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與關節結核

在結核患者中估計有3%患骨關節結核,因而目前在我國骨關節結核仍然是常見病,多見於青壯年。本病在老年患者有逐年增多趨勢。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青壯年
  • 常見病因:結核桿菌感染引起
  • 常見症狀:倦怠、食慾減退、午後低熱、盜汗和體重減輕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以人型結核菌為主,近年國內外見有耐多藥以及嚴重耐多藥病例;另有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病例,對一、二線藥廣泛耐藥,療效差甚至無效。結核菌由呼吸道、縱隔淋巴或頸部淋巴結核等初染原發病灶,經淋巴、血行播散到全身,特別是網狀內皮系統包括骨與關節。

臨床表現

骨關節結核一般多為單發病灶。起病多較緩慢,患者可有倦怠、食慾減退、午後低熱、盜汗和體重減輕等。但少數患者可無全身症狀。一般來說,每次病變惡化都具有急性特徵,如當骨骼或滑膜結核穿入關節腔,椎旁膿腫穿入胸腔或肺,甚至寒性膿腫擴展至新的肌肉間隙時,臨床表現急性發作,突然發熱38.5℃~39℃,易與其他急性感染相混淆。局部症狀分述如下:患病關節功能障礙比局部疼痛出現更早。肘、腕、膝、踝以及手足等處病變,位置表淺腫脹容易發現。位置深,早期局部腫脹或膿腫不易發現。初期局部疼痛多不明顯,病變發展可刺激鄰近的神經,如胸椎結核沿肋間神經出現放射痛。為了減輕患部疼痛,患病關節被迫處於特殊位置,如膝、肘關節呈半屈曲位;髖關節早期取外展和外旋位,晚期呈屈曲內收位;踝關節處下垂位。當病變轉變為全關節結核,關節活動進一步受限而出現固定性畸形,在脊椎結核則出現後突畸形。

檢查

1.血常規、血沉及C反應蛋白
患者常有輕度貧血,多發病灶或合併繼發感染者,貧血加重,白細胞計數增加。
2.結核菌素試驗(PPD)
一般5歲以下兒童未接種過卡介苗,如結核菌素試驗陽性且有症狀或體徵者,可認為目前有活動性結核病,應給予治療;結核菌素試驗陽性雖無症狀或體徵者,可給預防性化療。
3.結核菌培養
骨關節病灶中結核菌量比開放性空洞肺結核少,採用改良羅氏培養基培養結核菌需4~8周,快速的Bactec培養系統3~4周可有結果。一般培養陽性率為50%。
4.病理組織學檢查
有人推薦最好在滑膜上採取肉芽組織,於X線片顯示囊樣病變的骨骼處取材。結核菌素培養和病理學檢查應同時進行,以提高其確診率。

診斷

對困難病例,應根據病史、體徵、影像學檢查、結核菌素培養和病理組織學檢查等資料來確診。

治療

1.抗結核藥物治療
結核病化療用藥應按照:早期、規律、全程、適量和聯用的原則。1972年起以異煙肼和利福平為主組成短程化療,療程縮短至6~9個月。
(1)標準化療關於單用藥物或用藥同時並施行病灶清除術治療脊椎結核,其化療方案採用異煙肼和對氨柳酸鈉,前三個月加用鏈黴素,治癒率高。
(2)短程化療適用於初治的病例。方案採用異煙肼和利福平兩種或兩種以上殺菌藥聯用,將化療的全程分為強化和鞏固兩個階段。
2.局部治療
包括局部制動、膿腫和竇道處理和手術治療等。
(1)局部制動  患者有低熱、盜汗等全身中毒症狀,腰背、髖、膝或踝關節疼痛。關節局部採用石膏繃帶和牽引等制動方法,矯正畸形或脫位,置關節於功能位置,以緩解患處疼痛和減輕負擔,有利於組織修復。
(2)寒性膿腫和竇道的處理  體表有較大的寒性膿腫和關節大量積液可穿刺抽液,減輕局部脹痛,緩解全身中毒症狀,必要時可重複進行。
(3)局部注藥  適用於病程長的患者,使局部藥物濃度增高,以殺滅結核菌。常用異煙肼或鏈黴素。
3.手術治療
在系統抗結核藥治療的基礎上,外科手術是有效的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