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越”一名,追源應到“騰(藤)越國”。如果僅認為是從元時的“騰越州”、“騰越府”及“騰越縣”而來,如此就僅有650年左右歷史,使“騰越”一名歷史淵源嚴重不足,對文化強縣建設中的歷史文化研究十分不利。為此,確認“騰(藤)越國”,意義十分重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騰越國
- 英文名稱:Teng Yue Guo
- 所屬洲:亞洲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年代:唐朝
- 出處:《全唐詩》、《雲南志》等
記載,歷史,滅亡,國名來源,疆域,
記載
“騰越”一名最早見於《全唐詩·星回節游避風台》。在《玉溪編事》里,載南詔皇帝隆舜(生於公元857年,卒於公元897年)對詩句“避風鄯闡台,極目見藤越”的註解,原注說:藤越,鄰國名也。由此可知,當時有騰(藤)越國,是南詔的鄰國。眾所周知,高黎貢山以西部分隆舜時屬南詔國永昌節度轄下,既然尚有騰(藤)越國之名,可見騰(藤)越國乃南詔的屬國。[該詩請閱《全唐詩》卷七三二]
這個說法雖然沒有別的史料進行證實,但是,它的來源可靠,可信度極高。唐中後期,南詔國已流行漢文化,王族中尤為流行。隆舜精熟漢文,能作詩詞,欲與唐和親成為唐之附馬。為此,邕州節度使曾幾次遣使到南詔。南詔《玉溪編事》中的驃信詩,為唐使徐雲虔將之載入此行所著的《南詔錄》中,於是得以流傳,至後來《玉溪編事》一書的編者得以收錄。
在唐·南詔時的各種史料中,沒有與藤(騰)越國相衝突的說法。《新唐書》和《舊唐書》中多處提及騰衝(藤充)這個地名,但都是以地名的形式出現,不與藤(騰)越國相衝突。
在研究唐時雲南的最權威史籍《雲南志》里,騰衝也只是一個小地名,與申賧、越賧、藤彎、越禮城、湯浪等均為並列地名,其中,藤彎城受越禮城管轄,越禮城受南詔國永昌節度使管轄。因此,騰越國是南詔的屬國,由永昌節度使管轄。
這個說法雖然沒有別的史料進行證實,但是,它的來源可靠,可信度極高。唐中後期,南詔國已流行漢文化,王族中尤為流行。隆舜精熟漢文,能作詩詞,欲與唐和親成為唐之附馬。為此,邕州節度使曾幾次遣使到南詔。南詔《玉溪編事》中的驃信詩,為唐使徐雲虔將之載入此行所著的《南詔錄》中,於是得以流傳,至後來《玉溪編事》一書的編者得以收錄。
在唐·南詔時的各種史料中,沒有與藤(騰)越國相衝突的說法。《新唐書》和《舊唐書》中多處提及騰衝(藤充)這個地名,但都是以地名的形式出現,不與藤(騰)越國相衝突。
在研究唐時雲南的最權威史籍《雲南志》里,騰衝也只是一個小地名,與申賧、越賧、藤彎、越禮城、湯浪等均為並列地名,其中,藤彎城受越禮城管轄,越禮城受南詔國永昌節度使管轄。因此,騰越國是南詔的屬國,由永昌節度使管轄。
歷史
藤(騰越)國可能是“盤越國”的繼承者,與“滇越”國淵源十分明顯,均為以越人為主體的國家。到元時,“騰越州”、“騰越府”及“騰越縣”與騰越國相呼應,顯得一脈相傳,絕對合乎邏輯。
建於三國時期前,在唐代被南詔收為屬國,置於永昌節度轄下,名存實亡。
滅亡
至大理國後期改設騰衝府,由高泰運領轄,至此時名實俱亡。
國名來源
“ 藤”乃因高黎貢山及其以西地方盛產藤篾,居民“高麗貢人”(唐·樊綽《雲南志》)善用藤篾架藤橋和做各種藤器——一個“藤”字既有特產含意也有用者含意,即既可表藤篾又可表“高麗貢人”;“越”乃民族名,是今傣族的先人——藤(騰)越國即盛產藤篾之地上,由善用藤篾的“高麗貢人”與“越”人為主體的國家。
疆域
疆域與“滇越國”、“盤越國”近似,但最大時東邊可能曾達到瀾滄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