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駱世明,男,1946年4月生,生態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熱帶亞熱帶生態研究所所長。在研究方面圍繞農業生態學,先後開展熱帶亞熱帶高效農業生態系統研究,水稻高產栽培的計算機模擬研究,農區植物間的化學相互作用研究,引進牧草的生態適應性研究等。南方紅黃壤研究課題2002年獲得國家[url]科學技術進步[/url]二等獎。主編的《農業生態學》(面向21世紀教材)獲2005年度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材獎。主講的課程《農業生態學》2006年度被評為[url]國家精品課程[/url]。
1968年畢業於
華南農學院農學系
農學專業。1968-1978在廣東省信宜縣農業局任農業技術員。1978-1982在
華南農學院讀研究生,其中1981年6月-1982年6月得到聯合國資助在
美國喬治亞大學生態所進修農業生態學。畢業後留校工作,1987年聘為副教授,1992年聘為教授。1992年出任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1995年到2006年5月任學校校長。1989年被國家教委、
人事部、教育工會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和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獲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2006年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2007年8月22日,駱世明榮獲國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屆
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現任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套用生態學》副主編,《生態學報》、《植物生態學報》、《中國農業生態學報》、《自然資源學報》編委。在教學方面主要開展農業生態學的本科教學和生態學進展、生態系統分析的研究生教學,在教學中進行了學科體系建設、教材建設、多媒體建設、電腦程式編制等。
名師心得
一個好的教育體系和一個好的老師一樣都需要兼顧學生心智的個性發展和知識體系的邏輯發展。兼顧得好,教育就成功,兼顧不好,教育就會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偏重知識體系,忽視個性發展就容易扼殺學生的創意。偏重了個性發展,忽視了知識體系的完整掌握就容易喪失創新的基礎。如何兼顧是“因人而異”、“因課而異”的。對於具體的教育對象,最求兼顧的努力無止境,只有更好,而沒有最好。東方教育在傳統上比較重視知識體系的邏輯發展,特別注重概念的完整,推理的嚴密,理論體系的完整,並要求學生對體系有完整掌握。西方教育在傳統上比較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特別尊重學生的意願、興趣、選擇和創意,希望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一個好的教師應當根據所教的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個性,平衡好這兩個方面。一般來說,課程涉及的對象具體、知識體系完備、邏輯性強的,教學中更加強調學生對這個學科體系的把握。對於課程更加需要表達人的主觀意識、感受、意願的,可以更多調動學生的主觀創意。對於自覺、敏感的學生,應當更多鼓勵其自信心,促使其個性和潛質的充分發展。對於個性強的學生,注意引導他對多姿多彩的客觀規律的興趣。
名師寄語
教師和學生是天生的一對。學生要老師教得起勁,先要自己學習起勁。老師希望學生學得投入,自己先要教得投入。老師的言行舉止、學術涵養、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一代又一代學生的學習態度、價值取向的變化趨勢又會引起老師深刻的思索和不斷的自我更新。師生關係的深刻程度是超越時代、超越利益的。“桃李滿天下”是教師對學生全心奉獻的結果,“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學生向老師虛心學習的必然趨勢。
名師名言
這是一個資訊時代,也是一個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學科交叉廣泛,知識更新加快,作為老師需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在中國,現正處於一個崛起的時代,也是一個容易浮躁的年代,把握時代脈搏、守望精神家園、維護道德倫理是老師的責任。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做事,還要帶好學生做人。
名師先進事跡
駱世明教授,1946年4月生於廣東台山,1968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1978-1982在華南農學院讀研究生,其中1981 -1982到
美國喬治亞大學生態所進修。畢業後留校工作,並於1987年聘為副教授,1992年聘為教授。1992年出任學校副校長,1995年到2006年5月任學校校長。在25年多的教學與科研生涯中,駱世明教授熱愛黨的教育事業,熱愛科學研究,愛崗敬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績,表現出良好的名師風範和科學家風采。
熱愛農業,重視實踐,關注前沿,勇於開拓。駱世明教授從大學時代起,就十分熱愛農業。當時他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要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必須首先解決農業的問題。大學畢業後下到廣東基層農村,從事農業技術研究和農業生產指導工作,一乾就是10年,通過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實踐鍛鍊,為他日後的農業生態學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實踐基礎。在科研與教學過程中,駱世明教授十分重視實踐,不僅他自己身體力行,一有機會就下到基層考察,親自下田進行觀測實驗,而且他還要求學生和年輕教師要儘可能到生產第一線去鍛鍊。駱世明教授不僅重視實踐研究,而且還重視理論研究。他思想敏銳,緊跟學科發展前沿。駱世明教授1981-1982年到美國喬治亞大學生態所留學,是我國較早接受西方生態學教育的中國學者。回國後,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農業生態學、化學生態學以及計算機技術在農業中的套用等方面的研究,對華南地區熱帶亞熱帶生態農業模式(桑基魚塘、高畦深溝等模式)進行了長期而系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帶規律性的理論見解(如人口密度梯度理論、城鄉經濟梯度理論等),研究和總結了一系列生態農業模式和相關的關鍵生產技術。 重視學科發展和教材建設,致力於農業生態學人才培養。駱世明教授與其導師等同志先後於1981年、1983年和1984年開展了3次全國農業生態學培訓會議,為當時我國農業院校培訓了大量的農業生態學師資力量與科技人員。1988-1993年,在中國國際農業培訓中心工作期間,開設《農業生態學》、《中國農業概況》課程,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10多個開發中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農業人才。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農業院校陸續設立了套用生態學課程,我校是最早設立《農業生態學》課程的農業院校之一,1987年駱世明教授編著出版了我國較早的《農業生態學》教材,連續加印4次,近2萬冊才滿足了當時的需要。該書獲得了1992年全國首屆“興農杯”優秀圖書獎。國內後來多本農業生態學教材都參考了該書的內容。2001年,在10多年的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駱世明教授又重新組織編寫了一本面向21世紀教材《農業生態學》,該書2005年獲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材,目前已印刷4次,印數達30000多冊,成為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本科教學和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備教材,對全國農林院校農業生態學教學產生了積極影響。為了進一步推動生態學專業的理論與方法論教學,1996年、2004年、2005年駱世明教授先後組織編寫了《農業生態系統分析》、《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導論》、《普通生態學》(“十五”規劃教材)等系列全國教材。目前正在組織編寫《農業生態學實驗與實習指導》、《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學》系列叢書。在
