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蘭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貴陽
- 出生日期:1920年9月
- 逝世日期:2019年2月28日
- 畢業院校:貴陽達德學校
- 代表作品:《勞動報酬和勞動就業》等
簡介,關於馮蘭瑞教授,
簡介
馮蘭瑞,經濟學家,1920年9月出生,貴陽人。早年求學於貴陽達德學校,193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赴延安,先後在青年工作委員會和中央研究院文藝研究室工作,後考入中央軍委編譯局主辦的外語學校英文隊學習。1954年進入中共中央黨校師資部專修政治經濟學專業。歷任上海《青年報》社氐兼總編輯、《中國青年報》編委兼文教學生部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兼馬列教研室主任、黑龍江省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黑龍江省統計局副局長、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研究人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副所長兼黨委書記、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執行主席、《經濟學周報》社長。著有《勞動報酬和勞動就業》、《按勞分配、工資、就業》、《論中國勞動力市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就業問題研究》(與姜渭漁合著)、《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重構》(與齊翔延、孫炳耀合著)。
2019年2月28日19點19分,著名經濟學家馮蘭瑞在北京協和醫院離世,享年99歲。
關於馮蘭瑞教授
馮蘭瑞1920年出生於貴陽一個小康之家。從小充滿叛逆精神。16歲之前,反對傳統教育模式、參加挽留校長的學潮、反抗“洋教士”等各種活動,先後被開除或停止學籍三次。1940年,馮蘭瑞到達延安,被中央組織部分配到中共中央青委編寫青年運動史工作。1940年,與魏東明(原名楊戊生)結婚,1944年經組織批准離婚。1945年,在張家口由鄧拓任社長的《晉察冀日報》工作。1946年,擔任新華社廣播部編輯。這一年秋天,與李昌結婚。1949年,馮在團市委宣傳部工作;後到上海,領導創辦了上海《青年報》,並擔任第一任社長兼總編輯。1951年,李昌奉命從上海回北京任團中央書記,馮蘭瑞在《中國青年報》任編委兼文教、學生部主編。1953年,李昌出任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校長兼黨委書記,馮蘭瑞擔任《哈爾濱日報》總編輯一職。1954年,到哈工大馬列主義教研室工作,並進中央黨校學習。兩年後,開始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工作。先後擔任黑龍江省經濟研究所所長、黑龍江省統計局副局長等職。
1956年初,馮蘭瑞隨李昌工作調動再次進京。任國家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一職。“文革”期間,在河南幹校勞動。1974年,參加于光遠主持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編輯工作。1975年被分配到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工作。憑著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良好的理論素養,系統研究了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在我國經濟學界於1977—1988年連續召開的四次按勞分配理論討論會上,都積極作了重點發言。她撰寫的《駁姚文元按勞分配產生資產階級的謬論》,獲1984年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論按勞分配中的平等和不平等——駁“四人幫”在這個問題上的謬論》、《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和“四人幫”在平等問題上詆毀按勞分配的謬論》等系列文章登載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社會科學戰線》等報刊上。馮蘭瑞在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工作期間,參加了由林澗青掛帥的《堅持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1978年2月以筆名嚴實之發表於《人民日報》)、《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1978年5月以《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於各大報、電台)兩文的撰寫工作,在全國產生極大影響。此外,她還最早提出並論證了“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但不是惟一原則”、“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在個人消費品領域的具體表現”等很有影響的觀點,成為中國經濟學分配理論的專家。
1980年,馮蘭瑞發表《勞動就業問題六議》等研究我國勞動就業的文章,指出我國現階段不可能消滅失業,提出許多有關勞動就業實際工作的很好建議,突破了社會主義沒有就業問題的舊框框;1982年2月26日,她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要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就業理論》的文章,進一步論述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就業理論的必要性。馮蘭瑞連續發表的關於中國勞動就業問題的文章,引起國內外的重視。
1980年3月,馮蘭瑞從中央辦公廳研究室調中國社科院馬列研任副所長兼黨委書記,大力為爭取學術自由、貫徹“雙百”方針而吶喊奔波。1986年5月,撰寫《學術繁榮離不開自由和民主的文章》一文,認為:自由是就學術活動而言,民主是就學術領導而言,學術活動需要自由,學術領導需要民主。沒有學術民主,就沒有學術自由,也就沒有百家爭鳴。
馮蘭瑞多次被列入多種《世界名人錄》,被國外媒體稱為“成功的中國女士”。馮老頭腦睿智、談吐幽默、富有感染力。如今九十高齡,仍筆耕不止,對許多重大問題發言,贏得了學界的尊敬佩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