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晉察冀日報》是
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的機關報,這份報紙創刊於1937年,終刊於1948年,之後與
邯鄲市其他報紙合併,成為中共中央黨報《人民日報》。《晉察冀日報》是敵後抗戰報紙中出刊最多的,共出報2800多期。
作為中國共產黨晉察冀中央局的機關報,《晉察冀日報》伴隨著晉察冀邊區根據地一起發展壯大,見證了根據地的創建、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根據地創刊最早、連續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大區黨報之一。在辦報期間,面對敵人層層封鎖和惡劣的環境,《晉察冀日報》的工作人員利用廣泛的訊息源,巧妙地繞過敵人的封鎖線,源源不斷地獲取訊息、出版報紙,像
地雷戰英雄李勇、
狼牙山五壯士、英雄
王二小等英雄事跡,都是在那段時間刊出的。
《晉察冀日報》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既有國際新聞、國內新聞,又有副刊《老百姓》,還有漫畫、順口溜、詩歌等。每天都會出小評論,每周出周評。報紙不僅在解放區出版發行,就是在敵占區也發行。由於文章內容通俗易懂、幽默詼諧、膾炙人口,成為當時根據地廣大軍民了解第八路軍政策和根據地戰況的主要渠道,也是晉察冀邊區黨和人民對敵作戰的重要宣傳武器。
歷史沿革
以鄧拓為社長的《晉察冀日報》,創刊於1940年。當年11月7日,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決定,隔日出版的《抗敵報》從第457期開始,改名為《晉察冀日報》,並在頭版上發表了簡要的《革新啟事》。
1948年5月20日,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戰略解放區合併。5月26日,《晉察冀日報》刊載了兩區合併、正式成立華北解放區的訊息。
1948年6月14日,《晉察冀日報》停刊。該報共出版了2845期。《晉察冀日報》最後一期刊載了社長
鄧拓撰寫的《終刊啟事》,對《晉察冀日報》辦報10年的歷史作了一個簡要的總結。
1948年6月15日,《晉察冀日報》與
邯鄲市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併為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
這張黨報是當年飄揚在華北地區軍民心中的一面旗幟。
從1940年到1948年這不平凡的8年間,《晉察冀日報》傳遞著黨中央、毛主席的聲音,傳遞著前後方的各種新聞資訊,成為當時革命根據地廣大軍民了解第八路軍政策和根據地戰況的主要渠道。
在那不平凡的戰爭年代,《晉察冀日報》印刷製版設施之簡陋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筆者看到一幅反映該報記者以簡陋的設備進行攝影和洗印的生活照片,不禁對我們的新聞前輩的聰明、智慧由衷敬佩。在展櫃裡,我們還看到
毛澤東當年批閱擬在《晉察冀日報》上發表的《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文稿的手跡以及發黃的報紙原件。
在艱苦的條件下,《晉察冀日報》不僅為推進我黨我軍的勝利發表了大量有關前後方的報導和評論,還出版了不少便於攜帶的小冊子。
據介紹,全國第一個版本的《
毛澤東選集》就出自《晉察冀日報》,共收入毛澤東29篇著作,約46萬字,所選文章大都是抗日戰爭以來的作品,裝潢形式有五卷分訂的平裝本和燙金封面的精裝合訂本。這個版本的《毛澤東選集》出版後,膠東新華書店、大連大眾書店及渤海書店曾加以翻印。
鄧拓領導的《晉察冀日報》出版《毛澤東選集》一事,曾受到聶榮臻的稱讚,認為這是全國第一個版本的系統編選毛澤東同志著作的選讀本。
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後,中央領導機構來到北京,中南海的決策者們開始組織成立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
