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仲山

高仲山

高仲山(1910~1986年),祖籍吉林省吉林市。中醫學家、教育家,黑龍江省“四大名醫”之首,曾任黑龍江省衛生廳副廳長、黑龍江中醫學院副院長。出身於中醫世家,幼承庭訓,家學淵源;1931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學成後北上哈爾濱行醫,開創龍江醫派之先河,畢生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成為黑龍江中醫界的領軍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仲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86年
  • 職業:醫生;中醫教育
  • 畢業院校:上海中國醫學院
  • 主要成就:龍江醫派創始人
  • 代表作品:《漢藥丸散膏酒標準配本》、《婦科學》等
人物簡介,個人簡歷,

人物簡介

高仲山,名侖,字仲山,吉林省永吉縣(今吉林市)名中醫高廣德次子。高仲山的祖父高雨亭、叔父高廣福也均為吉林省名醫。1931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1955年後,歷任黑龍江省衛生廳副廳長兼副總工程師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所長,黑龍江中醫學院副院長、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一屆理事、黑龍江分會第一屆理事長,黑龍江省紅十字會副會長,民盟黑龍江省委副主任委員。對《傷寒論》、《金匱要略》有較深研究。長於治療內科、婦科疾病,尤精於治療熱病。
高仲山晚年時仍勤學不輟高仲山晚年時仍勤學不輟

個人簡歷

1910年生於吉林省吉林市。
1920年考入吉林1920年考入吉林毓文中學,中學畢業後開始隨父學醫。
1927年就讀於上海中國醫學院。
1929年提國民政府提出《取締中醫案》,高仲山等參與組織上海各大中醫院校團體遊行示威和中醫藥界大罷業,並參加了1929年3月17日於上海召開的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聯合各省中醫到南京請願,獲勝。
1931年上海中國醫學院畢業。
1932年春,來到哈爾濱開業行醫。
1937年3月,高仲山聯絡哈市及周邊各縣中醫創立了“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使哈爾濱中醫界從一盤散沙變成一個團結的組織。高仲山被推舉為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的會長,從此成為哈爾濱中醫界的帶頭人和領導者。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漢醫學研究會舉辦漢醫講習所,主編《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月刊》(後更名為《濱江省漢醫學月刊》)雜誌,極大地促進了哈爾濱市中醫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以高仲山為核心的龍江醫界之學術思想在這裡開始形成,並漸成體系,不斷深化,最終形成和發展壯大為龍江醫派。
1938年,高仲山提出編輯並刊行局方丸散膏酒標準配本,目的在於建立一個中藥的行業標準。高仲山親自承擔此項工作,遍訪黑吉兩省大小藥店,收集或摘抄各家配本,同時購買和借閱幾百種中醫中藥古代典籍、醫史醫話,然後把每個配方的不同版本一一比較、對照、校勘,根據藥性和臨床心得加以抉擇,或增或刪,最後確定最佳方案。經過三年著成12萬字的《漢藥丸散膏酒標準配本》,其中收錄通用中藥局方500餘種。此書問世後,受到中醫中藥界極大歡迎和重視,當時東北三省的絕大多數藥廠都是按照這一具有行業標準效能的《配本》進行生產。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中藥廠按其來生產某些傳統的中成藥。新中國成立後,這本書的部分章節被收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1955年,接到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的任命書,被國務院任命為黑龍江省衛生廳副廳長。高仲山在黑龍江省衛生廳主持全省中醫工作期間,先後參與創辦了黑龍江中醫進修學校、牡丹江衛生學校、黑龍江省中醫學校、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黑龍江中醫學院等,堪稱是黑龍江中醫高等教育事業的開創者。
文革”開始後遭受迫害,下放到黑龍江省清河五七幹校勞動改造。粉碎“四人幫”以後,平反並恢復了工作的高仲山專任黑龍江中醫學院副院長、教授。
1978年恢復職稱評定後,高仲山成為黑龍江省歷史上首批中醫學教授。
1979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後,以高仲山為首的傷寒專業獲得了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作為中醫內科學教授,他是國家教育部首批頒布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之一。他所在的傷寒論教研室被首批批准為重點學科和碩士學位授予資格單位。1979年後,雖已年過古稀,仍親自培養研究生。
1986年9月因病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