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進入1943年,美軍在
太平洋戰場上,經過中途島、
紐幾內亞、
瓜達爾卡納爾島等戰役,逐步扭轉了
戰爭初期的被動,奪取了戰略主動權。隨著美國工業潛力的全面動員,
軍事工業得到了迅猛發展,部隊得到了大批新式武器裝備,使其軍事實力大為增強。至1943年秋,美國海軍
太平洋艦隊已擁有航母11艘、護航航母8艘、
戰列艦12艘、
重巡洋艦9艘、
輕巡洋艦5艘、驅逐艦66艘、運輸艦29艘,以及大量的
登入作戰艦隻。同時美軍最高領導層經過認真分析和仔細研究討論,決定以中太平洋為主要
戰略進攻方向,西南太平洋為次要戰略進攻方向,採取“雙管齊下”,這樣兩個進攻方向,既可以相互支援、掩護;又可以分散日軍兵力,使其難以判明美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日軍在
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體系是依託一系列島嶼所形成的三條
島鏈,組織起堅固防禦。第一條島鏈從南到北依次是
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
威克島、
阿留申群島;第二條島鏈依次是
紐幾內亞群島、
馬里亞納群島、硫磺列島、
小笠原群島;第三條島鏈依次是
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再由東西向的
加羅林群島連線,形成蛛蛛網狀的戰略防禦態勢,日軍企圖憑藉這些島嶼消耗、疲憊美軍艦隊,並適時出動
聯合艦隊,進行一場海上決戰,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體面的媾和。——曾有一位日本海軍的將軍感慨地說:“這些島嶼就像是為日本度身定做的。” 面對如此眾多的島嶼,美軍的戰略進攻究竟從何入手呢?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最初決定首先進攻馬紹爾群島,於1943年6月指示中
太平洋戰區兼太平洋艦隊司令
尼米茲海軍上將制定進攻馬紹爾群島的作戰計畫,但尼米茲考慮到馬紹爾群島自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就是日本的託管地,1935年以後更是嚴禁外國人進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加緊在該群島建設軍事基地,部署守備部隊。具體情況由於該
群島位於美軍岸基飛機航程之外,無法組織
空中偵察而一無所知。而在馬紹爾群島東南的
吉爾伯特群島,原為英國的殖民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被日軍占領,加上吉爾伯特群島距離美軍基地較近,美軍通過多次空襲和空中偵察,對該地區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因此,尼米茲覺得還是首先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然後以吉爾伯特群島為
基地,組織對
馬紹爾群島的偵察,待充分掌握馬紹爾群島情況後,再發動進攻。
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於7月20日決定首先發起對吉爾伯特群島的兩個主要島嶼和
諾魯島的登入作戰,作戰計畫代號“電流”。
兵力部署
駐守該群島的是日本海軍第4艦隊(司令為小林仁中將)的第6基地勤務保障隊,第22、第24航空戰隊和第953航空隊(共有飛機約100架),陸軍第1海上機動旅、南洋第1、第2、第3支隊,共1.3萬人。重點防守米利、沃傑、
馬洛埃拉普、
夸賈林、
賈盧伊特和埃尼威托克等主要
環礁,並加強南部島礁的防禦。美軍參戰部隊為第4陸戰師和陸軍第7師又1個團,共5.4萬人;海軍
第5艦隊(司令為R.A.
斯普魯恩斯中將)的
第58特混艦隊,編有航空母艦12艘、
戰列艦8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36艘,以及艦載機700餘架。
雙方兵力
在塔拉瓦島,守備部隊包括
工程兵部隊共約4600人,其中主力是松尾敬公大佐的第6橫須賀陸戰隊和管井武男
中佐的第7佐世保陸戰隊,是
日本海軍陸戰隊的精銳部隊,戰鬥力很強。配備203毫米
火炮4門、140毫米火炮9門、81毫米火炮6門、127毫米
高射炮4門、75毫米高射炮8門、75毫米
