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豬行

《驅豬行》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雜言古風。該詩從表面看,是寫農民驅趕豪豬的情形,但實際上卻另有諷喻,是借題發揮,真實具體、哀慟感人地反映了金、蒙戰爭之際,人民遭受的租賦徭役之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驅豬行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出處:《遺山集》
  • 作品體裁:雜言古風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驅豬行
沿山蒔苗多費力,辦與豪豬作糧食。
草庵架空尋丈高,擊板搖鈴鬧終夕。
孤犬無猛噬,長箭不暗射。
田夫睡中時叫號,不似驅豬似稱屈。
放教田鼠大於兔,任使飛蝗半天黑。
害田爭合到渠邊,可是山中無橡術。
長牙短喙食不休,過處一抹無禾頭。
天明壟畝見狼藉,婦子相看空淚流。
旱乾水溢年年日,會計收成才什一。
資身百備粟豆中,儋石都能幾錢直?
兒童食糜須愛惜,此物群豬口中得。
縣吏即來銷稅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行:古詩的一種體裁。
⑵蒔(shì):栽種,移植。
⑶辦:具備,做成。豪豬:一指箭豬,自肩部以後生長而硬的棘毛。棘毛如刺,尖銳如針,顏色黑白相間。穴居,晝伏夜出,以草為食,有害於農作物。
⑷草庵:此處指草房,草舍。尋丈高:八尺或一丈高,指低矮之草屋。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⑸終夕:通宵達旦。
⑹噬(shì):咬。
⑺放教:放任。
⑻任使:任憑。飛蝗:蝗蟲,常成群飛集,危害莊稼。
⑼爭合:戰鬥,打鬥。
⑽橡(xiàng)術:其果實似栗而小,災年常作饑民食用。
⑾喙(huì):鳥獸的嘴,此特指豪豬的嘴。
⑿壟畝:田土、田地。狼藉:錯雜零亂的樣子。
⒀會(kuài)計:即統計數量。什(shí)一:十分之一。
⒁資身:投入的資金和勞力。資身亦有養身、立身意。
⒂儋(dàn):通“擔”。儋石指收穫糧食的數量,十斗為石(dàn),兩石為擔。都:總。直:通“值”。
⒃糜(mí):米粥。
⒄銷稅籍:指徵收賦稅。稅籍,記錄賦稅的簿冊。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沿著山體栽種糧食很是費力,長成了卻給豪豬當作了糧食。
搭建低矮的草屋,通宵達旦敲打木板搖著鈴鐺。
單只的狗咬不傷它,弓箭也射不傷它。
農夫睡夢中都在吆喝,這不像是在趕豬像是在訴說冤屈。
放任田鼠長得比兔子還大,任憑蝗蟲遮蔽半天空。
從破壞的田裡打鬥到水溝里,可是山里並沒有還能吃的橡樹。
不管長牙短嘴的都吃個不停,所過之處不留一點糧食。
天亮了,只見田地里一片狼藉,農婦孩子無奈只能相互看著流著眼淚。
不管颳風下雨年年日復一日地勞作,最後一算收成,十不存一。
投入的資金和勞力就為這一點糧食餬口,這一擔兩石的能值幾個錢?
娃兒們米粥都必須要珍惜,這些都是從豪豬口中奪下來的。
縣吏也來徵收賦稅了。

