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地名)

驪山(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驪山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南,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海拔1302米,由東西繡嶺組成,是秦嶺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內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山勢逶迤,樹木蔥蘢,遠望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而得名。驪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繡,故又名“繡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

驪山是華清宮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山上文物勝跡眾多、自然景觀秀麗,遍布著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上善湖、七夕橋、尚德苑、遇仙橋三元洞等眾多著名景點。

周、秦、漢、唐以來,這裡一直作為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上古時期女媧在這裡“鍊石補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秦始皇將他的陵寢建在驪山腳下,留下了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盛唐時,唐玄宗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悽美的愛情故事;現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也發生於驪山之上。驪山是中華民族歷史脈絡的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驪山
  • 外文名稱:Li Mountains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南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8:00-17:00
  • 門票價格:門票為旺季(3~11月):150元 淡季(12~2月):120元
  • 著名景點:老母宮、老君殿 三元洞、晚照亭 遇仙橋、舉火樓 明聖宮、長生殿遺址
  • 別名:酈山
  • 教派:道教全真龍門派
  •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
  • 方言:關中方言
  • 所屬國家:中國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3-11月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名稱由來,驪山傳說,主要景點,文化傳說,節慶活動,文獻記載,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因系西周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改名為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裡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亘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壯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古蹟志》云: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亘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聖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游幸離宮別館,繡嶺溫湯皆成佳境。”
驪山

名稱由來

傳說遠古時天塌地陷,百姓遭難。天神驪山老母帶著兩個女兒下界來鍊石補天。驪山老母和大女兒鍊石,小女兒變成一匹飛馬馱著母親和姐姐飛上飛下,最終補好了天。可是,有一條黑龍又從被天砸壞的地底鑽了出來,用洪水淹沒了大地。驪山老母和兩個女兒又制服了惡龍,拯救了人們。然後,她們開始鍊石補地。等把地補嚴後,小女兒由於疲勞過度,沒有來得及變過本相就臥在地上休息了。等她一覺醒來,看到四周山清水秀,環境優雅,就決定留在這裡。她變成了一座大山,樣子很像一匹黑色的驪馬臥在人間。這就是驪山。

驪山傳說

上山有台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後,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院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繡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說中的女媧而建的。
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一峰上的烽火台。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裡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台後往東即到東繡嶺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衝擊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據傳,該寺建於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著來到位於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說,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 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主要景點

