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模葉蓼(辣蓼草(中藥))

酸模葉蓼(中藥)

辣蓼草(中藥)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酸模葉蓼(學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是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90厘米。莖直立,無毛,節部膨大。葉片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葉柄短,托葉鞘筒狀,膜質,淡褐色,無毛,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花緊密,花序梗被腺體;苞片漏斗狀,被淡紅色或白色,花被片橢圓形,瘦果寬卵形,黑褐色,有光澤,6-8月開花,7-9月結果。

廣布於中國南北各省區。朝鮮、日本、蒙古、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及歐洲也有分布。生田邊、路旁、水邊、荒地或溝邊濕地,海拔30-3900米。

酸模葉蓼是中國農業有害生物信息系統收錄的雜草,常見於田地邊、沙地及路邊荒蕪濕地。清理方法簡單,可以通過人工、機械拔除或噴灑農藥等方式治理,酸模葉蓼危害各地均有發生,南方發生較重。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作物危害,防除方法,人工防治,機械防治,化學防除,替代控制,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莖直立,具分枝,無毛,節部膨大。
酸模葉蓼
葉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5-15厘米,寬1-3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常有一個大的黑褐色新月形斑點,兩面沿中脈被短硬伏毛,全緣,邊緣具粗緣毛;葉柄短,具短硬伏毛;托葉鞘筒狀,長1.5-3厘米,膜質,淡褐色,無毛,具多數脈,頂端截形,無緣毛,稀具短緣毛。
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近直立,花緊密,通常由數個花穗再組成圓錐狀,花序梗被腺體;苞片漏斗狀,邊緣具稀疏短緣毛;花被淡紅色或白色,4(5)深裂,花被片橢圓形,外面兩面較大,脈粗壯,頂端叉分,外彎;雄蕊通常6。
瘦果寬卵形,雙凹,長2-3毫米,黑褐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6-8月,果期7-9月。

主要變種

綿毛酸模葉蓼(變種)柳葉蓼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是葉下面密生白色綿毛。
產地、生境與酸模葉蓼相同。
酸模葉蓼

密毛酸模葉蓼(變種)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全植株密被白色綿毛。
分布於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及雲南。生田邊濕地,溝邊及水塘邊,海拔80-2500米。分布於印度北部、不丹、緬甸及馬來西亞。
酸模葉蓼

產地生境

廣布於中國南北各省區。朝鮮、日本、蒙古、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及歐洲也有分布。生田邊、路旁、水邊、荒地或溝邊濕地,海拔30-3900米。

生長習性

酸模葉蓼一年生多次開花結實,是旱田和水田及其周邊較常見的雜草。發芽適溫15-20℃,出苗深度5厘米。黑龍江4月下旬開始出苗,6月下旬開花,7月中旬種子開始成熟。上海3月上旬出苗,5月開花結果。廣東12月出苗,2月開花結果。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9月份至第2年春出苗,花果期4-5月份,先於作物果實成熟。適應性較強。
酸模葉蓼

作物危害

在黑龍江普遍發生。主要為害玉米、水稻、麥類、豆類、薯類、大蔥、油菜、芝麻、棉花等農作物,其對芝麻危害較重,一般造成芝麻減產10%-25%。

防除方法

農田雜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學防治、機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態防治等方法。

人工防治

⒈控制雜草種子入田人工防除首先是儘量勿使雜草種子或繁殖器官進入作物田,清除地邊、路旁的雜草,嚴格雜草檢疫制度,精選播種材料,特別注意國內沒有或尚末廣為傳播的雜草必須嚴格禁止輸入或嚴加控制,防止擴散,以減少田間雜草來源。用雜草漚制農家肥時,應將農家含有雜草種子的肥料經過用薄膜覆蓋,高溫堆漚2-4周,腐熟成有機肥料,殺死其發芽力後再用。
酸模葉蓼
⒉人工除草結合農事活動,如在雜草萌發後或生長時期直接進行人工拔除或剷除,或結合中耕施肥等農耕措施剔除雜草。

機械防治

結合農事活動,利用農機具或大天型農業機械進行各種耕翻、耙、中耕鬆土等措施進行播種前、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到不同時期除草,直接殺死、刈割或剷除雜草。

化學防除

主要特點是高效、省工,免去繁重的田間除草勞動。國內外已有300多種化學除草劑,並加工不同劑型的製劑,可用於幾乎所有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地地除草。

替代控制

利用覆蓋、遮光等原理,用塑膠薄膜覆蓋或播種其它作物(或草種)等方法進行除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