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註解
以雕刻
枯木和雕刻金石,比喻
作學問。雕刻一下就停手了,鬆軟的枯木都不會斷掉;而鍥而不捨,就算是金石也可以鏤空。
句中含義
對比: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
把堅持的事情比喻成金石,
把堅持而後成功的結果比喻成金石可鏤
成語出處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意思是:駿馬跳躍一次,也不能有十步(遠);劣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遠,在於堅持不懈;雕刻一下便放棄,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不能被折斷;雕刻並且持之以恆,就是金石也能被雕刻。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乾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 “嗟爾君子,
無恆安息。
靖恭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 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
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
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
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
系之葦苕。風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 於高山之上,而臨
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
異體“修”加
三點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 所以防
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 ,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
召禍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
冥冥之志者,無
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 :“尸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乾、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慣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老是想著安逸。認真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的薰陶感染更大的,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的。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八隻腳,兩隻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幹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字詞歸納
字音
木直中(zhòng)繩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礪(lì)
參(cān)省(xǐng)
須臾(yú)
跂(qì)
臾(yú)
楫(jí)
生(xìng)非異
跬(kuǐ)步
騏驥(qí jì)
駑(nú)馬十駕
鍥(qiè)而舍之
鰲(aó)
字義
1、已:停止
2、君子:這裡指有才能的人。
3、青取之於藍:
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 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乾時暗藍色。花淡紅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5、
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7、規:圓規,測圓的工具。
8、雖有
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曬乾。槁暴,枯乾。
9、挺:直。
10、受繩:經墨線丈量過。
11、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3、
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檢驗,檢查。省,省察。乎,介詞,於。
14、須臾:片刻。
15、跂:提起腳後跟。
17、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
18、疾:快,速,這裡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
19、假:藉助,利用。
20、輿:車。
22、致:達到。
23、水:指游水。名詞。用如動詞。
24、絕:橫渡。
25、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26、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27、興:興,起。
28、淵:深水。
29、蛟:一種龍。
30、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
31、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32、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3、騏驥:駿馬。
34、
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架,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36、鍥:用刀雕刻。
37、鏤:雕刻。
38、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
39、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後面的兩條腿只能划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所以不能算在“跪”里。
40、鰲:蟹鉗。
41、躁:浮躁,不專心。
文本分析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箇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1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第2段:論述學習能夠彌補不足的作用。第3段: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第1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
青出於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
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不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
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
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
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
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
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知識積累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
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雖有
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古今異義
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
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參 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疾 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裡指聲音宏大);
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假 古義:憑藉,藉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銀。
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凶。
用心 古義:思想意識活動。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詞類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思想主張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他批判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說,主張性惡論,強調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重視禮法的作用。
散文特色
《荀子》一書,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說理透闢,結構謹嚴,對後世影響很深遠。
關於勸學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課文節選了四段,著重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勸,是勸勉、鼓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