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因系
西周時驪
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改名為昭應山、
會昌山。驪山位於西安臨潼縣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亘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最高峰九龍頂海拔 1302.米,由東西秀嶺組成,山勢逶迤,山上松柏長青,壯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
驪駒而得名。周秦漢唐以來,這裡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古蹟志》云: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亘不如終南,
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聖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
游幸離宮別館,繡嶺溫湯皆成佳境。”驪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繡,故又名“繡嶺”。
驪山西繡嶺到第三峰 (
老君殿)的斷層北麓處為一轉折,由此向西南呈階梯狀延伸漸成緩坡。每當夕陽西下,迴光返照,復經折射,樓殿亭台,崖壁幽谷,蒼松翠柏,仿佛金光籠罩,各呈異彩,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清代詩人曾經讚美道:“丹楓掩映夕陽殘,千壑萬萬崖畫亦難。此時驪山真面目,人生能得幾回看!”尤其深秋時節,滿山紅葉,更令人沉浸於“
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的詩情畫意之中,“驪山晚照”因而名列“
關中八景”之一。
漫話
驪山,是秦嶺之一脈,
終南山之一阜。昔松柏滿山,一片蒼翠,遠看像一匹青澀的
驪馬。“驪山”極其另一名稱“繡嶺”,即因此而來。北魏《溫泉碑》曾這樣描繪當時山色風光:“彩霞爭翠,綠樹成行,香風旦起,夕霞晚照”千百年來,驪山晚照,久負盛名,為古都長安增色不少,被列為“
關中八景”之一。
驪山自東北而西南,直接秦嶺,綿延逶沲,雄偉高峻。其晚照景色,在北、東兩面,無法觀看,即使在峰嶺西側,也因視域所限,過遠無從眺望,過近則難以縱觀。惟有自古以“
灞柳風雪”聞名遐邇的灞橋地區——古霸上,不遠不近,相對適中,可謂最佳位置。每當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暉給驪山重重地塗上一抹紅霞,漫山皆紅,層林盡染,其妖嬈動人的自然風光,使人流連忘返。此情此景,又往往勾起人們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回憶,正如清人朱集義詩句所說:“入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
灞橋地區,南起
白鹿原,北至
渭河之濱,在方圓四、五十里的範圍內,無處不可見到美麗的“驪山晚照”,然而,不同地段,不同角度,所觀賞到的景色卻又各具特色。從狄寨
薄太后陵至伍坊村的原破處,遠望向晚的驪山,之間群山巍巍,明亮如鏡,金光閃耀。俯視灞川,燦爛的霞光映紅了
霸陵山水,映紅了村舍田野,映紅了綠樹青苗……。觀者俯視腳下,則更是“奇”了:明明深處落日之下,無論人、物,卻全然沒有影子。原來由於驪山將強烈的陽光反射到
白鹿原的陰坡,與西來的夕陽餘暉“聚會”,使這兒成了一座“無影山”。
然而狄寨所見,僅是驪山主峰西側之景,若要正對主峰,橫觀其全貌,其最佳位置尚在
渭河之南岸,灞河之北一帶。原來驪山主峰分為三級,自上而下為
烽火台、
老母殿和
老君廟,及近旁的村落房舍、山石樹木,一個個清晰可見,但又完全籠罩在一片火紅明麗的霞光之中,宛如一片琉璃建築,晶瑩剔透,色彩絢爛,十分壯觀,據當地村民講,觀賞“驪山晚照”的最佳季節在夏秋之交。此時在田間勞動的農民,抬頭即可欣賞驪山美景,真是“夏至日落驪山紅,田野耘禾歌聲鳴!”
