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輔臣先生是一位富有開創性的工商業家,在公益事業和民用工業以及地方教育事業等方面,均表現得積極熱情,慷慨大方,同情人民,造福桑梓,至今為人所懷念。他同時是一位開明進步的愛國人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輔臣
- 別名:馬佐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甘肅臨夏
- 出生日期:1883年
- 逝世日期:1969年
- 職業:商人
人物簡介,參軍歷程,早年入伍,維護統一,經商曆程,熱心公益,擁護黨的領導,
人物簡介
馬輔臣(1883-1969),回族,甘肅省臨夏市人,民族工商業家。他的父親叫馬福良,是後來甘肅提督馬安良的族弟,母親馬氏,是後來曾為青海省主席的馬麒(馬步青、馬步芳之父)的妹妹。馬輔臣原名馬佐,字輔臣,弟兄6人,他居長。在小時,他們這個家族和外公家,都還沒有發跡,輩輩務農。因此,他在幼小時,便幫助父輩放牧耕畜,未能上學讀書。
參軍歷程
早年入伍
1902年,馬輔臣18歲時,買毛驢兩頭,開始拉腳販運的腳戶生活。販運青稞、羊毛等。一二年後也馱運客貨掙腳力錢,一般稱這種人為腳戶,除了一天徒步走七八十里路以外,早晚還要餵飲牲口,找馱貨物,是一項十分辛苦的職業。而且那時去甘南和川西的道路上,不僅缺乏客店,而且時有盜賊剪徑,危險也很大,這需要勇氣和膽量。他的外祖父馬海晏在年青時即以從事這項生意並以練有槍棒等護身功夫而知名的。馬輔臣少時也從事這項職業,可能與他的外祖父的榜樣有一定的關係,這使得他自青年時有了吃苦耐勞和慘澹經營的歷練。
1912年,28歲的馬輔臣利用親屬關係,到青海投奔舅父馬麒,當上了一名馬弁。由於辦事精明,很快得到馬麒的賞識,於1913年被提拔為礦力馬隊管帶(相當於營長),管理青海瑪積雪山、星宿海一帶的金礦和茶卡鹽場,以後又派任青海省榷運局局長。由什長、副哨、哨官到1918年便當上了礦務馬隊的管帶(後改為營長)。這個礦務馬隊,是巡防、保護和管理金、鹽礦的一種特種部隊,主要負責管理瑪沁雪山、星宿海、皇城灘和科沿溝等金礦與茶卡鹽池鹽礦的開採和運銷事務的。這個職務,便奠定了他此後大半生經營工商業的基礎,他藉此結識蒙藏王公,兼作販運青鹽生意。儘管他在軍職上後來升任馮玉祥部騎七旅二團團長,開赴綏遠的平地泉等地駐防,但不久撤回後,他便脫離軍職,改任青海省榷運局局長,而人們在習慣上仍稱他為“礦務大人”,牧區藏民則稱之為“礦務倉”。
1936年,青海省政府主席馬麟去麥加朝聖,馬步芳代理主席,馬輔臣便辭去局長,專意經營工商業。這時他已積蓄了大量的黃金、白銀資本,在青海和甘肅臨夏地區及河西走廊、蘭州、西安、天津等地均設立有行棧,除販運青鹽、羊毛外,還兼營木材。把這些土產在內地銷售後,回程又轉販百貨與食糖等。長袖善舞,多財善賈。由於他資金充裕,經營得法,在青海與甘南牧區及臨夏一帶,廣有信用,因而獲利甚豐。雖在後期由於馬步芳官僚資本的壟斷,使他原在青海的生意受到很大削弱,但由於他經營的範圍廣,門類多,因而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另外,他還在臨夏地區廣置田產、莊院、水磨及店鋪,為他做地方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廣辟了財源,積累了資金。
到1937年,馬步芳代理青海省主席後,嫉妒馬輔臣的富有,馬輔臣受排擠,遂移居甘肅臨夏堡子村,經營自己的商業,興辦民族工業和地方公益事業。
維護統一
1949年8月,馬輔臣攜眷遷居青海,當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青海到達化隆縣境時,馬輔臣認清了形勢,參與組織青海舊軍政人員和民眾前往歡迎,受到王震的接見。青海解放後,馬臣輔以舅父的身份拍電報給騎五軍軍長馬呈祥(馬步芳的外甥、馬步青的女婿),促他回響號召,率部起義。解放軍隨即進軍新疆並組成和平解放新疆代表團,由馬輔臣任團長。他們隨軍抵達酒泉後,他和原八二軍一九○師師長馬振武(馬呈祥的表弟)先行入迪化(烏魯木齊)。他們到達時,馬呈祥已離迪化去喀什,將取道巴基斯坦出國,騎五軍已隨陶峙岳副長官起義。但軍心未定,對和平解放存在很大疑慮。他們配合陶峙岳宣講解放軍對待起義部隊的政策,介紹青海安定、家人無恙和八二軍部隊投誠後被寬大處理的情況,現身說法,解除了騎五軍官兵顧慮,穩定了迪化、奇台等地的局勢,受到了彭總和王司令員的獎譽。馬振武並被任為新疆軍區參議。