創作背景

蒙古軍南下攻打金朝,至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金朝河北郡縣絕大部分喪失,金中都處在蒙古軍包圍之中。是年七月,金宣宗“貞祐南渡”抵達南京。該詩是詩人避亂河南暫居登封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二十三句,可分五部分,以“驅豬”一事為主體貫穿始終。
前四句為第一部分。主要寫豪豬是農田的大敵,農民築庵搭棚晝夜防範。農民們“沿山蒔苗”費力勞作,是為了勉強煳口,不料勞動成果卻成了豪豬的糧食。詩一開篇即清楚地交代了敵對雙方尖銳的矛盾衝突,字裡行間對不勞而獲、侵擾百姓的豪豬表現了極大的不滿。“草閹”高架,“擊板搖鈴”表現了農民為防範豪豬侵擾而採取的措施之嚴,“鬧終夕”反映了農民不僅種田辛苦,而且護衛糧田,徹夜不眠,更覺辛苦。
緊接著八句為第二部分,進一步敘寫豪豬的狡詐。犬不可“噬”,箭無法“射”,田夫無計可施,連夢中也叫屈連天。“田鼠大於兔”以形之碩壯,寫出其食之無厭,“飛蝗半天黑”,以遮天蔽日之勢烘托出其數之多。豪豬、田鼠、飛蝗,雪上加霜,火上燒油,田夫們出路何在。田夫睡中叫號“不似驅豬似稱屈”,語意雙關,本是“驅豬”,卻說“不似”,連連“稱屈”,屈在哪裡。詩人矛頭所指,已初露端倪。
再接著四句為第三部分。抓住特點,刻畫豪豬兇相。“長牙短喙”,兇狠異常;“食不休”,貪得無厭;“過處一抹無禾頭”,為害慘烈。一夜之間,給無數依賴土地活命的農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田野“狼藉”,婦孺“淚流”。寥寥幾筆,一個悽苦不堪的場面便躍然紙上。詩人在描繪豪豬為害的現實時,有意地給讀者留下了聯想的空間,使讀者自然地將人間社會橫行不法的“豪豬”與這些吞噬禾苗的豪豬聯繫起來,領悟出詩人的象外之意、題外之旨。
從第十七句至第二十二句為第四部分。在前面逐層描述的基礎上,詩人自然想到“旱乾水溢年年日”的景況,便算了一筆賬:“會計收成才什一”,“儋石都能幾錢值?”一年到頭,收穫所剩無幾,但是“資身百備”全在其中。農民一年生計之艱辛,可想而知。寫至此,詩人不禁悲從中來,告誡兒童“食糜需愛惜”,因為“此物群豬口中得”。以教育兒童為引子,控訴了“群豬”的殘害盤剝。
最後一句為第五部分。“旱乾水溢”,“群豬”盤剝,收成“什一”,而這又是農民“資身百備”的活命糧。可是,又來了一個剝奪者,“縣吏即來銷稅籍”,縣吏不察民窮困,也趕來催交賦稅了。這真是,不是豪豬,勝似豪豬了。
綜觀全詩,詩人以寫“驅豪豬”為本事,輔以田鼠、蝗蟲、乾旱、水澇以及縣吏等等,為讀者刻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農民生活的悽慘,構成了一場真正的社會悲劇。該詩名義上是寫驅豪豬,實際上是一首諷喻社會現實的悲歌。詩人將國情民情及自己的感情交織一起,蘊積著一股壓抑的憤恨。金元時期,廣大人民外受蒙古軍的屠殺、欺凌,內受金統治者的重稅盤剝,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詩人以飽蘸同情之筆再現了農民的悲苦生活,以及他們對不公平命運的反抗。一個“驅”字,充分表現了農民頑強的抗爭。
該詩看似通俗質樸、平淡自然,然而卻內蓄精光,淡淡寫來,字字血淚。明寫天災,實寫人禍;寫教子節儉是虛托,寫田夫“稱屈”是實舉。孤犬、長箭、豪豬,取譬設喻,似隱實顯。尤其是詩的最後一句“縣吏即來銷稅籍”,看似一句普通的交代,但是它出現在詩人集中筆鋒極寫豪豬的兇殘貪婪之後,不禁催人聯想,發人深思,意識到“豪豬”“縣吏”之間的本質聯繫。該結尾戛然而止,意味無窮,滿腔悲憤盡在不言中。此外該詩採用了雜言歌行體,這就在運筆上便於詩人揮寫自如,長短隨意。七言中有五言,顯得參差有致,情感起伏,風韻豪放,別有特色。

名家點評

華中師大中文系兼職教授蕭兵《亥豬福臻》:“‘勞者歌其事,飢者歌其食。‘’中國古典詩數是個先榮傳統,關心社會生活和人民疾苦,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這意思。金詩人元好問的《驅豬行》也屬此類,只是題材與視角較為獨特。”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