自古以來,人們觀賞“驪山晚照”的動人景色,曾留下不少著名詩篇,宋人
朱光庭云:“驪山秀色古今同,盡入詩人感慨中。”自古“驪山晚照”列為八景之一,名不虛傳。
觀景提示
在驪山
西繡嶺第三峰偏東北約150米處,有一座雕樑畫棟,晚上又能見到張燈結彩的四角亭,上書“晚照亭”三個字,遊人每到此地都要停下來認真欣賞一番。“驪山晚照光明顯”被列為
關中八景之一,可見它不是等閒之“輩”了,它給世世代代流下了許許多多神奇古怪的傳說,無邊無際的遐想、激動人心的企盼。構成驪山晚照主要與這裡的地勢低凹,三面如圈椅形位置是分不開的,同時還有茂密的古柏雪松為基礎。
仰望驪山,三峰如三個梯節,步步蹬高。站在東南山頂再向西北俯視,三峰又形成了由高到低,
峰峰懷抱之勢,特別是一個直下急起的大陡坡到晚照亭附近一下減緩到10至30度左右,這塊較為平緩的斜面,是大雨過後飽含濃濃水珠的雲霧擠滿了松枝柏杈,在這三面來風都吹不到的地方能安安穩穩地休息一下。此時若遇夕陽照射,雲霧中的三稜鏡晶體水珠通過相互折射,就形成了這一
千古奇觀。在歷史上,關於讚美驪山晚照的佳作很多,清人楊晃明看到驪山晚照後,興詩讚道:“丹楓掩映西陽殘,千壑萬崖畫亦難。此是驪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幾回看。”驪山自古以來以蒼翠秀麗為美,但是千美萬美,美不過夕陽沐浴下的驪山晚照。尤其是夏日午後,暴雨初晴,天藍藍的,雲厚厚的,山濕濕的,夕陽一步一步往下移,好像攝影師在調換著膠距鏡頭。當殘陽光波對準這裡的雲霧時,紅光一片,層林盡染,四周泛起了七彩光環,在天幕襯托下,與晚霞相映生輝。峰谷相間,斗折婉蜒,狀若駿馬,騰空賓士。置身驪山,如入
蓬萊,恍若仙境,妙不可言。“驪山晚照光明顯”為關中八景之一,每當夏日午後,驟雨初晴,夕陽西下,驪山籠罩於霞光之中,層林盡染,紅光一片,四周泛出七彩光環,在天幕襯之下,與晚霞相映生輝。遠望驪山,滿山紅遍,峰谷相間,斗折蜿蜒,狀若駿馬 ,騰空奔放,山間行人草木似在眼前。置身驪山,如入蓬萊,恍若仙境,妙不可言,清人楊晃明贊道“丹楓掩映夕陽殘,千壑萬崖 畫亦難,此是驪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幾回看“。
更奇妙地是,驪山晚照還因不同季節、站在不同方位,加之遊人持有不同心理狀態和對大自然的不同審美觀點,都會得出對驪出晚照的眾說紛雲。唐代詩人王維描繪驪山晚照的詩句是:“漢主離宮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陽開。青山儘是朱旗繞,碧澗翻從玉殿來……”
探尋美景
對落日的感情,古往今來,人們的態度往往有兩種:或是流露出惆悵、幽怨,或是讚嘆夕陽的溫馨與從容。屬於驪山的一抹餘暉,屬於後者,千百年來,它早已收穫無數溢美之詞。
在特定的時節,逢到夕陽西下,驪山便會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因此得到“驪山晚照”之美譽。而前往驪山探尋驪山晚照,同樣是一個奇妙的過程。站在山間,等待日落的那段時光,我的耳際仿佛有了唐人李商隱“夕陽無限好”的絕響。
奔跑在秦嶺的一匹“駿馬”
關於驪山的得名,坊間這樣解釋:這座山從遠處看,形如一匹俊美的
驪馬,故名“驪山”,驪的意思,正是深黑色的馬。這匹“馬”很俊美,長得卻不很高,作為巍巍秦嶺在西安市
臨潼區的一個支脈,它的最高處也只有1300多米,即使不坐纜車,兩三個小時也可往返一次。由於抱著探尋驪山晚照的目的,我們特意選擇了下午登山。而這個時候,不少遊人已盡興而歸了。
登驪山的過程,如穿越時光,遠古、現代、傳說、歷史,在一瞬間滾滾而來,耳畔聽到的是這樣的故事:女媧在這裡補過天;
周幽王烽火失天下;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動人愛情;西安事變的一聲槍響……雖然清時的《古蹟志》云: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亘不如終南,
