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尚志

駱尚志

駱尚志,號雲谷,浙江紹興府餘姚(今屬寧波)人,明朝抗倭名將。臂力絕人,能舉千斤,軍中號為“駱千斤”。

早年任大同參將,征剿西虜頗有戰功,為安定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萬曆韓戰爆發前,駱尚志以原官欽差浙直、調兵神機營左參將入朝作戰。平壤之戰,駱尚志一手舉盾牌,一手持戟健步如飛,攀梯攻上含毯門城樓,日軍擲下巨石擊中其腹部,駱尚志依然奮戰不止,身後南兵(浙江兵)數人緊隨上城,撥掉日軍旗幟,在城頭插上明軍大旗,立下赫赫戰功,加副總兵職銜。後主動幫助朝鮮訓練軍隊,並從軍中選派教師向朝鮮軍隊傳授槍、劍、狼筅戚家軍武藝,後形成“朝鮮十八般武藝”,協助朝鮮編成《武藝圖譜通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武學在朝鮮的傳播者。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正月,率兵撤還回國,駐紮薊州,後累擢神樞營右副將、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基本介紹

  • 本名:駱尚志
  • 別稱:駱千斤
  • 字號:號雲谷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 主要成就:抗倭援朝,率領南兵戰勝“平壤之戰
  • 職務:參將、神樞營右副將、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平壤之戰,《唐將書帖》,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駱尚志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之後,出生於浙江餘姚駱家村,秉性質實,勇力善斗。他臂力絕人,能舉千斤,軍中號為“駱千斤”。身為武將,駱尚志既非軍籍世職,也非武舉出身,更不是捐納升級,他完全靠實打實的拼殺才從行伍之間逐漸脫穎而出。早年任大同參將,征剿西虜頗有戰功,為安定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援朝抗倭戰爭爆發前,駱尚志以原官欽差浙直、調兵神機營左參將入朝作戰。
萬曆二十年(1592)四月,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侵朝戰爭,倭寇一路所向披靡,連克釜山、王京、開城、平壤等地,朝鮮國土大部淪喪。國王李昖棄京北逃義州,接連向明朝求援。明廷立即派兵援朝。六月二日,明廷令遼東發兵兩支為先遣隊,後續大軍隨後跟進。十月十六日,駱尚志率南兵600餘人隨防海御倭總兵官李如松所率援朝明軍數萬人,日夜兼程,奔赴朝鮮。十二月初東渡鴨綠江,留屯義州江上,隨時準備作戰。
