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置高坑鎮,1958年改公社,1969年復改鎮。1997年,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6萬人,轄新華、高坑、滸泉、雲泉、茶亭、王家源、石上、富田、茶園、彭泉、裴家、楠木、泉江、豐園等14個行政村。2003年,將大陂行政村劃歸白源街道管轄。
集鎮概況
下轄14個行政村、8個社區居委會,轄區內共有185家商業網點,駐有20家國有中小型企業和
江西套用工程學院、萍礦職工總醫院等較大規模的學院和醫院。駐地高崗埠距市區14公里。鎮轄面積71.81平方公里,有耕地10751.8畝,其中水田9143畝,旱地1608.8畝,有山林面積57113畝,以松、杉、油茶、竹林為主。農村稅費改革後,該鎮原有計稅面積10751.8畝,因各種原因減少的計稅面積為1608.8畝,現共有計稅面積為9143畝。高坑鎮交通便利,
浙贛鐵路、
滬瑞高速公路、三二0國道及掛線穿境而過。地域優勢和傳統的產業優勢成就了高坑鎮昔日的輝煌,鎮財政收入2000年近2000萬元,所轄的高坑村和王家源村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以總產值超億元而聞名全市。當時的高坑不僅是安源區鄉鎮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也是
萍鄉市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但隨著2001年國家關井壓產巨觀政策的實施,全鎮400餘座煤礦全部同時關閉,給高坑這個以煤業為主、煤炭產業占經濟總量80%的工業重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導致了支柱產業的消失,引發了經濟的迅速下滑,失業人員劇增,社會矛盾突起、治安狀況惡化三大社會性問題。高坑鎮面臨著解決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該鎮沉著應對,克難而進,確定了穩定大局安民心,以變就變激活力,因勢利導找出路,創新機制保平安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思路,以大綜治統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在經濟展中促進穩定,在穩定之中實現經濟的復甦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三年中,實現了治安秩序良好,社會政治穩定、經濟全面復甦。2004年高坑鎮實現了由地下工業向地面產業的轉移,鎮財政收入突破了歷史最高水平,各項事業穩步邁入發展快車道。一舉步入萍鄉市“十佳文明鄉鎮”和“經濟十強鎮”行列。
高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曾是江南煤炭重鎮。2001年,按照國家關井壓產政策關閉境內全部煤礦後,鎮黨委、政府強力推進“興工強鎮”戰略,成功實現從“地下工業”向“地面產業”的轉型,先後引進萍鄉焦化、贛西電煤、環球化工、中源瓷業等規模以上企業25家,形成煤化工、非金屬材料和現代物流三大主導產業,財政稅收實現高速增長,由2005年的1500萬元增到2009年的1.67億元,實現一年翻一番、五年增十倍,並先後榮獲“江西省百強鄉鎮”、“萍鄉市十強工業鄉鎮”、“萍鄉市平安鄉鎮”、“萍鄉市十大魅力鄉鎮”,“萍鄉市財政收入上台階”、“萍鄉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先進鄉(鎮、街)”等榮譽稱號。
郵編及代碼
[郵編]337042
[代碼]360302101:~001周家坊居委會 ~002民主居委會 ~003山下居委會 ~004和平居委會 ~005泉江居委會 ~006黃泥墩居委會 ~007王家源居委會 ~008南竹山居委會 ~200高坑村 ~201富田村 ~202泉江村 ~203豐園村 ~204彭泉村 ~205茶園村 ~206裴家村 ~207楠木村 ~208滸泉村 ~209
雲泉村 ~210茶亭村 ~211新華村 ~212王家源村 ~213石上村
投資環境
境內自東向西有320國道和國道掛線、浙贛鐵路以及2002年動工修建的昌金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與自南向北的石上經高坑至楠木、茶垣,高坑至赤山、滸泉至楊橋公路和高坑至泉江鐵路專線形成四橫四縱交通網路。公路、鐵路,客運、貨運十分方便。其中石上經高坑至楠木16公里和園塘至茶垣4公里水泥路面為1999年以後修建的。全鎮17個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城鎮、農村電網全面改造,程控電話、閉路電視已經普及到村。