山炮12門、坦克14輛。柴崎考慮到由於島嶼面積狹小,所以採取灘頭防禦,在海灘上布置了混凝土三角錐障礙物、帶刺鐵絲網和木製柵欄,防禦工事用椰子樹木和珊瑚砂覆蓋,有的則用混凝土和鋼板加固。所有火炮掩體均用鋼板和厚珊瑚砂石覆蓋,只有以406毫米重炮發射延時引信炮彈直接命中才能摧毀。全島工事經過長達十五個月的施工,形成了完備的防禦體系,其堅固程度完全可以用
銅牆鐵壁來形容。柴崎因此誇口,就是用一百萬人花一百年也攻不下塔拉瓦。馬金島的防禦相對比較薄弱,包括
工程兵部隊和航空基地勤務人員,總共約690人,其中受過正規戰鬥訓練的很少,僅240餘人,配備81毫米火炮6門、75毫米高射炮3門、37毫米
野炮6門。
日軍在
阿貝馬馬島剛開始設防,在美軍發動進攻時,只有海軍
觀通站,守備兵力僅25人。儘管日軍地面防禦工事完備,但海空力量幾乎沒有。整個群島沒有一艘軍艦,航空兵只有一架戰鬥機和四架水上飛機,其中唯一的“
零式”戰鬥機,也因缺乏零部件而無法起飛。美軍參戰部隊是
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指揮的
第5艦隊,投入作戰的各種艦船約230艘,其中航母11艘、護航航母18艘、
戰列艦13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58艘、大型登入艦船50餘艘。作戰飛機約1300架,其中
艦載機920架,岸基飛機中B—24“解放者”重
轟炸機約100架。
參戰部隊
參戰部隊由第5艦隊司令
斯普魯恩斯統一指揮,編為四個特混編隊:第50特混編隊,即快速航母編隊,由查爾斯·鮑納斯海軍少將指揮,負責壓制日軍在馬紹爾群島、特魯克、
諾魯等地日軍機場,以保障吉爾伯特群島登入的順利實施,並隨時準備迎擊來襲的日軍艦隊。該編隊下轄四個航母大隊,總計11艘航母、5艘
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21艘驅逐艦,659架艦載機。
第52特混編隊,即北部登入編隊,擔負在馬金島的登入,由第5兩棲部隊司令凱利·特納海軍少將指揮,下轄運輸艦大隊、登入艦大隊、艦炮
火力支援大隊和
航空火力支援大隊。其中運輸艦大隊由6艘運輸艦、1艘船塢登入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登入艦大隊由3艘
坦克登入艦和1艘驅逐艦組成,負責運送履帶登入車等小型登入工具;艦炮火力支援大隊由4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負責為登入部隊提供艦炮火力支援;航空火力支援大隊由3艘護航航母(載有48架戰鬥機和36架魚雷機)、4艘驅逐艦和1艘
掃雷艦組成,負責為登入部隊提供直接航空火力支援。地面
作戰部隊是步兵第27師的第165團和第105團的一個營,共6400人,由27師師長拉爾夫·史密斯指揮。
第53特混編隊,即南部登入編隊,擔負在塔拉瓦島的登入,由第5兩棲部隊副司令希爾海軍準將指揮,下轄運輸艦大隊、登入艦大隊、艦炮
火力支援大隊、航空火力支援大隊和掃雷艦大隊。運輸艦大隊由16艘運輸艦、1艘船塢登入艦和7艘驅逐艦組成;登入艦大隊由3艘
坦克登入艦和1艘驅逐艦組成;艦炮火力支援大隊由3艘
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組成;
航空火力支援大隊由5艘護航
航母(載有80架戰鬥機、27架魚雷機和27架
轟炸機)和5艘驅逐艦組成;掃雷艦大隊只有2艘掃雷艦,負責清掃登入海域的水雷。參戰部隊由第5艦隊司令
斯普魯恩斯統一指揮
第57特混編隊,即
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和陸軍第7航空隊各一部所組成的岸基航空兵,由
胡佛海軍少將指揮,共350餘架飛機,分別配置在
富納富提、
努庫費陶、
坎頓、貝克等地,負責偵察、轟炸
吉爾伯特群島,並為登入部隊的海上航渡提供空中掩護。
美軍考慮到數百艘艦船在遠離基地的海上將持續作戰數周,後勤保障工作極其困難和複雜。為此美國海軍專門成立了為作戰艦隊服務的勤務船隊,作為浮動的補給基地,由卡爾霍恩海軍中將指揮,至1943年11月,這支船隊已擁有包括
油船、供應艦、
修理船、
拖船、浮動船塢等各種輔助船隻約20餘艘,後來隨著戰役發展而船隻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並配備一定的護衛艦、反潛艦和掃雷艦擔任警戒。其使命就是隨著戰線的不斷推移,將後勤系統向前推,使得各種作戰艦艇能夠在靠近作戰海域的地區得到急需的補給和修理維護。
戰前準備
早從1943年夏季起,美軍就已經開始了緊張的戰前準備。先通過原先在
吉爾伯特群島居住過的英國人,了解水文、潮汐、地形等情況。從
珍珠港出發的“舡魚”號潛艇於9月25日到達吉爾伯特群島,利用在
潛望鏡上安裝的照相機對
塔拉瓦島、
馬金島和