1951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在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出版的《毛澤東選集》出版說明中說:“這部選集,包括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各個時期中的重要著作。幾年前各地方曾經出過幾種不同版本的《毛澤東選集》,都是沒有經過著者審查的,體例頗為雜亂,文字亦有錯訛,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沒有收進去……這部集子儘可能地蒐集了一些為各地方過去印行的集子還沒有包括在內的重要著作。”
歷史故事
晉察冀日報:戰火中不倒的旗幟
10年半里,生與死只在一線之間,晉察冀日報的老報人在社長鄧拓的帶領下,一手拿筆一手拿槍,用八匹騾子馱著印刷器材,衝破了日寇一次次的“掃蕩”,堅持出報打擊敵人。日本鬼子把這張報紙看成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每次“掃蕩”都把這張報紙列為重要目標。不惜使用快速部隊對它施行長途奔襲。敵人想不到,在他們的飛機轟炸掃射時,報社的編輯記者躲在山崖的岩石縫中編稿寫稿。敵人駐紮下來又想長期圍困,他們更想不到,就在離他們不到十里地一個小山村老鄉的牛圈裡,報社的工人們正在排字印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晉察冀日報還在1944年編輯出版了中國第一部《毛澤東選集》。晉察冀邊區的軍民熱愛這張報紙,在鬥爭最困難的時候,這張報紙給了他們戰勝敵人的信心和力量。為了保衛這張報紙,阜平縣馬蘭村被敵人包圍,被俘的鄉親們誰也不肯說出晉察冀日報埋藏的機器設備。一個鄉親被殺了,又一個鄉親被殺了……直到19個鄉親被殘酷地殺害,敵人絕望了,機器保住了。晉察冀日報在邊區軍民心中的地位高過了自己的生命。晉察冀日報的新聞戰士忘不了這些鄉親們,社長鄧拓日後寫作的著名的《燕山夜話》所用的筆名“馬南邨”就是取馬蘭村的諧音,他的女兒也取名小蘭,以志不忘。
《晉察冀日報》社論、評論多,有1000多篇,在反“掃蕩”最緊張的日子裡起到了及時發動民眾、指導工作、解決敵後游擊戰中緊急問題的作用,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及時而有力。《晉察冀日報》的通訊也多,有3000多篇。他們第一個報導了一系列抗日英雄——《
狼牙山五壯士》、《回民英雄馬本齋》、《爆炸大王李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還有冀中的地道戰、白洋淀的《
雁翎隊》……這些形象在當時是人民反抗暴敵的楷模,今天則當之無愧地進入了中華民族抗日英雄的歷史畫廊中。《晉察冀日報》還記錄下日寇對中國人民一次次的野蠻屠殺。在當時激起人民反抗的怒潮,今天則是揭露日本右翼分子妄圖篡改歷史的如山鐵證。
陸定一同志稱這張報紙是“無價之寶”,“他不僅為晉察冀立了功勞,而且為所有的抗日根據地立了功勞,為全國的抗日戰爭立了功勞。”“鄧拓同志不在了,但他的功績,他的崇高的共產黨員的品質,永遠值得我們,特別是青年同志們學習。”“我非常感謝晉察冀的《抗敵報》(即《晉察冀日報》)。”(見《人民新聞家鄧拓》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只想灑下熱血,不想留下姓名的英雄群體
聶榮臻元帥在1938年為晉察冀日報題詞:“民族的號筒”。是的,這支民族的號筒,吹響的是“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是時代的強音。晉察冀日報的新聞戰士——這昂揚的號手,也是血肉長城的築造者,如果把晉察冀日報比作長城上的一塊磚,那么,這塊磚也是血肉築成的。他們報導了“狼牙山五壯士”,必要時他們也會像狼牙山五壯士一樣的慷慨赴死。1941年秋,報社被敵人包圍。鄧拓決定,化整為零分散突圍。臨行前,他嚴肅而深沉地對大家說:“情況很嚴重,大家要從最壞處著想。如果敵人向這座山衝來,我們萬一走不脫,就和他們拼,寧死不當俘虜。你們有手榴彈,在萬不得已時,要拉開它和敵人同歸於盡;我和老謝有手槍,會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共產黨員沈鎮衍就在這次突圍中完成了“誓死不當俘虜”的誓言。他1937年春從上海來到延安,又來到晉察冀邊區。在這次突圍中,在即將被捕的時刻,他毅然拉響手榴彈,隆隆的轟響,震動了太行山谷。