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但接下來它卻用另一段話讓驪山的地位扶搖直上,“三皇傳為舊居,媧聖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
游幸離宮別館,繡嶺溫湯皆成佳境。”
帝王們青睞驪山的原因,除了蒼翠秀雅的自然景色和居於關中腹地的優勢,多是鐘愛那一汪溫泉水。
雖然不少人因唐時“貴妃出浴”的
華清池而對驪山溫泉有所耳聞,但事實上,從周朝開始,這裡已經成為“御用洗浴場所”:
幽王在此建有離宮,建立露天湯池,名為“星辰湯”;秦始皇當上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的時候,又在驪山重修離宮,引泉入室,更名“驪山湯”,據說,是為了治療他自己的瘡傷;到了漢武帝時再度依泉擴建了離宮。唐時,這裡的湯浴格局趨於完善,各湯池被曲廊小徑相連,古樹濃蔭相掩,奇花異石點綴,湖水溪流相間,初名“湯泉宮”,後為“溫泉宮”。唐玄宗時“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正式改名“華清宮”,宮內的湯池也就是被後人熟知的“華清池”。雖華清宮在此後毀於戰亂,但唐華清池之名盛傳天下。
備受帝王們青睞的驪山,地理位置今天看來仍然獨特:西望長安古城,大國古都,周秦漢唐往事悠悠數千年;東觀新豐,鴻門宴上刀光劍影、楚漢相爭,仍似歷歷在目;北眺渭水,秦皇掃六合,身後陵墓的兵勇之陣讓世人驚嘆。
“烽火戲諸侯”是否真實存在過
“烽火戲諸侯”的典故,讓位於驪山
西繡嶺最高處的烽火台不同尋常。據史料記載,周幽王是西周晚期的暴君,他為了逗寵妃
褒姒一笑,在無戰況時竟派人點燃了烽火台上的烽火。各路諸侯以為
天子有難,急忙率兵至
鎬京。褒姒在城樓上看到諸侯的狼狽相,就放聲大笑。諸侯知道自己被戲弄,都十分不滿。後來,
犬戎入侵鎬京,
幽王點燃烽火。諸侯以為幽王再次戲弄他們,都不理會烽火警報,結果周幽王被犬戎所殺,西周滅亡。
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婦孺皆知的典故,也有學者對其真實性提出異議。曾上過“
百家講壇”的文學博士劉緒義就認為,幽王時的西周勢力王畿千里,各國的軍隊根本不可能看到烽火同時到達。軍隊的調動、集結、備糧、行軍,再到最後趕到陝西境內,近則十天半月,遠則一年半載,幽王和
褒姒怎么可能在
烽火台邊等待幾個月呢?
對這一說法,記者採訪了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商、周歷史的
張天恩博士,他告訴記者,也許後人為 “烽火戲諸侯”一事增添了許多花邊故事與細節,但這段史實確實是存在的。對於
劉緒義的疑問,張博士解釋說,雖然遠方軍隊到達確需要很長時間,但靠近驪山的不少小封國確實可以在半天之內趕到。“西周諸侯國有一個特點,就是領地小,而且在陝西境內分布密度大——如今關中境內的不少小縣城,在當年可能就是兩三個諸侯國割分的屬地。因此當烽火點燃,即使交通工具是馬車,不少諸侯國將士仍能在半天之內趕到驪山救主。”但張博士也認為,不能將西周之亡,完全歸罪於
幽王為博紅顏一笑的故事,“‘烽火戲諸侯’只是導火索,西周的滅亡,是由於
申侯勾結賣國,幽王信用小人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誘發的。”
當年周朝的
烽火台,早已無處可尋。如今驪山之巔這座高約13米,底座10米見方,頂端有一個觀景方亭的烽火台,是1985年在
烽火台遺址上用仿古磚,仿照原貌,在原址修築起來的。據當地的村民說,修建前,這裡只剩下了一個土堆。“基座都已經看不出來。”記者順著黑洞洞的烽火台內壁樓梯盤旋登上有3層樓高的觀賞方亭,頓感涼風習習。向遠方眺望,臨潼區盡收眼底。同在台上的,還有一群年輕人,一個個背著碩大的背包,大呼小叫地忙著拍影留念。一個男孩打開了手機的揚聲器,頓時,
烽火台上滿是韓國歌星
李貞賢《阿里阿里》的歌聲。五千年的時光,就這樣瞬間穿越,甚至連國境和語言都捎帶著變了。在這一刻,時間被分解成故事,故事又成為無數影像,歷史穿越其中,讓人有些恍惚。
讓人飄飄欲仙的美景
也不知當年的美人一笑究竟是何等的明眸皓齒、動人心弦;更不知