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建設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徵,又稱華清池。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現唐華清宮御湯建築遺址。經考古專家發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麵積內發現5個湯池遺址,並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和星辰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於1990年10月正式開放。華清池內的五間廳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蔣介石住地。
唐代鼎盛時期的華清宮在“安史之亂”(8世紀中葉)後規模大為縮小。如今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的基礎之上經過多次修繕、擴建以及發掘復原唐代遺址後形成的。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積85560平方米,分為東區、西區和中區。驪山加強了植樹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遺址也得到保護。山下建有華清池公園 ,溫泉療養院,山上有纜車連線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盡收眼底。
驪山是中國名山之一,她是唐華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森林景觀獨具特色,有千畝側柏林、驪山擰擰柏、八戒顯形樹等。其山勢峻峭斷層地貌別具一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驪山均留下烙印,古蹟遺址星羅棋布、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離宮別墅皇家風範、地熱溫泉極具魅力。“驪山雲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這兩句詩恰到好處地向人們訴說著驪山的歷史,這裡已構成了一處殊堪神往的旅遊勝地。
驪山陵墓
驪山陵墓也就是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約40公里的秦陵村(驪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西安市以東約35公里),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
雞上架
從石瓮水潭處攀援西行,到雞上架。這裡是從東繡嶺通往西繡嶺的一段險道。遊人到此,手足並用,盤旋而上,如同雞上架一般,故而得名。
牡丹溝
從飲鹿槽向西,即是一條深溝大壑,當地人叫它牡丹溝。溝中有泉,名曰“美泉”。據說,用這股美泉澆灌的牡丹,花色特別嬌艷。唐玄宗喜歡牡丹,他曾在牡丹溝開闢牡丹園,由當時精通園藝的花師宋單父培植。據《花經》記載:“種花萬本,色樣各殊。”
達摩洞
烽火台北面約200-300米處,有一深5米、高2米、寬3米的洞穴,這個洞相傳乃是印度佛教達摩的弟子鎮山王在此鑿洞苦修,人稱達摩洞
秤錘石
從石瓮谷遇仙橋下行的途中,有一塊高5米左右,上小下大,狀如秤錘的大石頭,千百年來,無論遇到怎樣的大洪水,它卻穩穩地站在谷底,巋然不動。傳說此石為“二郎神楊戩”稱驪山的秤錘,故稱之“驪山秤錘石”。
飲鹿槽
在今朝元閣西一片平地上,有一長300厘米、寬92厘米、高56厘米的大石槽,相傳為唐時馴鹿飲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騎是長生鹿,按此說,或為當年老君飲鹿的石槽,或為後人附會傳說所造。《津陽門詩》有“長生鹿瘦銅牌重”句,“飲鹿泉邊春露”句。
日月亭
位於兵諫亭與晚照亭之間,取國共合作日月同輝之意。內檐彩繪驪山各主要景點圖案,讓遊人在休息的同時,感悟驪山深厚的文化內涵。
翠蔭亭
又名翠雲亭,唐華清宮著名景點。宋朝李埏有絕句讚譽“一別驪山歲已深,林花依舊繡嶺岑,歸尋當日新開路,隱約苔痕下翠蔭。
捨身崖
在東側山谷中,有一座孤立的山峰,頂部為6平方米的平台,寸草不生。山峰四周峻峭,猶如刀削一般。其上刻有“捨身崖”三字。清人周燦《游驅山東繡嶺記》云: “敬虛和尚易其名曰護生崖。”
兵諫亭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來陝,以遊山玩水為名,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期間張、楊兩位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後,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於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為了緩和兩岸關係,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驪山(地名)
烽火台
古代戰時傳遞戰報、調兵的設施。相傳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遺憾的是褒姒自進宮以來從未開言一笑,於是周幽王便採納了奸臣虢石父的計謀,無故點燃狼煙,引得四方諸侯前來救駕, 當眾諸侯汗流浹背趕來時,見到的卻是烽火台上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於是憤然離去。這時,褒姒看見眾臣的狼狽樣,果真“撲哧”一聲笑了。為此周幽王大大獎勵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當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時,卻無人來救,西周至此滅亡了,從而留下一個“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這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驪山(地名)
老母宮