山西繁峙人張效舜,也同樣實踐了自己的誓言,這名印刷工人在突圍中不幸被俘,被俘後他依然不屈地和敵人鬥爭,敵人下了毒手。
1943年記者雷燁的犧牲更為英勇壯烈。雷燁,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當他得到日寇進山“掃蕩”的訊息時,完全可以安全脫險。可他沒有想著自己,他先組織老鄉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又通知了另一個村莊的鄉親,在他準備轉移時,已經來不及了。他嚴令警衛員突圍,然後,開槍把鬼子吸引過來,他用手槍擊斃了十幾個鬼子,自己也身負重傷。在一棵大杏樹下,他砸毀了一名記者的武器——鋼筆和照相機。實踐了鄧拓社長的誓言:寧死不當俘虜!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山風浩蕩,吹不盡英雄的豪氣;大雨滂沱,洗不完鄉親的淚水。這迅如閃電的生命,放射出中華民族不屈的燦爛光華。
還有應唯魯,還有陳輝,還有,還有……58名新聞烈士個個都是和狼牙山五壯士一樣的壯士。都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是中國新聞界永遠的光榮。
這些新聞壯士至今為當地人民所懷念。60年過去了,四代當地老鄉還把那棵鬱鬱蔥蔥的大杏樹叫做“雷燁樹”。清明時節,還要到樹下祭奠英靈。
很多烈士在參加革命的時候改了名字,而親屬們不知道。也就是說,他們走向戰場的時候,只想到灑下熱血,沒有想留下姓名。
英名錄
晉察冀日報新聞烈士名單
以犧牲時間先後為序,性別僅女性加註:
應唯魯(原名沈鞠如),女,浙江寧波人,共產黨員。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底,從延安來到晉察冀地區,任報社和通訊社記者。1940年10月赴平西淶水工作,在同年冬季反“掃蕩”中壯烈犧牲時,年僅22歲。
李雙秋,河北唐縣人,1940年初參加工作,任報社公務員,管理檔案。1940年冬季反掃蕩中,與敵遭遇,慘遭殺害時,年僅15歲。
李連福,山西人,共產黨員,1941年初參加報社工作,任發行科交通員。1941年8月1日冒雨從滾龍溝出發,目的地是西柏坡,為搶時間身背報紙奮勇渡河,不料突發山洪,光榮殉職,年僅20歲。
羅軍,河北冀縣人(有記山東人),共產黨員。1938年參加革命,1940年調往報社任發行科長兼新華書店晉察冀分店經理。1941年8月間,日寇對邊區進行大掃蕩,突然以九架飛機對陳莊進行狂轟亂炸,在他通知大家隱藏時,不幸中敵機炸彈光榮犧牲。
王吉貴,山西省人,共產黨員,報社發行科交通員,1941年8月間,在敵機轟炸陳莊時,他跟隨羅軍招呼同志們隱蔽時,被炸,光榮犧牲。
沈鎮衍,上海浦東人,共產黨員。1937年春到延安,1941年,被分配到晉察冀報社任公務助理員。當年8月在平山滾龍溝第一次突圍時,他果斷拉響了手榴彈,壯烈犧牲。時年25歲。
張效舜,山西繁峙人,1938年晉察冀日報初建時為印刷廠工人,後為印刷廠印刷科、機修科科長。1941年8月在平山段峪南山,遭敵人殺害,時年43歲。
許力,浙江人,晉察冀日報白求恩衛生學校畢業後,調報社衛生所任醫生。1940年秋反“掃蕩”,在平山滾龍溝附近照顧分散隱蔽的報社病員。9月下旬,在二莊西轎山中彈犧牲,年僅18歲。
蘇生,河北人,1940年參加晉察冀報社工作,任公務員,在反“掃蕩”中,兼任衛生員照顧病號,9月在平山滾龍溝被敵包圍於二莊西轎山上,遭敵殘酷刺殺犧牲。年僅15歲。(親屬已找到)
霍進禮,河北人,1941年7月,從華北聯大調入晉察冀日報,任印刷工人。9月下旬在敵人合圍滾龍溝路過西轎山,不幸犧牲,年僅18歲。
(11)張吉堂,河北壽縣人,共產黨員。1940年到晉察冀日報,任發行科交通員,1941年秋反“掃蕩”中,他在電務隊幫助發電報搖馬達,在平山滾龍溝壯烈犧牲。
