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自述》是南宋詞人宋自遜所作的一首描寫隱逸生活的述志詞。該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居處,從中流露心境情懷;下片言處世的隨和與閒吟的自在,表達了詞人恬淡曠達的出世情懷和萬事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全詞語句信手拈來、不務雕琢,清淡中自含不盡韻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驀山溪·自述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宋自遜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驀山溪1·自述
壺山居士2,未老心先懶。愛學道人家,辦竹几、蒲團3茗碗4。青山可買,小結屋三間,開一徑,俯清溪,修竹栽教滿。
客來便請,隨分5家常飯。若肯小留連,更薄酒,三杯兩盞,吟詩度曲,風月任招呼。身外事,不關心,自有天公管。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 驀(mò)山溪:詞牌名,又名《上陽春》《驀溪山》等。雙調八十二字,前片六仄韻,後片四仄韻。亦有前片四仄韻。
- 壺山居士:詞人自號。居士:猶處士,古代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 蒲團:信仰佛、道的人,在打坐和跪拜時,多用蒲草編成的團形墊具,稱“蒲團”。
- 茗碗:煮茶用茶碗。
- 隨分:隨便。
白話譯文
壺山居士,人還沒有老心就懶散了。喜歡學道的人,家中里辦了讀寫用的竹九、憩坐用的蒲團、煮茗用的茶碗。有青山可以觀賞。築有小茅屋三間,再開闢一條小徑,俯視溪水,將高大茂密的竹子栽滿屋子的四周。
有客來請自便,隨分吃一點家常飯。如果願意小作停留,再置薄酒,喝它兩三杯。吟味詩歌、自製曲子,風和月任人招呼。身外之事。我都不關心,自會有天公去管。
創作背景
詞人大約生活在南宋傾亡前那段社會動盪時期。由於對現實的悲觀失望和道教無為思想的影響,詞人養成了淡泊名利的性格,於是避開了熱鬧塵世,過起了隱居生活。這首詞大約作於這一時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所處的生活環境。起筆自報家門,直陳心跡,態度散漫,老氣橫秋。“未老心先懶”,詞人還未曾衰老,卻看透世情,失卻鬥爭與進擊之心的消極精神。頹莫大於心懶。然這種狀態不會是天生如此,而或是人生災厄、磨難使然。詞人從自號、自訴心志到下文鋪陳居處條件與處世態度,均浸染了道家的簡淡無為。“愛學道人家”以下統承“心懶”而來,極言日常需求的簡便。先言用物,“辦”字領起,只辦讀寫用竹几、煮茗用茶碗、憩坐用蒲團。次言隱居的生活環境,買青山一角,結草屋三間,小徑通幽,清溪如帶,綠竹繞宅。這裡沒有侯門深宅的樓台廣廈、高車駟馬、酒綠燈紅,沒有煩鬧的送往迎來,沒有無聊的笙歌宴集,沒有不測而至的風雲變幻。這裡的主人可以焚香煮茗,倚竹閒吟,登山長嘯,或垂釣清溪。假如人世間沒有民族與家國利益需要去奮鬥,這種生活方式也許無可厚非。然而這正是南宋傾覆前二、三十年間,戰雲四合,血雨飄風,詞人躲進青山,不免過於冷漠,過於忘情。
詞的下片敘述自己待人處世的方式和態度。“客來便請”,一個“便”字,既無熱情,亦不冷麵拒人於千里。抽身世外而並不與世隔阻,清高中含著通達。“若肯小留連,更薄酒”,仍舊是待人以不即不離。詞人老實道來,始終沒有斬斷與塵世關聯的尾巴。“吟詩度曲,風月任招呼”,既應開篇“懶”字,又呼出下文“不關心”云云,是說隨意寫點文詞,吟風弄月,而決不關涉邦國民生。“身外事,不關心,自有天公管”是“風月任招呼”的進一步渲染。但說多了,似乎反出破綻,“不關心”反而像是並未忘懷。天公,天地造化;或另有人事所指。那么末句則是一種對於“管”者有所憤憤的譏誚。聯繫他也曾那樣地想參預與投入,那么這消極里或都含著對於“管”者、統治者的無能的憤憤之音。當然字行間的這種聲響極其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