對
齊國以及整個周朝都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他的幫助下,不光立了兩個齊國國君,還幫助魯國立過國君,所以整個社會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他幫助齊國率先成為春秋霸主國,讓齊國國民享受高等國民待遇,深受百姓愛戴,據說,他的墓就是當年老百姓自發的用衣服兜土堆起來的,可見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高傒墓是1977年12月23日
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的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淄墓群中的重要墓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