(12)羅鳳儀,河北阜平人,共產黨員,1937年參加抗日義勇軍,1940年調報社,任發行科交通員,1941年秋季反掃蕩中,在阜平被敵抓捕殺害。
(13)夏曾,河北任丘人,共產黨員,1939年調報社工作,任出版部部長,1941年調往淶源地區工作時犧牲。
(14)沈蔚,山西洪洞縣人,共產黨員。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從延安到晉察冀邊區,任八路軍前線記者團記者,兼任晉察冀日報前線記者,後到冀中採訪,並主持晉察冀通訊社冀中分社工作。1942年日寇對冀中發動的“五一”大“掃蕩”中,不幸在安國縣張莊戰鬥中英勇犧牲,時年25歲。
(15)陳明才,河北唐縣人,共產黨員。1940年到報社通訊部任攝影記者。後去冀東前線,於1942年在冀東遵化縣反敵清剿戰鬥中不幸犧牲。
(16)解振興,山西解縣人(有記運城人),1937年抗戰爆發時,曾在閻錫山軍第二戰區太原防空部隊任電訊工作,同年9月平型關大捷後,他毅然攜帶電台投奔八路軍,培養了許多電訊幹部。1938年10月,由晉察冀軍區調到報社開創報社電務工作,為報社第一任電台台長。1943年秋路經同浦路封鎖線時,不幸犧牲,時年37歲。(親屬已找到)
(17)戴燁(肖毓岱),河北懷淶人,共產黨員。1936年參加革命,1939年春任晉察冀通訊社和報社特派記者。1942年任宣涿懷聯合縣縣長,當年12月在宣化縣柳家溝對敵作戰中壯烈犧牲,時年26歲。他著有《秋收殲滅戰》、《人間地獄》等多篇通訊。
(18)安適,安徽人,共產黨員。抗戰初期參加革命,1941年3月,任晉察冀日報社記者。1942年,在日軍對平北的“掃蕩”中犧牲。
(19)顧寧(牟倫揚),湖北利川人,共產黨員,詩人。1938年1月赴延安參加革命。同年五月,分配到晉察冀日報社任編輯、記者。曾任報社文藝副刊《海燕》主編,用筆名“司馬軍城”寫過許多動人詩篇。1942年冬調任冀東區黨委、機關報《救國報》總編、冀東《新長城》雜誌主編,1943年4月在豐潤縣白官屯附近突圍時壯烈犧牲,年僅24歲。(已找到親屬)
(20)雷燁(項俊文),浙江金華人,共產黨員。1938年赴延安,同年12月任八路軍總政前線記者團晉察冀報組組長,1942年被冀東區選為晉察冀邊區參議員,4月20日,遭遇敵情時,他先招呼鄉親們轉移,待他自己撤退時與敵遭遇,終因寡不抵眾,砸毀相機、鋼筆等,將最後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26歲的生命。(已找到親屬)
(21)鄭磊俊(黃乃行),浙江青田人,中共預備黨員,1937年參加革命活動,38年赴延安,41年從調入晉察冀日報,任電務隊報務員,抄收英文電訊,技術精湛。1942年9月在靈壽縣北營村遭遇日軍,犧牲時,年僅27歲。(親屬已找到)
(22)安志學,河北定縣人,共產黨員。1941年參加報社工作,任發行科交通員,是武裝梯隊的骨幹。1942年9月在靈壽縣北營村遭遇日軍時不幸犧牲。
(23)曹鬥鬥,河北平山縣人,是報社飼養員,武裝梯隊的骨幹。1942年9月在靈壽縣北營村遭遇日軍時不幸犧牲。(親屬已找到)
(24)胡畏(胡瑞溟),貴州遵義人,共產黨員。1935年到1937年在上海赤色工會工作,1938年赴延安抗大總校學習,1939年赴晉察冀日報任記者、編輯,國際新聞編輯組長。1942年12月在阜平縣突圍時犧牲,時年32歲。
(25)黃慶濤,江蘇銅山縣人。1939年參加革命,任報社電務隊台長,被鄧拓稱為“電台的一位上將”,他培養了不少電訊幹部。1942年12月在阜平縣突圍時犧牲,時年34歲。
(26)弓春芳,河北安平縣人,共產黨員。任報社發行科會計。1942年12月在阜平縣小水峪溝突圍時犧牲。
(27)侯春妮,河北靈壽縣人。報社印刷廠排字工人,1942年12月在阜平縣小水峪溝突圍犧牲時,年僅18歲。
(28)焦迎秋,河北平山人,共產黨員。1941年參加工作,任報社發行科交通員,1943年秋季反掃蕩中,報社交通站駐地遭敵突然奔襲,他堅守崗位,與敵搏鬥,光榮犧牲。
(29)陳文忠,河北省人,共產黨員。報社發行科交通站站長,1943年秋季反掃蕩中,他在敵寇圍襲唐縣白花山時,突圍中光榮犧牲。
(30)劉二銘,河北唐縣人,1940年參加工作,任報社發行科交通員,1943年秋季反掃蕩中,他在家鄉娘子神村養病時,被襲擊該村的日寇殺害。