經濟發展
全鎮經濟過去以煤炭生產、加工為主,屬老工礦型集鎮。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以建材、電瓷、化工產品、玻璃製品、汽車配件和煤炭生產等為主的工業體系。2002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0015萬元。有集體企業3家,私營企業38家,私營企業產值8516萬元,全鎮就業人數3471人。農業以水稻、蔬菜種植和畜、禽、漁養殖為主。2002年糧食總產7729.5噸,蔬菜總產7607.9噸,肉類總產1055.4噸,水產品總產600噸,農業總產值為3140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2943元。
2001年,按照國家關井壓產政策關閉境內全部煤礦後,鎮黨委、政府強力推進“興工強鎮”戰略,成功實現從“地下工業”向“地面產業”的轉型,先後引進萍鄉焦化、贛西電煤、環球化工、中源瓷業等規模以上企業25家,形成煤化工、非金屬材料和現代物流三大主導產業,財政稅收實現高速增長,由2005年的1500萬元增到2009年的1.67億元,實現一年翻一番、五年增十倍,並先後榮獲“江西省百強鄉鎮”、“萍鄉市十強工業鄉鎮”、“萍鄉市平安鄉鎮”、“萍鄉市十大魅力鄉鎮”,“萍鄉市財政收入上台階”、“萍鄉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先進鄉(鎮、街)”等榮譽稱號。
2010年總計完成財政總收入21388.5萬元,同比增長54.2%,是2005年11.2倍,年均增長62%。全鎮享受農村低保728戶1784人,年發放農村低保金180萬元;城鎮低保1728戶4315人,年發放城鎮低保金900萬元;優撫對象80人,年發放優撫金40萬元;2010年發放租賃補貼3520戶,30萬元;2.2萬村民參加新農合,參合率95%。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跨越,並先後榮獲“江西省百強鄉(鎮)”、“萍鄉市十強工業鄉鎮”、“萍鄉市十大魅力鄉鎮”,“萍鄉市財政收入翻番獎”、“萍鄉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先進鄉(鎮、街)”、“萍鄉市財政收入上台階獎”、“萍鄉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單位”、“萍鄉市平安鄉鎮”、“萍鄉市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安源區鎮街管委會績效考核綜合一等獎”、“安源區鎮街管委會經濟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考核第一名”、“安源區發展工業經濟先進單位”、“安源區引進內資第一名”、“安源區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安源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主要街道
集鎮主要街道有兩條,一條為北起鐵路橋下,南至高坑煤業有限公司(原高坑煤礦)長約2000米,寬10米,水泥路面,系商貿區,也是居民聚居區。另一條即東起車谷嶺,西至萍礦六六一廠,全長1500米,寬12米,水泥路同,屬302國道掛線幹道。街道兩旁設有郵政、電信、工商、稅務、法庭、糧管、環衛、房管、交管等行政事業單位和各類商店、旅社、餐館、診所,並有大型綜合性農貿市場一個。兩街互為丁字型,三叉路口為最繁華段。
全鎮經濟和諧、健康發展,財政收入開始扭轉對地下產業(煤炭)的依賴,2008年1月至10月共完成工商稅收1454.7萬元,同比增收18.4%,創造了2001年關井壓產以來的最好成績。
財政收入來源
地處工礦區的高坑鎮原來財政收入主要靠地下產業(煤炭)支持。2001年實施關井壓產後,全鎮工商稅收驟減,一半以上的農民工失去生活來源。面對嚴峻的形勢,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振奮精神,掀起了第二次創業的熱潮,提出“大辦非煤企業、地下損失地面補”的思路,制定優惠政策,扶持和鼓勵煤炭業主第二次創業。為儘快用地面產業取代原來的地下產業(煤炭),該鎮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工作重點,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和為投資客商提供優質服務的規章制度。同時通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方融資近千萬元健全交通網路,抓緊對城鎮的美化、綠化、亮化,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相繼完成了高王公路、高泉公路、裴家公路等40餘公里的公路路面硬化。