位於驪山西繡嶺第二峰,這座廟宇在歷史傳說中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創始人女媧氏而修建的,相傳女媧“攥黃土做人”,創造了人類, 三皇五帝均為其子孫,她又在驪山鍊石補天,勞苦功高,後世人尊稱她為“驪山老母”。她死後,人們將其葬於驪山之陽(今藍田縣境內),又在驪山上修女媧祠紀念。據載,女媧本為驪山附近一名傑出的氏族首領,每當農曆6月13日,四方民眾攜床單幹糧,夜宿驪山,祭祀老母。
驪山(地名)
老君殿
老君殿始建於唐代, 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為道教始祖,認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認作先人,上了封號,相傳唐玄宗游幸華清宮時,兩次在此夢到老君降臨閣內,因此稱為 “降聖閣 ”,又稱 “朝元閣 ”。殿內原供奉著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兒的傑作。華清宮朝元閣遺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藝術價值很高,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院內。玉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和豐富想像力。
老君殿(朝元閣)老君殿(朝元閣)
三元洞
北臨華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驪山西門登山的第一景點,也是一處自然奇觀。這裡有幾孔清靜幽雅的空洞,洞內奉祀著道教所尊的“天官、地官、水官(一說天官唐堯地官虞舜水官大禹)”三元大帝,其最奇特之處是窯內有5個茶杯口粗細的天然通風圓洞,深不知底,晝夜生風,春夏風向外吹,秋冬風向里吹,故稱為三元洞。遊客登山來至洞口,頓感微風吹拂,涼爽舒適,人們謂之神風,多有以此治病者。驪山屬於大傾角斷層岩,斷層之間的空隙遙遙相通,於是形成自然風洞,成為天造地設的一大奇觀,遠近有名,經醫療衛生部門對自然風洞排風進行採樣化驗,風洞排出的氣體,具有脫敏、鎮靜、止痛作用,對多種疾病確有治療價值。
晚照亭
位於西繡嶺老君殿東,取“驪山晚照”之意。建於1981年,是一座重檐鑽尖頂方亭,站在晚照亭北側,可鳥瞰華清池、東花園、臨潼全景和渭水。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據說,每當雨過天睛,雲開霧散,驪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夕陽下披上一層迷人的金色,更顯得琉光溢彩,撫媚動人。有詩曰:“日暮夕陽紅似火,疑似烽火自西來。”
石瓮谷
是驪山東、西繡嶺之間一處秀麗幽深的峽谷, 山勢險峻,溝大谷深。古語云:綠閣在西,紅樓在東。下有劍懸瀑布千尺,水聲淙淙,擊石飛濺,天長日久沖蝕所就,其形似瓮,故稱石瓮谷。谷長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驪山奇險迷人之處。據說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稱登天道,有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等。
遇仙橋
位於驪山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瓮谷中,這是一座長5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明朝一書生赴京趕考,行至此谷感其風景幽美,宿於石瓮寺觀景,第二天在此橋上遇到了前往蓬萊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題名,封為翰林,此橋由此得名。據有關資料考證,遇仙橋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歷史,然而堅固異常,站在橋上,仰望驪山,水幔懸掛,可觀賞到石瓮寺、舉火樓、雞上架等景點。
舉火樓
位於石瓮寺西側,驪山西繡嶺烽火台下,其結構是磚木建造的兩層古式樓房,與東繡嶺石瓮寺隔谷相望,遠眺舉火樓懸於絕壁之處,壯觀雄偉。相傳這是周幽王所建“離宮”,與褒姒避暑之處,也是周幽王發布軍令, 以舉火為信號,命令烽火點燃的指揮台,故得名舉火樓。
明聖宮
位於驪山西繡嶺老母殿南側,始建於1992年,是台灣道教徒,著名愛國人士顏武雄等人為報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此修建一座大型道教觀,表達了台灣同胞認祖歸宗,渴望回歸的愛國之情。明聖宮占地面積60餘畝,共有殿堂房屋300餘間。宮內有三清殿、仙祖殿、靈觀殿等景觀,分別奉著道教的三清始祖、四御天尊、三官大帝、謝映登仙祖和護法神王靈宮。明聖宮現有常住道人32名,均是北京道教學院畢業的高素質道教人才。明聖宮是我國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型純木古建築群,是西北規模重大的道教宮觀,堪稱道教的又一洞天福地。宮內所用漢白玉為北京房山漢白玉,建築木材選用東北紅松,神像採用江西小葉香樟木,神龕供桌採用南非進口紅木,整個建築風格為明清建築,古香古色。明聖宮宛如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風景秀麗的驪山上。
石瓮寺
從石瓮谷瀑布東上,即到石瓮寺。石瓮寺原名福崖寺,是驪山東繡嶺的佛教名剎。石瓮寺為唐玄宗所命名並提寫寺名,始建於開元年間,天寶七年以建造華清宮余材修繕,屬皇家佛剎。唐玄宗崇道,建設華清宮時,在西繡嶺建造了長生殿、朝元閣;楊貴紀信佛,便在東繡嶺修繕建造了佛闔石瓮寺。寺內佛像,全是當年國手所造。寺內原供有雕塑家楊惠之手雕白玉佛像,與西繡嶺朝元閣白玉老君像同日由幽州運來驪山。 “精巧無比,叩之如罄”,斗轉星移,如今白玉雕像早已毀於戰火,不復存在,唯有寺內宋代沙石成皿,其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
長生殿遺址
也叫集靈台,在晚照亭以東,是唐華清宮的主要建築之一。本來是王宮、大臣們去朝元閣朝拜前,齋戒和沐浴的地方,後來成為唐明皇楊貴妃休閒避暑之地,它的馳名也在於《長恨歌》中記述了唐明皇和楊貴紀那段天寶愛情遺事。
三元洞坡下碑林
是1998年為日本已故著名漢學書法家石橋犀水。藤田贊陽,石田泉城等九人所建書法石碑。碑林共有九塊石碑,有行、草、隸、篆、楷等字型。碑林的建立為中日兩國書法藝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場所, 而且可以看出, 中日兩國人民的交往和友誼,是多么源遠流長。

