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西南邊疆民族地區民族發展問題及東南亞國家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尤其關注人類學與發展問題研究。
教學任務
承擔研究生的《人類學與發展》、本科生的《田野調查與民族志寫作》、《民族學人類學經典導讀》等課程。
教育背景
1.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獲文學學士學位;
2.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雲南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獲文學碩士學位;
3.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雲南大學,人類學,獲法學博士學位。
科研項目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邊境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與國家軟實力提升研究”。
2.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點教材《人類學概論》編寫項目,負責第七章“經濟”部分。
3.中國社科院項目“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調查”。
4.2015年雲南省民族研究院重大課題:“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社區建設與發展研究”
代表論文
迄今為止,已經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思想戰線》、《開放時代》、《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西北師大學報》、《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多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代表性學術論文有:
1.《難題求婚故事與愛列屈拉情結》,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2.《旅遊·故事·文化解釋》,載《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3.《民族文化的資本化運用》,載《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4.《民族發展的文化基礎》,載《廣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5.《經濟轉型期的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符號》,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6.《論中庸與狂狷》,載《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7.《社會發展與民族文化的保護》,載《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8.《人類學視野中的識寶傳說》,載《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9.《對神話的另一種解釋》,載《民族藝術研究》,2002年第4期。
10.《眾神狂歡與意義追尋——彝族阿細人驅火妖節日的人類學分析》,載《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第3期。
11.《人力資本的經濟人類學分析》,載《廣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12.《制度要素與社會發展》,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13.《民族文化資本化論綱》,載《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14.《想像的真實的商品——經濟人類學視野中的現代旅遊》,載《思想戰線》,2004年第4期。
15.《傳統的駐留方式——雙鳳村擺手堂及擺手舞的人類學考察》,載《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6.《何以“當大事”——雙鳳村喪葬個案的人類學分析》,載《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17.《傳統的保護與發明》,載《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18.《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理論反思》,載《思想戰線》,2005年第3期。
19.《文化安全的文化人類學分析》,載《雲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20.《文化符號的建構與解讀——關於哈尼族民俗旅遊開發的人類學考察》,載《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21.《儀式嬗變與婦女角色——元陽縣箐口村哈尼族“苦扎扎”儀式的人類學考察》,載《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22.《民族旅遊的政治—經濟分析》,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23.《福壽來自何方——箐口村哈尼族“博熱博扎”宗教儀式的人類學分析》,載《宗教與民族》,2007年。
24. 《文化產業與文化多樣性》,載《思想戰線》,2008年第1期。
25.《民族地區市場經濟發展的文化相關性》,載《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26.《村寨歌舞展演的路徑選擇——元陽縣箐口村哈尼族歌舞展演的經濟人類學考察》,載《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27.《鄉村旅遊與制度建構——以玉龍縣美泉村旅遊合作社為例》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28.《文化力維度中的民族文化產業》,載《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29,《當前中國民族關係的特點與構建和諧民族關係的途徑》,載《學術探索》,2009年第6期。
30.《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及意義——以雲南省為例》,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09年。
31.《從乾塘子到阿著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個案研究》,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0年。
32.《文化品牌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載《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33.《世界遺產與民族國家認同》,載《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34. 《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文化產業》,載《思想戰線》,2010年第5期
35.《跨境橡膠種植對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影響——以中老邊境兩個哈尼族(阿卡人)村寨為例》,載《思想戰線》2011年第3期。
36. 《對泰國北部山區一次村民選舉的人類學考察》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37.《混搭:箐口村哈尼族服飾及其時尚》,載《學術探索》,2012年第2期。
38.《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常生活事象的脫域、入域與發展》,載《思想戰線》,2012年第5期。
39.《哀牢山區哈尼族魚塘的生態人類學分析——以元陽縣全福莊為例》,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2年。
40. 《身處國家邊緣的發展困境——緬甸那多新寨考察》,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41.《民族文化遺產的國家認同價值》,載《雲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42.《國家在場對於文化多樣性的意義——中、老、泰、緬、越哈尼—阿卡人的節日考察》,載《世界民族》2013年第5期。
43.《從社區秩序維護的村寨性整合到國民身份建構的族群性表達——泰國北部山區阿卡人“耶苦扎”考察》,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3年。
44.《作為敞開多元生活世界方法的民族志》,載《思想戰線》,2014年第6期。
45.《從邊疆、民族理解國家文化軟實力》,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46.《民族節日的擬仿與政治意義的表達——中、緬、老邊境地區“嘎湯帕”節的人類學考察》,載《開放時代》,2015年第2期。
47.《祭龍:哈尼族“昂瑪突”文化圖式的跨界轉喻》,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16輯,2015年3月。
48. 《規訓之門與解構之道: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核心區的個案》,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6期。
49.《村寨主義的實證及意義——哈尼族的個案研究》,載《開放時代》2016年第1期。
50.《香格里拉“藏民家訪”的文化解讀》,載《思想戰線》2016年第2期。
51.《“索爬乾瑪”的隱喻與發展路徑的反思》,載《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52.《回歸村落:保護與利用傳統村落的出路》,載《旅遊學刊》2017年第2期。
53.《複數位:獨龍族“開昌瓦”節日研究及方法論啟示》,載《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54.《遭遇石頭:民俗旅遊村的純然物、使用物和消費符號》,載《思想戰線》2017年第5期。
著作文集
1.《民族文化資本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土家族——湖南永順雙鳳村調查》,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3.《雲南第一村:紅塔區大營街的人類學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4.《雲海梯田裡的寨子:雲南省元陽縣箐口村調查》(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5.《最後的蘑菇房: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哈尼族村民日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6.《鞦韆架下——一個泰國北部阿卡人村寨的民族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7.《流動的橡膠——中老邊境兩個哈尼族/阿卡人村寨的經濟交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8.《在國家邊緣:緬甸那多新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9.《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5年11月。
10.《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元陽縣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11.《中國民間遊戲總匯·棋牌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6月。
12.《文化經濟學》(合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13.《人類學的理論預設與建構》(參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14.《發展人類學引論》(參著),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獲得榮譽
1.在《世界民族》2013年第5期發表的《國家在場對於文化多樣性的意義——中、老、泰、緬、越哈尼-阿卡人的節日考察》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民族問題研究》2013年12期全文轉載,並獲雲南省第十八次(2015)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2.2015年獲雲南大學第十六屆教學成果特等獎《以維護民族團結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目標的民族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排名第二);
3.2016年獲雲南大學伍達觀優秀教師稱號;
4.2017年獲雲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以培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人才需要為目標的民族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排名第五);
5.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張雨龍的博士學位論文《從邊境理解國家:中、老、緬交界地區哈尼/阿卡人的橡膠種植的人類學研究》被評為2017年雲南省優秀博士論文。
學術兼職
第七屆、第八屆中國民族學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