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高合金鋼絲線
- 出版社:冶金工業出版社
- 頁數:428頁
- 開本:16
- 定價:75.00
- 作者:唐錩世
-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2444718, 9787502444716
- 品牌:冶金工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高合金鋼絲線》適合從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科研、生產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圖書目錄
第1篇 高電阻電性高合金鋼絲
1 概述
2 電性高合金鋼細絲表面絕緣層
3 電性高合金鋼絲標準與要求
第2篇 高電阻精密電阻合金
4 高電阻精密電阻合金概況
5 鎳-鉻系高電阻精密電阻合金
6 高電阻應變合金
7 鎳鉻改良型應變合金
第3篇 高電阻電熱合金
8 概論
9 鎳基電熱合金
10 鎳基電熱合金的成形與加工
11 Fe-Cr-Al鐵基電熱合金
第4篇 電熱合金生產工藝與技術
12 鐵鉻鋁合金冶金質量
13 三相有襯電酒量爐冶煉鐵鉻鋁合金
14 電酒量重熔鐵鉻鋁合金
15 感應爐冶煉電熱合金
16 真空電酒量爐和電弧爐-VOD精煉鐵鉻鋁合金
17 鐵鉻鋁合金的熱加工
18 Fe-Cr-Al合金絲的冷加工
19 合金細絲的冷加工
20 精密電阻合金微細絲的漆包
第5篇 電熱合金絲選用
21 電熱合金常用牌號化學成分、性能及選用
參考文獻
1 概述
2 電性高合金鋼細絲表面絕緣層
3 電性高合金鋼絲標準與要求
第2篇 高電阻精密電阻合金
4 高電阻精密電阻合金概況
5 鎳-鉻系高電阻精密電阻合金
6 高電阻應變合金
7 鎳鉻改良型應變合金
第3篇 高電阻電熱合金
8 概論
9 鎳基電熱合金
10 鎳基電熱合金的成形與加工
11 Fe-Cr-Al鐵基電熱合金
第4篇 電熱合金生產工藝與技術
12 鐵鉻鋁合金冶金質量
13 三相有襯電酒量爐冶煉鐵鉻鋁合金
14 電酒量重熔鐵鉻鋁合金
15 感應爐冶煉電熱合金
16 真空電酒量爐和電弧爐-VOD精煉鐵鉻鋁合金
17 鐵鉻鋁合金的熱加工
18 Fe-Cr-Al合金絲的冷加工
19 合金細絲的冷加工
20 精密電阻合金微細絲的漆包
第5篇 電熱合金絲選用
21 電熱合金常用牌號化學成分、性能及選用
參考文獻
文摘
第1篇 高電阻電性高合金鋼絲
1 概述
1.1 絲與鋼絲
現代人們對絲已司空見慣。身邊的棉絲、蠶絲、銅絲、鐵絲乃至金銀絲、鉑絲俯首可見,非金屬絲與金屬絲也不難辨認。但在20世紀60年代初,當北京鋼絲廠生產出比頭髮還細得多的高合金鋼精密微細絲時,人們便驚嘆不已,問題頻頻。
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出現銅石並用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夠開採銅礦石來煉銅了。到殷商末年,已經鑄造出875kg重的銅司母戊鼎。隨著青銅器時代煉製青銅的需要,錫、鉛礦也被開採使用,並根據不同要求配製了銅錫、銅鉛、銅錫鉛合金和鍍層。3000多年前,我國人民開始使用隕鐵。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祖先已經掌握了鑄鐵技術,出現了塊煉滲碳鋼。晉國已用鐵鼎,魏國已有鐵范、鐵兵器和生產用鐵制工具。甚至在鍛造和冷加工等方面都做出偉大貢獻。由此可見,鑄鐵技術至少比歐洲超前約2000多年。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約出現在戰國時期,那時叫“司南”,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得。《天工開物》卷十“錘鍛·針”條文記載:“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針眼,抽過鐵條成線,逐寸剪斷成針。先搓其末成穎(一端細長),用小槌敲扁其本,剛錐穿鼻,復搓其外,”然後滲碳、淬火而成。其中“細條”為熟鐵,即低碳鋼,而充當模具的“鐵尺”即為含碳量較高的碳鋼。《天工開物》記載此時代“滲碳處理,以針為例,先以鐵條錘打成細條,然後入爐慢火炒熬,後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遮蓋,下用火蒸。察火候足時開封入水淬之”,“以純鋼,未淬火時,剛性軟,可劃紋,劃後燒紅,退出微冷後入水淬,久用乖平。入火退去,又可劃紋”,都說明當時已知道滲碳、淬火、退火能改變鋼的性能,抽拽鐵條成線。
金屬拉拔約始於漢朝,到宋朝已用到鋼鐵工藝中。上海博物館藏一塊“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銅板刻著“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此大規模地制針,其鋼條可能是拉拔而成。
總之,鋼絲拉拔至今約有2300多年的歷史,沿用金屬絲在“鐵尺”中拉拔套路,藉助軲轆,人力畜力拉拽,作坊式生產。直至清代在廣東較為興盛。儘管如此,卻為後者展示了光明前景。
1 概述
1.1 絲與鋼絲
現代人們對絲已司空見慣。身邊的棉絲、蠶絲、銅絲、鐵絲乃至金銀絲、鉑絲俯首可見,非金屬絲與金屬絲也不難辨認。但在20世紀60年代初,當北京鋼絲廠生產出比頭髮還細得多的高合金鋼精密微細絲時,人們便驚嘆不已,問題頻頻。
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出現銅石並用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夠開採銅礦石來煉銅了。到殷商末年,已經鑄造出875kg重的銅司母戊鼎。隨著青銅器時代煉製青銅的需要,錫、鉛礦也被開採使用,並根據不同要求配製了銅錫、銅鉛、銅錫鉛合金和鍍層。3000多年前,我國人民開始使用隕鐵。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祖先已經掌握了鑄鐵技術,出現了塊煉滲碳鋼。晉國已用鐵鼎,魏國已有鐵范、鐵兵器和生產用鐵制工具。甚至在鍛造和冷加工等方面都做出偉大貢獻。由此可見,鑄鐵技術至少比歐洲超前約2000多年。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約出現在戰國時期,那時叫“司南”,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得。《天工開物》卷十“錘鍛·針”條文記載:“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針眼,抽過鐵條成線,逐寸剪斷成針。先搓其末成穎(一端細長),用小槌敲扁其本,剛錐穿鼻,復搓其外,”然後滲碳、淬火而成。其中“細條”為熟鐵,即低碳鋼,而充當模具的“鐵尺”即為含碳量較高的碳鋼。《天工開物》記載此時代“滲碳處理,以針為例,先以鐵條錘打成細條,然後入爐慢火炒熬,後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遮蓋,下用火蒸。察火候足時開封入水淬之”,“以純鋼,未淬火時,剛性軟,可劃紋,劃後燒紅,退出微冷後入水淬,久用乖平。入火退去,又可劃紋”,都說明當時已知道滲碳、淬火、退火能改變鋼的性能,抽拽鐵條成線。
金屬拉拔約始於漢朝,到宋朝已用到鋼鐵工藝中。上海博物館藏一塊“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銅板刻著“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此大規模地制針,其鋼條可能是拉拔而成。
總之,鋼絲拉拔至今約有2300多年的歷史,沿用金屬絲在“鐵尺”中拉拔套路,藉助軲轆,人力畜力拉拽,作坊式生產。直至清代在廣東較為興盛。儘管如此,卻為後者展示了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