幽王罷命之際,是悔恨還是感嘆宿命。一切都在變化,唯有秦嶺間一抹比火熾熱的嫣紅,亘古未變,也引來數千年來眾多文人騷客筆墨間的溢美之詞。它,便是“驪山晚照”。
這是一種被傳說描繪得近乎奇異而壯美的景色——每至晴日黃昏,金烏西墜,玉兔東升之時,山間便會層林紅遍,光明一片。而在峰谷相間之下,遠望紅霞之中,一條彎曲仰首的金龍,身披紅紗,張牙舞爪,似有騰雲駕霧之勢,彼時彼刻,光明奇妙的美景,使人難以形容。有人說,那是一種看過之後,會使人覺得飄飄欲仙,如入天堂的美景。
雖然是清代“長安八景”的傳誦讓驪山晚照聲名遠揚,但實際上,早在元代,詩人
刁白就在詩文《渭水》中以“
渭水秋日白,驪山晚照紅”提到了“驪山晚照”這一勝景,後來的明代詩人劉儲秀也在《驪山晚照》一詩中寫道:“復此斜陽相映處,紅雲朵朵照芙蓉。”觀文而思,必是滿山紅遍,霞色遮天。而楊鼎明的詩“丹楓掩映西陽殘,千壑萬崖畫亦難,此是驪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幾回看”,則讓那抹餘暉顯得寧靜而悠遠。
到了清朝,
朱集義用一首“幽王遺沒舊荒台,翠柏蒼松繡作堆。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讓烽火從歷史中燃燒到自然之景的天邊,為壯美的山巔夕照平添了一分厚重與蒼涼。因此這首詩也成為了民間公認的寫驪山晚照最好的佳作:歷史上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件,和驪山晚照聯繫到了一起,讓讀詩者聯想到當年美人一笑,
犬戎東侵,驪山被烽火映紅的情景,既寫實,又寫虛,懷古之幽思自然流露。
有緣人才得一見的神秘霞影
但在登山時,導遊小王卻說了這樣一句話,“驪山晚照,是有緣人才得一見的”。這又陡然增加了驪山晚照的神奇色彩,因為此行之前,在網上查閱許多有關晚照的資料,基本都是這樣描寫:“每當夕陽西下,雲霞滿天……”這讓記者一直認為,驪山晚照就是每天傍晚時分驪山的景色。但事實上,它卻像海市蜃樓一樣難得一見。
為了解開心中疑團,從
烽火台下來,記者便往西直向驪山山腰的“晚照亭”“覓霞”,越靠近晚照亭,路邊的紅葉李和紅楓愈加多了起來。楓樹,驪山古已有之,杜牧《
華清宮》詩中有“零葉翻紅萬樹霜”,至秋楓葉紅,再加上夕陽映照,想必整個驪山在夕陽中也會顯示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晚照亭位於驪山
西繡嶺老君殿北面,這座
重檐攢尖頂方亭取“驪山晚照”之意,建於1981年,旁邊還立有于右任先生題寫有“驪山晚照”字樣的碑石。小王告訴我,晚照亭初建時,從亭的北面,可以鳥瞰
華清池、東花園、臨潼全景和
渭水。但眼下,亭子西北方周圍的
竹柳早已生長得濃密,別說鳥瞰臨潼,就連山體都被樹枝擋得嚴嚴實實。這又如何觀霞?登山前的第一個疑問還沒有解開,第二個疑問又出現了。
眼瞅著已近黃昏時分,太陽西斜,但 “霞光滿天,山體金紅”的景色仍沒有絲毫顯現,難道真的是需要和驪山晚照有緣分,才能得以一見?閒等的時候,跟亭子旁一位賣飲料的當地村民攀談,問她有沒有見過驪山晚照,她講,自己在亭邊擺攤這么多年是沒有見到過的。“據說只有夏天下過雷陣雨以後才能看到,而且聽來山上鍛鍊的老人說,他們也只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見到過,再往後,就沒人說過了。再說如果下雷陣雨,我肯定慌著收攤子了,哪裡顧得上看什麼晚照呢。”說罷,哈哈一笑。
就連小王都說,當導遊這些年來,從來沒有見過驪山晚照,同事中也沒人見過,“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雖然是
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卻很少被來這裡的遊客問起,我們也很少做解說。遊客們到了驪山,最感興趣的還是
捉蔣亭、
烽火台這一類的實景。”
驪山晚照是實景還是虛幻
雖然沒有探得晚照,卻聽村民們講述了一個在當地家喻戶曉的傳說,為驪山晚照再添了幾分奇幻:相傳唐高祖李淵在隋為臣時,因與太子
