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其以木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花盆底鞋
- 別名:旗鞋
- 特點:上細下寬、前平後圓
- 流行時代:清代
- 所屬民族:滿族
- 鞋高:5-15厘米
花盆底鞋,起源,
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代都已不穿了。
隨著年齡增長,鞋底高度也逐漸降低,一般老年或勞動婦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
起源
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第一、認為滿族婦女愛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雙腳。
第二、認為滿族婦女,為了增其身高,表現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滿族婦女上山勞動為防蚊叮,同時免使鞋底遭泥濕。故習慣在鞋底部附木塊,後發展為花盆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