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者介紹,摘要,目錄,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1985年
頁數:438
定價:23
叢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統一書號:10186-535
作者介紹
駱賓王(約627—約684) 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後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為秘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摘要
駱賓王是歷史上曾受貶抑和輕視的一個人物,其詩文在明清兩代開始頗受
陳熙晉注釋資料豐富,內容全面,主要包括文字校勘、詞義解釋(包括注音、用字情況說明)、詩句解說、語法修辭現象說明、詩歌藝術品評以及注釋思想等方面:
一、文字校勘:《箋注》一書在校勘方面輯錄完備、修補疏漏、校訂訛誤、大量存錄異文,使明清以來流傳的各本駱賓王集有了一個完善的定本,最大程度上呈現了駱詩的原貌。
二、詞義解釋:充分借鑑前人的注釋成果及工具書,結合具體語境,靈活解釋詞義。此外,利用直音法及聲調定音法給一些詞語注音,尤其注重給多音多義詞、地名等注音。
三、詩句解說:主要採用提供背景、結合生平來解句的方法,兼有翻譯法;往往引用與詩句意境相符、意思相近的詩文來解說詩句,往往達到神似的效果。
四、語法修辭現象說明:分析說明駱詩中各類語法類修辭現象,以便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詩歌。
五、藝術品評:指點讀者駱賓王詩句的寫法,引導讀者欣賞詩句,同時側重於對駱賓王歷史評價的翻案,對其人格大加頌揚。
六、注釋思想:注釋中貫串著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兩種思想,站在時代生平和作者心理兩個角度,解釋多恰切中肯。
總結部分從整體上歸納總結了陳熙晉在注釋上所取的成就,同時,站在今人的角度,客觀地指出了他注釋上存在的問題。
最後,論文指出《箋注》對今人注釋並研究駱賓王詩歌及其它詩文的巨大參考價值。
目錄
摘要3-4
Abstract4-8
第1章緒論8-12
1.1 選題意義和研究狀況8-9
1.1.1 選題意義8-9
1.1.2 研究現狀9
1.2 陳熙晉及其《箋注》9-12
第2章《箋注》注釋內容(上)12-48
2.1 校勘12-22
2.1.1 校勘內容12-19
2.1.2 《箋注》校勘的成就19-21
2.1.3 《箋注》校勘的不足21-22
2.2 注音22-26
2.2.1 注音類型22-26
2.3 說明用字情況26-29
2.3.1 分析原詩中的用字26-27
2.3.2 說明出處中用字與原詩用字的關係27-29
2.4 釋詞29-44
2.4.1 釋詞方式30-38
2.4.2 釋詞內容38-42
2.4.3 釋詞特色42-44
2.5 解句44-48
2.5.1 解句的方式44-46
2.5.2 解句的內容46-48第3章《箋注》注釋內容(下)48-64
3.1 解釋語法現象48-49
3.1.1 說明詞類活用48
3.1.2 說明構詞法和句法48-49
3.2 說明修辭手法49-563.2.1 指出用典49-53
3.2.2 指出代語53-54
3.2.4 指明借代54
3.2.5 指出雙關54-55
3.2.6 指出比喻55-56
3.3 藝術賞析56-59
3.3.1 指明謀篇布局的章法56-57
3.3.2 指出寫作手法57-58
3.3.3 指導讀者欣賞58
3.3.4 對詩人人格的品評58-59
3.4 注釋思想59-64
3.4.1 知人論世60-61
3.4.2 以意逆志61-64
第4章《箋注》注釋上的成就與不足64-76
4.1 《箋注》注釋上的成就64-68
4.1.1 搜羅各家之注,兼容並包64
4.1.2 索引意識64-65
4.1.3 精簡意識——對所徵引原文適度縮寫和省略65-66
4.1.4 排比歸納意識66
4.1.5 訂疑糾謬66-68
4.2 《箋注》注釋上存在的不足68-76
4.2.1 引文方面68-69
4.2.2 失注69-70
4.2.3 只引出處,不加註解70
4.2.4 僅指出所出篇章名稱而已70
4.2.5 只注基本義,未揭示出使用義和特殊義70-71
4.2.6 注釋失誤或不當71-72
4.2.7 考據過多,節外生枝72-74
4.2.8 體例不統一74
4.2.9 徵引繁瑣74-75
4.2.10 過於推崇《文選》李善注,而輕視五臣注75-76
結語76-78
參考文獻78-82
致謝82-84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