文化傳說

驪山神女,《太平御覽》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記》:“驪山西有溫泉。俗雲,始皇與神女戲,不以禮,女唾之,則生瘡。始皇怖謝,神女為出溫泉,後人因洗浴”。又《古小說鉤沈》輯《幽明錄》云:“武帝在甘泉宮,有玉降,常與帝圍棋相娛。女風姿端正,帝密悅乃欲逼之。女因唾帝面而去,遂病瘡經年。故《漢書》云:‘避署甘泉宮’。正其時也”。蓋同一傳說之分化。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主曾在這裡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遊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這樣秦始皇很快生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麼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建設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但有些學者曾對其提出異議,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
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註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
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註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依山環水"的建陵思想。

節慶活動

六月會
又叫"驪山老母女媒節"、"善嗣會"、"傳子會"、"禪子會"。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女媧通神媒"。古歷六月十五日(6月13日-6月15日),相傳驪山老母(女媧氏的生日),又傳女媧氏鍊石補天拯救人類,定婚嫁。女媒節即是幾千年來流傳在臨潼地區的原始風俗遺蹟,同時,也是勞動人民在夏收大忙後休閒上山避暑的節日。
會期,四方祈子求福者,約定俗成,不遠千里而來求神問卜、還願獻禮。相傳,人文初祖女媧氏,她與伏羲氏兄妹成婚,在驪山留下了聖跡;她在靈水之濱摶土造人,給人間流傳下許許多多的故事。人們為了紀念她的聖功,在其發祥之地-驪山修建廟宇,尊為"驪山老母"。會日,驪山東、西繡嶺上的大小寺、觀、廟、院,不分佛、道,都是香客盈門,香菸繚繞,鐘聲陣陣,求子還願者不惜錢財,或獻花、或獻果、獻油、獻面或贈衣、贈錢或掛匾、豎碑等。更有趣的是:祈子者向驪山老母禱告求子,殿中老道竟以紅繩拴銅錢付之,人言"心誠則靈",或言之"有求必應"。會期三天三夜,山上山下,城內大街小巷,遊客雲集,鞭炮之聲隆隆,古樂戲曲之聲充耳,食堂飯館供不應求,大小旅舍滿員,通宵達旦。
這種古老的民間廟會,文化源遠流長,在改革開放後更添了新的內容,成為中外遊人嚮往之地,古老的祈子活動漸漸被新文化風尚所代替。
補天補地節
臨潼一帶有個風俗,農曆正月二十前不準燒乾鍋,要到這天才開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烙乾饃,饃烙好後,先給房上扔一塊,是謂"補天";再往地上撂一塊,是謂"補地"。
中國神話傳說中有共工與祝融之戰,共工敗而怒觸不周山,遂使天柱折壞,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人間遭受了一場可怕的災難。女媧端來東海之水,澆滅了大地上的火,又從大江大河撿來了彩色石子練成石漿,擀成一個又一個薄薄的石餅,首先補好了天,接著又用同樣的辦法,正好二十日補好了地。
由於這位女神補好了天,使得天地之間恢復了原來的美麗,也使得這次災難中倖存下來的人們得到了拯救,並能繁衍生殖,傳宗接代,並有了以後的美麗的世界。
人們為了紀念女媧補天補地拯救人類的豐功偉績,便把她尊為"老母"。並在農曆正月二十吃烙饃,過"補天、補地"節。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2018年。

文獻記載

1、《史記·秦本紀》載:
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
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
2、《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鹹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四月,二世還至鹹陽,曰:“先帝為鹹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
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
始皇既歿,胡亥極愚,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
3、《史記·項羽本紀》載: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參觀信息

交通信息
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解放飯店門口乘坐306路西安到秦兵馬俑或驪山的專線汽車。從西安自駕車前往驪山可沿西臨高速公路前行,行程約24公里。
門票信息
旺季門票(3月1日-11月30日)150元/人次,淡季門票(12月1日-2月28日)120元/人次。學生證享受優惠票(旺季75元/人次,淡季60元/人次),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身高1.2米以下兒童免費,1.2-1.4半價優惠,軍官證、士兵證、壽星證等國家認可並在免票範疇之中的,實行免票政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