次年正月初八日清晨,明軍開始分三路進攻平壤城。這時盤踞平壤的是倭軍精銳小西行長的部隊,約有三萬人,據城死守。明軍奮勇圍攻,雙方戰鬥異常激烈。駱尚志所率領的南兵,是明朝東征軍中最具戰鬥力的士兵,勇銳無比,善用火箭、大炮、刀槍之技,有著豐富的抗倭作戰經驗。隨著主帥李如松一聲令下,金鼓大作,喊殺四起,一時勁弩齊發,巨炮齊轟,火焰蔽空,震天動地。倭寇的火繩槍雖然略優於明軍火銃,但他們卻沒有威力強大的火炮。明軍火炮射出的鉛彈不斷落入敵陣,給倭寇造成很大殺傷。倭寇戰鬥力非常頑強,拚命死守,火器兵手執火繩槍雨點般射向近距離攻城的明軍。明軍略微受阻,後續攻擊部隊繼續攻城。當時戰況十分慘烈,駱尚志身先士卒,被創血戰。他冒著炮林彈雨,手持長戟從含球門縱身攀堞而上,胸部被鉛子擊中,血流殷踵,仍然督軍不休,奮勇殺敵,愈戰愈勇。主將如此,何況士卒?他部下的六百南兵無不以一當百,前仆後繼,成為攻下第二個城門的部隊。朝鮮《宣祖實錄》中皆嘆服“南兵輕勇敢戰,故得捷賴此輩”。激戰不到中午,倭寇紛紛逃竄,明軍一舉收復平壤。
戰後請功之時,明軍主帥李如松卻出於派系原因,加意偏袒北軍,將先登破城首功全記在楊元、李如柏頭上。駱尚志僅得賞銀二十兩,加副總兵職銜。
事已至此,駱尚志無意也無力再去爭功,只是一心在漢城靜養戰傷。期間,他曾多次探訪朝鮮領議政柳成龍,與其商議教練軍卒、防備賊患之事。駱尚志建議將降倭的朝鮮人組織起來,教習操練,防備將來倭寇再犯。柳成龍立即上書國王,朝鮮為此專門成立一個新的練兵機構——訓練都監,從而興起練兵之事。隨後,駱尚志應柳成龍之請,選派軍中南校10人向朝鮮軍隊傳授槍、劍、狼筅等武技以及“鴛鴦陣法”、“辛酉刀法”,甚至親自到軍中舞劍用槍,悉心教授。後來在朝鮮李朝國王重視下,將此繪圖配文,編成《武藝圖譜通志》,刊刻行世。其中有不少中國已經失傳的內容因之賴以保存,有些還保存在今天韓國的花郎道、弓道等民族體育形式中。
此外,駱尚志又建議朝鮮開採銀礦,與遼東通商互惠,為朝鮮強國富民積極出謀劃策。駱、柳二人面談不盡,繼以書信往還,至今在韓國還保存著當年駱尚志寫給柳成龍的8通信札原件,柳成龍的《西崖集》中則收錄了三通與駱尚志的書信。
當年五月,駱尚志傷勢已經恢復,便再次領兵轉展全羅、南原、慶州、處州、光陽、尚州、順天等處備御戰守,風餐露宿,“辛苦最久,倍出諸營”。萬曆二十二年正月,駱尚志帶領近五百名南兵撤還回國,駐紮薊州,後累擢神樞營右副將、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附《武選簿》出生:
五軍都督府所屬衛所-左軍都督府-浙江都司-定海衛-駱尚志(世襲百戶)
一輩:駱保保
六輩:駱松
舊選簿查有嘉靖二年十二月,駱松年九歲,合肥縣人。系浙江定海衛右所疾患世襲百戶駱欽嫡長男照例輿全俸優給至嘉靖七年終住支。嘉靖八年八月駱松年十五歲,合肥縣人,系浙江定海衛右所疾患世襲百戶駱欽嫡長男,優給出幼襲職。
七輩:駱尚志
零選簿查有嘉靖三十八年十月駱尚志,合肥縣人。系定海衛右所故世襲百戶駱松嫡長男。

