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馬隊迎王儀式源於紀念“張府王爺”張巡(709—757)。張巡在唐朝“安史之亂”中為保衛大唐江山英勇殉職,被歷代朝廷賜封為“護國英雄”,其業績“精忠貫日月”被供奉為“護國尊王”。千百年來信眾祀奉朝拜,其信仰傳入同安,入住同安溪邊龍虎宮,尊為“張府王爺”。張府王爺成神後,每逢閏年農曆6—10月開展“北巡活動”,代天巡狩、懲惡揚善,為民造福,亦被尊稱為“北巡王”。據傳張王出巡時,要靠大量馬匹運載貨物(實是古代南北物資交流)。所以同安地區信眾組織百匹馬隊,每匹馬頭插金花,鞍披紅毯,頸掛銅鈴。浩浩蕩蕩,蔚為大觀,當地稱之“看馬”。民眾用這種儀式來弘揚揚善抑惡、忠貞愛國的人文精神。龍虎宮口古為通往金門、台灣的碼頭。故每逢“看馬年”,不少金門、台灣信眾也都熱心參與。
民俗內容
每五年逢閏月,龍虎宮內供奉的張府王爺有兩次的北巡活動,時間從當年農曆六月至十月,以“代天巡狩”的身份替天行道,為廣大信眾帶來福祉。“馬隊迎神”,就是百姓迎接張府王爺出巡迴駕,是一種表示尊敬的做法。
過去,馬隊的數量只有幾十匹。1990年後,就改由龍虎宮理事會(後改為龍虎宮管委會)出資,到晉江一帶租用馬匹,隨隊的馬匹數量越來越多,現代的規模已達百匹。要成為馬隊中的“一員”,每匹馬都要經過嚴格挑選和精心打扮——外觀長相好,沒有病態;洗乾淨後,頭插金花,鞍披紅毯,掛上鏗鏘和鳴的銅鈴。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張府王爺出巡迴駕”就是一項源於廈金之間航運史的活動,馬隊將來自金門的物資運輸北上,留下了一條古驛道,也留下了出巡迴駕的民俗文化。張府王爺“出巡迴駕”已經成為了廈金兩地聯絡感情、交流文化的重要紐帶,也成為了同安民俗的一大特色。
保護措施
龍虎宮(原名碧溪殿)被列為廈門市涉台文物古蹟。
廈門市同安區溪邊民間文化促進會為“馬隊迎王儀式”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7年,廈門市同安區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馬隊迎王”文化節,張府王爺“出巡迴駕”的民俗文化活動,吸引了海峽兩岸數千名香客專程前來參與。伴隨著一陣陣清脆的銅鈴聲,同安龍虎宮供奉的代天巡狩“張巡“帶領”著106匹駿馬,開始了“出巡迴駕”民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