華南農業大學生態學科的建設方面,在駱世明教授的領導下,經過近20多年的建設,生態學科現已發展成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和農業部重點學科,並具有學士、碩士、博士授予權,現已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全程人才培養體系。 為人師表,謙虛豁達,誨人不倦。駱世明教授為人正直,以身作則,以人為本,十分注重用自己的言行來教育和感化學生,他始終堅信“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做人,還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駱世明教授知識淵博,實踐經驗豐富。先後擔任了《農業生態學》、《生態學進展》、《現代生態學進展》、《農業生態系統分析》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在課堂上,他能夠做到理論聯繫實踐,深入淺出,內容生動有趣,同時還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深受學生歡迎。主講的課程《農業生態學》2006年度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因教學工作成績突出,1989年被國家教委、人事部、教育工會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和人民教師獎章,並多次榮獲
華南農業大學教書育人獎。駱世明教授為人謙遜,平易近人,身為校長和國內外知名專家,但他絲毫沒有校長的架子。他始終認為,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彼此可以相互學習,教學相長。同時,他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研究,先後主持教育部以及學校的教學研究項目“非環境生態類專業學生環境保護意識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副主持新世紀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1世紀生態學人才培養與就業模式研究”,先後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獎2項。駱世明教授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學工作,熱愛他的學生,用心血澆灌教育園地,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現已是桃李滿天下。他先後為成百上千名本科生授課。現已培養碩士研究生40多名,博士研究生10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6名。其中,有10多名研究生現已晉升為教授或副教授,成為生態學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幹;1名研究生論文2006年度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博士論文”;多名研究生獲“南粵優秀研究生”稱號。 與時俱進,勇於探索,精益求精。駱世明教授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在科研與教學上始終未放棄對新知識和新方法的學習和涉獵,包括對分子生物學技術、計算機程式語言、生態模型、景觀生態學、多媒體手段等方法的學習,在研究方向上能夠不斷抓住學科發展的動態和前沿,適時為年輕人提出新的研究領域,如分子生態學、化學生態學、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等領域。駱世明教授在科研上從不浮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精益求精,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後承擔國家973課題、國家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科技計畫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以及地方橫向項目等30多項,撰寫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教材或專著10多部,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多項。
所屬專業領域、學校文字介紹
華南農業大學是廣東省和農業部“九五”、“十五”共建“211工程”全國重點大學,已有100年(1909-2009)的辦學歷史。
華南農業大學在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鮮明的辦學特色和“修德、博學、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繼續教育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體系。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有82個本科專業,有 8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農業部重點學科,9個廣東省重點學科和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 其中,申請人所屬的專業領域——農業生態學科在本校的發展歷史較長,該領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丁穎院士開展的全國性水稻生態學協作研究。經過40多年的發展,本校的生態學科現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和農業部重點學科,並先後列為省部共建“211”工程的“九五”、“十五”重點建設學科。本專業具有學士、碩士、博士授予權,現已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全程人才培養體系。 本專業領域以研究熱帶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模式的形成、演變和系統最佳化與調控規律及可持續發展為特色,突出生態系統內部生物間化學關係和營養關係的研究。近年來,在化學生態學、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農業生態系統模式以及綠色食品生產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校是國內最早開展農業生態學研究的單位之一,對我國農業生態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