主要功績

參加抗倭援朝戰爭,平壤之戰時立下赫赫戰功。精通武藝,懂兵法。曾主動幫助朝鮮訓練軍隊,並從軍中選派教師向朝鮮軍隊傳授槍、劍、狼筅等武技,內容基本上都是戚繼光在浙江備倭時所編選的武藝,從而形成所謂“朝鮮十八般武藝”。協助朝鮮編成《武藝圖譜通志》流傳至今。
駱尚志
駱尚志

平壤之戰

明萬曆二十一年 ( 1593 )中國和朝鮮兩國聯軍在平壤圍殲日軍的攻堅戰。萬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豐臣秀吉發兵進攻朝鮮,侵占平壤。明廷應朝鮮國王李昖請求,命李如松為提督,率兵4萬餘援朝。次年一月初六,中、朝聯軍5萬餘人進圍平壤 。日將小西行長率兵2.4萬餘憑堅據守 。李如松採用三面圍攻,東面設伏的作戰部署攻城。
雙方首先在牡丹峰、平壤城下進行了三次小規模的衝突,相互試探。
駱尚志
一月八日晨,平壤攻堅戰正式打響。李如松命令各部隊專心作戰,在戰役結束前不準割取敵人首級(古代以獲得首級為戰功)。戰鬥開始之後,明軍發炮攻城,“響振天地、山嶽皆動,大野晦冥,煙焰漲天,旁彌數十里,火箭布空如織,火烈風猛,直衝城裡,林木皆焚。”日軍在城上設立紅白旗作為聯繫信號,依託城池拚死拒戰,“彈丸如雨,刀矛向外齊刃,森如蝟毛。”明軍攻擊受挫,李如松親率兩百親兵馳往城下,手斬一名逃跑的士卒,嚴令前進,並且大呼:“先登者賞銀五十兩(一說五千兩)!”明軍在主帥激勵下奮勇攻擊,或仰放統炮,或攀梯亂砍守城日軍,戰鬥激烈時,李如松跳下戰馬“向前做登城狀,身邊眾將見狀一齊向前。”
神機營副總兵駱尚志外號“駱千斤”,勇猛異常,一手舉盾牌,一手持戟健步如飛,攀梯攻上含毯門城樓,日軍擲下巨石擊中其腹部,駱尚志依然奮戰不止,身後浙江兵數人緊隨上城,撥掉日軍旗幟,在城頭插上明軍大旗。
日軍輕視進攻南城門的朝鮮軍,祖承訓先以朝鮮軍打頭陣,然後率部卸裝而進,露明盔甲。日軍大驚,急忙分兵增援南門,但明軍已經攻上了城樓。與此同時,明將張世爵用大炮撞碎城西七星門,李如栢攻破含毯門,楊元攻破普通門,各軍乘勝爭先,與日軍展開巷戰。游擊將軍吳惟忠在攻打牡丹峰時胸口中彈,仍然大呼督戰,率部攻克峰頂。戰鬥中李如松坐騎被日軍子彈擊中,換馬再戰,戰馬墮於塹中,提韁躍出,繼續前進,日軍抵擋不住聯軍猛攻,殘部退入城內各處堡壘死守,明軍以火攻焚其密窯土堡,圍小西行長於風月亭土窟。
當時戰場情況極為複雜,在明軍背後,有日軍大友義統部6000餘人隨時可能自鳳山來襲,而平壤日軍又拚命拒戰,急切難下。在這種情況下,李如松命俘獲的日軍通譯張大膳遞信給小西行長,令其棄城投降。小西行長請求明軍撤開包圍,以便棄城而走,李如松下令撤開一路朝鮮軍。而密令李寧、祖承訓、葛逢夏等明將率軍埋伏於要路。半夜時分,小西行長率殘兵逃出城去,明軍半路截殺,斬獲首級359級。生擒2人。朝將鄭曄斬獲倭首級120餘級。
經過一天的激戰,日軍損失慘重,小西行長見援軍不至,便有意突圍,下令一位名叫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脫下鎧甲,身著單衣攀登上高樓,冒著明軍發射的弓矢炮彈偵察出一條具體的突圍路線來。而這時候的李如松為了避免繼續攻城而加大傷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軍統帥小西行長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長隨即予以答應,率“不滿五千”的殘部退出了平壤(川口長孺《征韓偉略》卷二),狼狽南逃。明軍及朝鮮軍堵截、伏擊了一部分南逃的日軍,隨後,光復了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據統計,明軍僅僅斬獲日軍的首級就達到一千六百四十七。但日軍的傷亡總數不止這些,其連同被炮火轟炸、硝煙薰燒及其它原因而死的,總損失超過萬人以上。而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受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宋應昌《經略復國要編》之《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平壤戰役,總計斬獲日軍首級1250級,其中有倭將25名,生擒2名,並俘戰馬2985匹。救出朝鮮被虜男女1225人(朝鮮《再造藩邦志》)。日軍被火燒死的不可計數。腥臭聞於十里。其餘跳城溺水無算。朝鮮大臣柳成龍在其著作《懲毖錄》中曾讚揚明軍此役“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收復平壤有著相當大的戰略意義,整個朝鮮半島的戰爭形勢就此逆轉。
平壤之戰以明朝聯軍的全勝告捷, 三都之一光復。 等日軍再次有機會踏進平壤, 已是整整300年後的事了。此役日本第一軍團受到重創,黃海道開城鹹鏡道等地的日軍相繼撤往漢城,朝鮮的半壁河山因為此役的勝利而迅速光復,日軍試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大明帝國的戰略構想完全失敗。
駱尚志