1949年12月,馬輔臣被中央人民政府行命為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0年3月政務院任命他為西北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1952年任西北五省(區)回族代表團團長赴北京參觀,受到毛主席的接見。1953年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以後,又歷任青海省人民委員會委員、青海省副省長。1959年患腦溢血病,長期治療無效,於1969年1月8日在西寧市逝世。1976年中共青海委和省人民政府為其平凡。
經商曆程
作為民族工商業家的馬輔臣,在舊中國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從18歲起,開始長途販運的小本經營,經受了初步鍛鍊。1913年到1929年的16年中,由於馬麒的賞識,使他獲得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在此期間,他基本上控制了青海的大部分金礦和鹽業。在幫助馬麒家族斂聚大量錢財的同時,他也不失時機地擴大和開拓了自己的商業、企業。他不僅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被人們稱為“馬礦務”。這就不能不引起作為官僚資本的代表馬步芳的忌恨,從而遭到種種排斥和打擊。1937年,馬步芳代理青海省主席後,把全省礦務、鹽業統統納入自己控制的財政系統經營,從此,馬輔臣走了上獨立經營的道路。
開始,馬輔臣認定運鹽有利可圖,乃和茶卡鹽池訂立契約,自備畜力大車200輛,承攬茶卡到西寧再轉運蘭州的官鹽運輸業務,而馬步芳為了遏止他的發展,特令部下強制馬輔臣車隊給自己的“德興海”商號運鹽,迫使馬輔臣解除與鹽池的契約。在此情況下,馬輔臣又買駱駝400峰,與他人合作,從青海運鹽到平涼、陝西一帶銷售。馬步芳又派人將其運鹽車等搶去,迫使停業。之後,馬輔臣又將注意力轉向皮毛業。他在西寧設立“德義恆”商號,運銷羊毛、皮張併兼營鹿茸、麝香、冬蟲草等名貴藥材。他一方面把這些東西進接運銷包頭、天津,另一方面從包頭、天津購進百貨返銷甘青一帶,往返獲利。1938年後,馬步芳又壟斷了蒙藏區的皮毛收購,把馬輔臣排擠在青海境外。他只好結束皮毛生意,轉向木材經營。1939年,他開辦了共和縣尕馬羊曲林場、大通縣東峽光輝林場和化隆縣的喀木拉林場,並在蘭州設立“振業公”林廠。但是1940年,馬步芳統制了青海的木材業,迫使馬輔臣不得不退出青海,向臨夏和蘭州發展了。
馬輔臣不僅在經營商業方面顯示了自己的頑強精神和才幹,在興辦民族工業方面也是一閏積極的開拓者。1937年,他在臨夏修建了民生火柴廠,製造黃磷火柴;1945年又在臨夏試辦糖廠,至1947年開始試生產,帶動附近農民開始種植甜菜;1948年投資20萬銀元並集股若干,於1949年春開始籌建民生水力發電廠,到1951年9月9日正式發電。
熱心公益
馬輔臣在舊社會憑藉多種關係和因素,亦官亦商,成為了巨富。但由於他出身寒微,歷經艱難,因而熟知勞動人民的寒苦,對他們具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在他富有之後,陸續為臨夏地區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等方面,直接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這在一般地主、官僚、富商來說是難能的。他在這方面的表現,據解放後有關的統計和回憶資料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樁:
(一)1928年,甘青兩省因旱災遭到很大饑荒,臨夏地區更顯得嚴重,加上馮玉祥國民軍來甘,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十室九空,民不聊生。馬輔臣這時已因販運青鹽擁資巨萬,他不忍鄉親們攜兒帶女外出逃荒,便從化隆、甘都等鄰近地區購買糧食10萬餘斤,運往臨夏,以原價售給農民,對無力購買者,則統給予施捨救濟,存活甚眾,與當時河西走廊的飢殍載道,形成鮮明對比。 1940年,抗日戰爭正處在嚴酷階段,那年臨夏又遭旱災,糧價大漲,而糧運困難,一時供應不上,人心惶惶不安。馬輔臣又從循化購買麻豌豆(青豌豆多作為馬料,收購不易)150石(每石折合800市斤),磨成麵粉,急運往臨夏,在他自己的和源號以原價供應市場,每人限購25斤,解救了當地饑民的燃眉之急,緩和了缺糧、斷糧現象。