楊廣不和,辭京外調。他剛走到臨潼地界,就被楊廣堵截圍住。廝殺鏖戰正急,隨軍的竇氏夫人卻生下小唐王
李世民,竇氏夫人只好暫住金剛廟內。一天,丫環把尿布洗淨搭在外邊繩索上,太陽已落山了,竇氏夫人發愁地說:“晚上還要用尿布,這太陽再紅一陣就好了!”正說著,那已落的太陽又重在一個小山頭露了出來,金色的陽光照在紅色的尿布上,從尿布透過的紅光照在驪山上,頓時驪山一片光明燦爛,色彩斑斕異常。這便是有名的驪山晚照。那陽光照射在尿布上,尿布一瞬間便幹了,不久太陽落山了,驪山晚照也消失了。傳說李世民是真龍天子,所以生下他,連天公也來相助。從此,“驪山晚照”這一美景,便和他的故事一起流傳下來。
難道
驪山晚照只是美麗的傳說?千年來被盛傳的美景只是一場被華美詩句堆砌起的海市蜃樓?還是下山後找到已經研究驪山文化多年的
李俊民老人,他的話才讓記者把心又放回到肚子裡,李俊民曾參與臨潼地方志編撰工作,“我就見過不止一次驪山晚照,最早的一次,記得很清楚,是在1984年農曆八月初九。”
那天下午4點左右,在臨潼縣城散步的李俊民在一陣白雨(雷陣雨)後,抬頭發現,1公里外的驪山通體都變成了金紅色,“山體和樹木全部被金紅色覆蓋,雲霞滿天,山色綺麗。簡直是漫山披霞流丹,實在不是一個‘美’字所能承載的。”反應過來這就是久負盛名的驪山晚照,他急忙往單位跑,想拿相機照下這難得一見的奇景,卻發現驪山復又成了綠色的常態,“整個過程還不到10分鐘。”
李俊民說,當時看到這一幕的人很多,根據後來人們的描述綜合,從驪山西北方觀晚照,是最好的觀賞地點。“怎么這個地點不是山上的晚照亭?”記者十分好奇。李老笑著說,這種理解實在是一個大烏龍。“所謂晚照亭,並非說這個亭子是最好的觀賞地點,而是從別處觀賞驪山晚照時,晚照亭所處地點的景色是最漂亮的,建亭以示的同時,又讓亭閣增添晚照折射的琉璃之色。”就好比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驪山晚照的真面目也要在其身之外觀看。
緣何驪山才有晚照之奇
我國幅員廣闊,名山大川不少,驪山之晚照緣何獨獨稱奇?
李俊民認為,驪山之所以會形成不同於別處的晚霞景觀,與它所處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著很大關係。要形成“晚照”,是自然景觀與時間共同作用的結果。“至少包含山體的形狀、顏色、夕陽的照射、天空的映襯、晚霞的烘托等等要素,所以並非人人都有運氣看到那動人的一瞬間。一般認為,觀看驪山晚照最好的時節是夏秋之際,尤以
雷雨過後最佳。”
此外,李俊民也曾和自己的老朋友,已過世的原玉門礦務局秘書長陳榭探討過為什麼驪山會出現這一獨特景觀的原因,“我這位老朋友分析認為,驪山曾經是一個火山,組成它的岩體多為礫石,成分主要由
石英岩、片麻岩和片岩,形態多呈現圓狀,而尤其特殊的是顏色——它的色澤在適當的光照條件下,會折射出一種特別的
橘紅色。想必,這也是為什麼夕陽會讓驪山通體金紅的原因之一吧。”
陝西省氣象局氣候中心副主任雷向傑,則分析了為何驪山晚照這一自然景觀通常在夏季
陣雨後“現身”,“西安以及周邊地區平日
陰霾天氣較多,而通常夏季的陣雨後,空氣清新,能見度也會較高,這個時候,不僅空氣中的浮塵被雨水沖盡,整個驪山山體也如同被通體洗刷過,光彩鮮亮,再加上是夏季,植被本身茂盛,便更加翠坡盎然,這個時候夕陽灑下,驪山自然會比平日顯得更加嫵媚動人。”
至此,我的心中已沒有遺憾:歷史滄桑變化,晚照依然廝守著驪山存在,而科學的解釋更為這一景觀,揭開神秘面紗的一角。我們仍能抱有希望,何時成為驪山的“有緣人”,親眼目睹那漫山金紅的奇異之景。
實用資訊
門票:120元
地址:位於西安臨潼縣城南
持陝西旅遊年票可免費無限次遊玩。
乘車路線:
西安火車站乘306路(游5),914路,915路旅遊公車可達
相關連結
為讓“
關中八景”中的“驪山晚照”美景在兩三年後重現,西安市
臨潼區政府計畫陸續投資1.6億元用於綠化驪山。
驪山的生態環境遭到較大破壞。2003年,有關部門取締了這裡的13家非法採石戶和40處碎石攤點。目前驪山北麓的森林植被覆蓋率僅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