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蓼(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蓼,中藥材名。本品為蓼科植物桃葉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名:Polygonum persicaria L.採收和儲藏:6-9月花期採收,曬乾。功能主治為:發汗除濕;消食;殺蟲。主風寒感冒;風寒濕痹;傷食泄瀉及腸道寄生蟲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蓼
  • 漢語名稱:Ma Liao
  • 別名:大蓼、墨記草、春蓼。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用法用量,化學成份,

來源

本品為蓼科植物桃葉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名:Polygonum persicaria L.採收和儲藏:6-9月花期採收,曬乾。

性味歸經

辛;苦;性溫。歸肺;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

發汗除濕;消食;殺蟲。主風寒感冒;風寒濕痹;傷食泄瀉及腸道寄生蟲病。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40-80cm。主根彎曲。莖上部直立,單一或分枝。葉互生;有短柄,有硬刺毛;葉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上面常有褐色斑點,背面綠色,長4-10cm,寬0.5-2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主脈及葉緣有硬刺毛;托葉鞘筒狀,膜質,上部明顯,緊緊抱莖,長1-2.2cm,有稀疏伏柔毛,先端截形,有短睫毛。花多數,集成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序梗微有腺;花密生,長1.5-5cm,通常直立,苞漏斗狀,紫紅色,先端斜形,疏生睫毛,花被粉紅色或白色,通常5深裂,覆瓦狀排列;雄蕊7或8,6枚能育;花柱2,稀3。瘦果廣卵形,黑褐色,有光澤,包於宿存的花被內。花、果期6-9(10)月。

分布區域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陝西、河南、湖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態環境:生於河岸水濕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

化學成份

桃葉蓼地上部分含甲酸(formicacid),乙酸(aceticacid),丙酮酸(pyruvicacid),纈草酸(valericacid),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acid),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acid),還有沒食子酚型鞣質(pyrogallictannin),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另外還含有香精油(essentialoil)和皂甙等。其葉中含有槲皮素(quercetin),異槲皮素(isoquercetin),金絲桃甙(hyperoside)。其種子含5,7-二羥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coide),山柰酚3-半乳糖甙(kaempferol3-galacte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