(二)臨夏市在國民軍和馬仲英的多次爭奪中,市區房屋被毀很多,加上當時的苛捐雜稅,以及地主、資本家的重利盤剝,經濟衰落,市場凋敝,一般小商和城市貧民,很多都無住房。一到夜晚,南關河灘和城門瓮圈,甚至鋪台等處,均蜷曲著小攤販和流離失所的貧民。馬輔臣不顧族人的反對,慨然拿出一筆資金,在臨夏市八坊華寺街購買20多畝地皮,修建了28座大院落,總計住房300餘間,讓那些無處居住的市民搬了進去。其中有經濟能力的,量力交一些房租,無力者則一律免除,解除了大部分貧民的住房困難,很受當地民眾稱道。
(三)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馬輔臣自己小時失學,他對此有切身的感受。他後來移居的臨夏城近郊的堡子村,從來沒有一個像樣的國小。1936年,馬輔臣捐資在該村創辦德永國小,聘請陳俊侯(回族)為校長。校內行政經費和教師工資、學生書籍用品學費等,均由他供給。另外,還有一所私立新華國小,他以該校董事的名義,每月資助白洋200元,為時二年之久。1948年,他又捐贈臨夏市北塬土地40畝,作為該校校產,擬以所收地租充該校經費。同時,他還曾給臨夏中學捐資2000元,添置了桌凳,增辦了高中班。所有高中班師資所需經費,均由他按月支付。一年後,甘肅省教育廳正式批准成立高中部,因馬輔臣捐資興學,特頒發了銀盾給予獎勵。
(四)1937年,馬輔臣在臨夏城郊堡子村開設了一座民生火柴廠,生產一種“飛馬牌”黃磷火柴。這個火柴廠看來是營利性質的,但他辦這樣的廠,卻是對人民有好處的。因為當時對日抗戰業已展開,日本軍隊封鎖了主要交通線,過去這種生活日用品,大都從天津和河南運來銷售,這時供應就成了問題。他辦這個廠,既為廣大民眾解決了生活必需的日用品,同時又使附近一部份貧苦市民和失業民眾解決了就業問題。在當時一個糊火柴盒的工人日收入8角至1元,比一個國小教師的待遇還豐裕。那時青海火柴廠工人的待遇,一天還不到5角。
(五)修建大夏河上石墩木板橋。今臨夏市瀕臨大夏河西岸,這是一條古老的河流,也是當地農田賴以灌溉的主流。但一到秋季,陰雨連綿,河水上漲,行旅來往便往往受阻。以往地方政府慣例,概由木商臨時搭一便橋,供人畜通過。但當河水暴漲,木橋常被沖走,交通因而中斷。年年如此,歲歲重修,木商亦深以為苦。1948年,馬輔臣為了長期解決這個問題,便獨自捐出白洋27000元,派人赴蘭州、西安、山西等地採購鋼筋、水泥,招聘橋樑工程技術人員,設計修建一座永久性渡橋。在當時交通困難條件下,經辦人員從太原採購水泥,用汽車運至西安,再用馬車拉至蘭州,最後用毛驢馱到臨夏工地。所需石料,也由他出資從折橋灣打制後運來工地,其施工備料在當時條件下困難如此。但在工人、市民等堅持努力下,於當年夏季趕在河水秋漲前,建成了長27米、寬6米的7墩6孔木板大橋。橋上可並行兩輛馬車,橋兩側輔以堅固欄桿,以保人畜車貨安全。這是解放前大夏河史上第一座由私人捐資建造的石墩木面大橋。解放後迭經改建最終新建的水泥橋,就是在這座橋的基礎上建成的。而馬輔臣開頭捐資修橋的事跡,長留在臨夏人民的記憶之中。
(六)籌建民生水力發電廠。繼修建大夏河上大橋之後,馬輔臣又於同年籌資白洋20萬元,並集股20萬元,就大夏河水利資源在西川籌建水力發電廠。廠址選在罕鄉街子村臨近大夏河北岸。當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解放臨夏時,該廠只完成了引水渠道和蓄水池、機房、宿舍等的基建工程。1950年,臨夏地區社會秩序完全趨於安定,在西北軍政委員會的幫助下,馬輔臣派專人從漢中購來水輪機,又派秘書拜少先駐上海採購了發電機、變壓器、配電盤等全套發電設備,並由西北工業部派工程師沈覲吾作技術指導,安裝了300千瓦的發電機組。1951年9月19日建成投產,正式發電,成為臨夏最早的發電廠,臨夏市民第一次用上了電。隨後,他把這座電廠的全部產權捐贈給了地方。 這位由農民和小商戶起家的大商人,在他的前半生亦官亦商的生涯中,居然能斥資巨萬,為地方創辦不少公益事業,這在舊社會中的邊僻地區,實屬鮮見,堪稱一位為地方造福的工商業家。
擁護黨的領導
馬輔臣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衷心擁護黨的領導,積極學習新的知識和黨的各個階段的方針政策,對恢復、安定地方秩序,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地方建設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