投資環境
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不少外地客商看中高坑這片熱土,紛紛來高坑投資興業。全鎮招商引資年年有突破,較大的項目有投資1.5億元的燃料油儲運項目,投資1.3億元的萍鄉市第二地表水廠,投資6000萬元的萍鄉焦化有限公司焦油分廠等;同時引進了台灣宏凱鞋業(江西)有限公司製鞋廠、萍鄉市恆輝針織廠兩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新上了堰湖農莊、萍鄉市樂民萬豬場、萍鄉市福豐豬業有限公司3家農業產業化項目。該鎮還利用焦化廠產生的大量煤氣,延長產業鏈,大力引進陶瓷工業項目,工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和最佳化,逐步形成了冶金、陶瓷、焦煤、化工填料為主的新的產業結構。
社會事業
2002年,全鎮共有國小13所,國中2所,職中(普高)1所,有教職工305人。在校小學生1461人,國中生1437人,職中(普高)207人。有鎮屬衛生院一所,村級醫療站(所)16所,個體醫療診所37處,全鎮共有各類醫務人員117人。鎮內還設有文化大院、電影院、新華書店、有線電視站、網咖、燈光球場、游泳池等文化娛樂場所,和始建於東晉時期的候家庵,現名滸泉寺等多處宗教活動點,還有休閒遊玩的自然風景區即風景秀麗的小金山。高坑鎮政府所在地,既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萍鄉礦業集團高坑煤業有限公司的駐地 生產基地。在鎮主要街道中段建有萍礦職工總醫院,其前身為安源煤礦醫院,創辦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有近百年歷史,俗稱“圍子醫院”,占地面積30餘畝,為全國煤炭系統規模較大的一所醫院,醫療水平及設備精良,距集鎮1公里的周家坊駐有高等學府一所——江西省套用工程職業學院(原萍礦職工大學)。
綜治協會
針對高坑地區企業多、下崗人員多、工農矛盾多、治安狀況複雜的特點,鎮黨委、政府在認真研究、實踐總結的基礎上,於2004年4月成立高坑地區綜治協會,它是一個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民間綜治組織,是在高坑鎮黨委、政府引導下自願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支重要民間力量。它採取“自願加入 、自主會務、自籌資金”的方式實行市場化運作的管理模式,整合了兩種民力資源,構建了三級綜治網路。協會積極開展收集報送信息、排查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維護治安秩序、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幫教活動、交務巡邏、看樓護院等各項綜治活動,創新了群防群治載體,激發了群防群治新活力,使高坑地區形成了以鎮黨委、政府為主,綜治協會為輔,雙管齊下“兩條腿”走路的綜治工作新載體,參與人數眾多,已形成一個覆蓋高坑地區的各村、社區、村民小組,會員達1728人的綜治組織,成為維護全鎮社會政治穩定和社會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
聯防新機制
路地聯手,構建鐵路護路聯防新機制。過去,受“想要富,吃鐵路”的不良風氣的影響,一段時間沿途各村偷盜鐵路貨運物資蔚然成風,一度成為南昌局貨盜重災區。針對這一嚴峻情況,高坑鎮充分發揮地方綜治工作優勢和鐵路綜治力量優勢,積極進行調研、探索,建立起依託基層黨組織,以路地公安幹警為主體,護路隊員為骨幹,以村義務護路隊員為基礎,以維護鐵路沿線治安為目標的反貨盜責任體系。提出了路地聯手,雙拳合擊的打擊貨盜新機制。建立了站區聯繫會議制、雙向責任制、信息互動制等制度,構建了路地配合、警民聯動和站、車、線互動,群防群控相配備的打、防、控一體化的治安防範網路。通過採取“專群結合經常打、重點地段專項打、團伙作案重點打、盜運銷一起打”的嚴打整治措施,剷除了危害鐵路運輸安全的毒瘤,2004年全年未發生過一起貨盜刑事案件,實現了高坑鎮鐵路治安“由亂到治、由治到穩”的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