(31)李智,河北阜平人,共產黨員,1933年入黨,1939年調報社發行科任交通班長,1941年被評選為報社“勞動先鋒隊員”,1943年冬季反“掃蕩”時,為奪回民眾的羊群,他隻身摸入敵營,不幸被日本鬼子捉住,活活被打死。犧牲時30歲。
(32)陳輝(吳盛輝),湖南常德人,共產黨員,詩人。任報社特派記者,1945年1月,他在平西淶涿房縣韓村採訪時,遭日寇圍捕。他與敵英勇戰鬥,彈盡,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壯烈殉國。
(33)張大雨(張瀛),北京人,1938年參加革命,1940年來到報社任校對員。1945年初調冀東工作,通過敵人封鎖線時遭殺害。
(34)韓增堂,河北平山人,共產黨員,1939年調報社工作,任管理科長。1942年調建屏縣任公安局長。1945年8月,負責受降工作時,光榮犧牲。
(35)倉夷(鄭貽進),福建福清縣人,歸國華僑,共產黨員,1937年春從新加坡回國,參加敵後抗戰,先後任民革通訊社、《救國報》、《晉察冀日報》、北平《解放》報記者。1946年,奉命採訪北平參加軍調會第25執行小組,專程採訪“安平事件”,被國民黨特務扣押,犧牲時年25歲。(已找到親屬)
(36)曹蘭貴,籍貫不詳。1946年一次在去晉察冀軍區休養連看病,途經馬蘭時遭遇敵人,突圍時不幸犧牲。
(37)田雨(申晉侯),甘肅古浪縣人(有記天水人),共產黨員。1936年參加紅軍,抗戰爆發後參加西北戰地服務團,不久後到晉察冀邊區,曾任專區文救會主任,孟平縣抗聯主任,1945年任報社記者。1946年冬,在河北完縣踏響敵雷,犧牲於唐縣國際和平醫院,時年28歲。(親屬已找到)
(38)羅夫(蕭朴石),江蘇宿遷人,共產黨員。1937年參加救亡活動,1938年夏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底到冀察冀邊區,晉察冀通訊社編輯科長河報社特派記者。1946年任華北聯大新聞系副主任,後任淶源縣副書記。仍為報社特約記者。1948年8月,與國民黨遭遇,不幸犧牲,時年28歲。
(39)蕭逸(徐德純),江蘇南通人,共產黨員,1938年4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抗戰勝利後,任《晉察冀日報》新華社晉察冀總分社、太原前線野戰分社記者,1948年4月在華北野戰軍總政太原前線時,他深入前沿陣地,對敵喊話,不幸遭敵冷槍,光榮犧牲,時年34歲。他著有《三個英雄班》等。
戰爭年代病逝同志名單
(1) 康吉升,河北省人,1938年為印刷廠排字工人。1940年病逝。
(2) 李慶榮,河北唐縣人,共產黨員,發行科會計。1941年1月病逝。
(3) 薄俊生,山西省人,1938年初到報社,印廠排字工人。1941年病逝。
(4) 朱文秀,山西省人,1938年到報社,印廠印刷工人。1941年秋病逝。
(5) 鄭朝鳳,河北阜平人,共產黨員,報社交通員。1941年8月病逝。
(6) 鄭傑,河北唐縣,共產黨員,報社交通員。1942年病逝。
(7) 謝金堂,河北阜平人,報社交通員。194?年病逝。
(8) 趙國楨, 籍貫不詳,報社交通員。194?年病逝。
(9) 劉守德,籍貫不詳,報社交通員。194?年病逝。
(10) 趙正儉,籍貫不詳,報社交通員。194?年病逝。
(11) 白俊卿,籍貫不詳,印廠工人。194?年病逝。
(12) 鄭志堅,籍貫不詳,印廠工人。194?年病逝。
(13) 錢奔,河北省河間縣人,共產黨員,印刷廠印刷科長。1943年病逝。
(14) 丁岳(原名陳鶴齡),江蘇省人,1938年夏由延安到晉察冀,任報社編輯,記者。一次一群匪徒來燒我們報社駐地的倉庫。當時丁岳一人在場,他逃出後受驚,長期不愈,1944年病逝。
(15) 張雲山,河北平山縣人,刻字工人。1946年病逝。
(16) 李德泰,籍貫不祥,印廠工人。1947年病逝。
(17) 焦世義,河北阜平人,共產黨員。1947年病逝。
(18) 溫笑青,河北藁城人,報社電務部發報台台長。肺病發作,不動聲色,仍堅持日夜工作,堅持不了才急送石家莊醫院,因病情嚴重,於1948年病逝。
(19) 孫秉壽,河北阜平栗樹莊人,1946年參加報社工作,任報社通信兼勤務員。1948年夏季在平山縣,因腦膜炎病故,年僅1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