《唐將書帖》

《唐將書帖》揭開明朝東征記憶
駱尚志
《唐將書帖》是現存韓國的一批明朝東征軍將士的書信。書信的收信人柳成龍,是朝鮮宣祖時代(1568—1608)的著名相臣,安東人,字而見,號西厓,歷任刑、兵、禮、吏諸曹大臣,終至領議政。東徵發生在16世紀末(1592—1598年)的朝鮮半島及所屬海域,為中、朝聯軍與日本之間的一場國際戰爭。作為《河間豐山柳氏文書》中《書簡通告》類的一部分,該批書信已被收入《古文書集成》,1994年由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影印出版。影印出來的書信原件,翰墨淋漓,四百年後看起來依然如昔。
《唐將書帖》總共有43通。其中有署名的25通,包括明朝總兵劉綎、戚金;參將駱尚志、陳寅;游擊王必迪、吳惟忠、李化龍,副將游擊沈惟敬;明朝兵部標下練兵千總邵應忠等。余未署或另署名書帖18通。作者中除總兵劉綎《明史》有傳,吳惟忠、陳寅、沈惟敬在《明史·外國傳》的《朝鮮》及《日本》傳中被提到過外,其他人均無考,包括《明實錄》及各地方志的個別記載,文字均寥若晨星。
《唐將書帖》中書信的形式分為啟、拜帖、揭帖、書等幾類。結合書帖內容及書法形式等尚能斷定作者的有11通,餘7通作者俟考。 
復原四百年前東征珍貴史料
據考證,這些書信大致可分三部分:一是南兵將領如駱尚志、王必迪、吳惟忠等人的書信,他們都為朝鮮的長治久安積極出謀劃策;二是南兵教師(包括邵應忠、鄭德、徐文、張三六等人)的書帖,這些下級軍官表示“況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應募當兵“皆是為名利而至”,昭示了南兵追逐功名富貴的心理基礎,真實而可信;三是其他作者,包括著名總兵劉綎,中日和談的首席談判官、譯員沈惟敬,總兵戚金、李化龍、陳寅等。通過他們在書信中談到的情況,結合地方史志家譜資料,我們可以復原四百年前有關這場戰爭的一些珍貴場景,聊補中國國內相關史籍寥落的缺憾。
南兵將中,以南兵參將駱尚志致柳成龍書數量最多,共有8通。除明確署名的3通外,尚有5通亦為其所作。如未署名的第28通書曰:
敝營官兵原額六百餘員名,除陣亡、病故等項,見在不滿五百矣。所費行糧,較之別營一日之需,可濟我兵十日之用。今奉文撤兵回國,聞得前路驛站,錢糧不敷,有礙進發。俛想敝營官兵自守義州及破平壤,東至全羅,南原,慶州,光陽,順天等處,備御偵探,辛苦最久,倍出諸營,為國除氛,頗有盡心之效。但兵少賊多,不能如願悉掃為恨耳。今因給散關內解來坐糧,故停緩一二日,準擬初十日官兵先行。煩念久戍之勞,乞先發一文或差一官於前途,如開城、平壤諸處,預備大米百數包接濟,足仞始終之盛德,何如?……馮婦多端,弗嗔幸甚。
其所領南兵,經歷義州、平壤、全羅、南原、慶州、光陽、順天等處戰守,“辛苦最久,倍出諸營”,清楚地勾畫出一幅南兵戰績圖。最重要的則是第11通:
……近因倭奴畏威效順,讓還朝鮮,退回日本……既而送還爾國儲君並被擄居民及剃髮為倭者,一一還之,是亦□□之意也。今聞貴國之人,欲同倭奴往日本者,何也?……為今之計,理宜與諸公陪臣議之,何不將計就計,宥其既往之愆,原其來歸之意……或將倭巢出來之人,一萬數千有餘,立一大元帥統之,定立頭目,教習武藝,修整器械,以一教十,以十教百,以百教千,以千教萬,務成精兵,雖倭奴有復來之念,我有精兵待之,法曰弗恃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何如?軍務紛紛,草草布達,此亦富國強兵之道,百姓安堵,居民樂業,豈不美哉?駱參將。
在此,駱尚志建議將降倭朝鮮人組織起來,教習操練,防備將來再犯日軍。柳成龍立即上書朝鮮國王:“不如乘此南兵未還之前,急急學習、操練火炮、筤筅、長槍、用劍、鳥銃、器械,一一傳習,以一教十,以十教百,以百教千,則數年之後,可得精卒數萬,倭雖再來而勢可防守。”完全引用了駱尚志的原話,朝鮮遂興起了練兵之事。 
以《紀效新書》執教海外版“戚家軍”
南兵教師則多為應募而至的下級軍士,為南兵將營中所攜浙人,打造出了一支技藝精善的鄰國軍隊——朝鮮王朝軍隊的正規軍,卻未在史冊上留下相應痕跡。這些寶貴的書信提示我們去了解這一點。
南兵教師最集中進入朝鮮的時期是東征第一階段結束,第二階段尚未開始之前。人數多達百餘人,有名有姓,事跡可考者約占四五十人。最著名者為聞愈,在駱尚志書中多次提到;留居朝鮮時間最長者是陳良璣,統領教練者是南兵游擊胡大受,浙江義烏人,戚家軍老將。最具特色是統領海防“南兵營”將鄭德之書:
侍教生鄭德頓首拜……生看尚州、大丘又無房屋棲身,雨水霜雪,其苦不可勝言,奈何,奈何!況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召募而來,又與馬軍不同,皆是為名利而至,攻城略地,實肯向前。目今天寒地凍,其實難存。今有愚見,雖不堪聽,生托相知,故此具陳,倘其言可采,望乞玉音示下,以圖進退可也。……德再拜具。
顯示駐守南部的浙兵面臨艱苦環境考驗,時間應是萬曆二十一、二十二年冬春之季,第一階段東征軍撤歸之前,表示其願留朝鮮之心,且侃侃談及“況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應募當兵“皆是為名利而至”,昭示南兵敢戰首先是為了追逐富貴功名,具有相當的可信度。
朝鮮軍隊的訓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從萬曆二十年(1592)一直延續到萬曆三十年(1602)。主要內容是“三手軍”的訓練——炮手、射手與殺手,尤重炮手。標準教科書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方法是“三同”訓練法,朝鮮軍人與南兵同吃住、同衣甲、同器械——“戚家軍”的戰術精髓,被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朝鮮軍,故朝鮮軍成為“戚家軍”的海外真版。 
明朝東征鑄就了一道“異域的長城”
通過研讀《唐將書帖》,我們對明朝東征軍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明朝東征軍中最具戰鬥力的是“南兵”。朝鮮丞相柳成龍有個經典的解釋:“所謂南兵者,乃浙江地方之兵也,其兵勇銳無比,不騎馬,皆步斗,善用火箭、大炮、刀槍之技,皆勝於倭。頭戴白幍巾,身以赤白青黃為衣,而皆作半臂,略與本國羅將之衣相近,真皆敢死之兵。”明軍中軍紀優良者亦為南兵,成為東征軍的旗幟和表率。
東征軍的核心打擊力量是南兵。從“南兵”的主幹浙兵中湧現出來的南兵將和南兵教師,構成了明朝東征軍中掌握火炮技術的核心打擊力量,不僅挫敗了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進而進入中國的企圖,也幫朝鮮訓練出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炮兵。朝鮮為此專門成立一個新的練兵機構——訓練都監,由朝鮮大臣柳成龍、李德馨專執其事,負責練兵的一切相關事務。朝鮮炮兵甚至在關係明清易代的松錦大戰中仍有精良表現,根源即在於此。
東征對其後二三百年的和平局面功不可沒。明朝本身雖因東征造成實力下降,給境內滿洲崛起創造了條件,最終導致明清易代,但明朝建立的傳統朝貢體系卻因這次戰爭得到加強鞏固——東征對朝鮮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均產生了全面、深刻的影響,實際上是鑄就了一道“異域的長城”——從“再造藩邦”的社會影響到“小中華”的民眾心態都可說明這一點。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海英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人物評價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里寫到了萬曆援朝抗倭,其中對猛將駱尚志有如此描述:
駱尚志,號雲谷,浙江紹興餘姚人,時任神機營參將,這人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猛,兩個字就是很猛。據說他臂力驚人,能舉千斤(這要在今天,就去參加奧運會了),號稱‘駱千斤’。雖說誇張了點,但駱尚志確實相當厲害,他不但有力氣,且武藝高強,擅長劍術,一個打七八個不成問題,而不久之後,他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