阿貝馬馬島進行了照相偵察,將三個島嶼的海岸線完整拍攝下來。並實地勘察了接近島嶼的航道,修正了舊海圖上的不正確之處。通過航空偵察,發現日軍塔拉瓦島的防禦重點都在堡礁外側,決定艦隊直接駛入礁湖,從堡礁內側登入。但最大的困難是塔拉瓦島上無規則的潮汐和遍地的珊瑚,由於登入艇只能在大潮時靠岸,而直到1944年春季,大潮都在夜間或黃昏,夜間登入無法得到艦炮和飛機的支援,黃昏登入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夜幕降臨前鞏固灘頭。可如果等到1944年春季,日軍的防禦將更加堅固,那樣美軍的傷亡也會更大,所以尼米茲經海軍作戰部長批准最後決定在11月19日登入,後推遲到20日早晨的小潮時刻登入,由於美軍不知道小潮高峰的確切時間,便將登入時間定在8時30分。
儘管美軍在
瓜達爾卡納爾島和
索羅門群島得到了很多實戰經驗,但像
塔拉瓦島這樣複雜的水文條件和堅固設防的島嶼,還是第一次。美軍在裝備和訓練等諸方面都存在極大缺陷。裝備上,沒有登入戰專用的指揮艦,只能用舊戰列艦湊數,例如南部登入編隊司令希爾的旗艦“馬里蘭”號戰列艦,曾在1941年12月8日的偷襲珍珠港中遭到重創,雖然已經修復,但艙室太小,容納不下編隊司令部全體人員,而且通信設備非常脆弱,戰列艦的406毫米主炮齊射所產生的震動和壓力,就會使其失靈。登入作戰時能越過珊瑚,將人員物資送上岸的裝備就是履帶登入車,也就是
LVT兩棲車,其中LVT—1兩棲車數量少,裝甲薄,速度慢,又沒有武備。而LVT—2兩棲車性能雖比LVT—1有提高,但數量更少,駕駛員也沒有完全掌握操縱技術。單兵使用的肩負式電台,體積大,又不防水,難以適應艱巨的登入戰鬥。
登入艇也沒安裝火箭炮,無法在登入艇突擊搶灘時提供不間斷的隨伴火力支援。
訓練上,海軍沒有進行過艦炮摧毀點狀目標精確射擊訓練;艦載機飛行員只進行過攻擊軍艦訓練,缺乏對地攻擊訓練;地面
作戰部隊中的陸戰2師雖然在瓜島戰役中表現不凡,但在紐西蘭長達七個月的休整中,主要進行的是叢林戰訓練,沒有進行過島嶼兩棲登入訓練;陸軍的步兵27師更是著重於陸軍的常規訓練,沒有與
海軍陸戰隊的戰術相融合。而且參戰部隊集結地區,北起
夏威夷,南到紐西蘭,距離遙遠,沒有舉行過全程協同演練,無論地面部隊中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還是陸、海、空軍三軍的協同都不夠默契。上述這些缺陷,就埋下了美軍在
塔拉瓦島傷亡慘重的隱患。
美軍早就開始有計畫地進行前進基地建設,從
薩摩亞群島出發,沿
吐瓦魯群島向
吉爾伯特群島逐步推進。首先進占距離吉爾伯特群島約1260公里的
富納富提島,開始修建機場和艦船
停泊場,從1943年10月起,
胡佛海軍少將指揮的岸基航空兵和
卡爾霍恩海軍中將指揮的勤務船隊先後進駐,使該島成為美軍在
吉爾伯特群島戰役中最重要的前進補給基地和航空基地。接著於9月占領了吉爾伯特群島以東860公里的
貝克島,在島上修建了戰鬥機機場於9月中旬完工。然後又進占了塔拉瓦島和富納富提島之間的
納諾梅阿群島和
努庫費陶群島,並在島上修建了前進機場,10月下旬便可供轟炸機使用。此外美軍還在
塔拉瓦島和貝克島之間的
豪蘭島,修建了簡易機場,供受傷的飛機緊急降落使用。
1944年9月1日襲擊了南鳥島,先後出動六個攻擊波275架次,將島上的日機全部消滅
從9月開始,美軍開始了積極活動,為即將開始的登入作戰做準備。鮑納爾率領快速航母編隊的3艘航母、1艘
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8月23日從
珍珠港出發,於1944年9月1日襲擊了
南鳥島,先後出動六個攻擊波275架次,將島上的日機全部消滅,燒毀島上儲存的400桶航空汽油,並破壞了機場跑道。美軍損失飛機4架。
鮑納爾率部返回珍珠港後,又率領第50特混編隊第1大隊,共3艘航母、2艘戰列艦和6艘驅逐艦,在
岸基航空兵的B—24重轟炸機協同下,於1944年9月18日、19日對塔拉瓦島和
馬金島進行了空襲,擊毀日軍9架攻擊機和2架水上飛機,迫使日軍只在馬金島留下4架水上飛機,將其餘飛機全部撤走。空襲中美機還對兩島進行了系統的
航空攝影,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照片,為制定登入計畫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此外日軍在抗擊美軍空襲中所消耗的大量彈藥,由於補給斷絕而得不到補充,也是美軍這次空襲的一大收穫。日軍聯合艦隊得知美軍行動後,艦隊司令古賀大將親率艦隊前出至埃尼威托克準備出擊,後因美軍主動退走才返回特魯克。
第50特混編隊第3大隊和第4大隊由第3大隊司令蒙哥馬利海軍少將統一指揮,於1944年10月5日和6日連續兩天對威克島進行了攻擊,先後組織了六個攻擊波,出動飛機738架次,編隊中的
戰列艦和巡洋艦也對島上的日軍目標進行了炮擊,消滅了島上絕大部分日機,並給日軍機場設施造成了很大損失。迫使日軍從馬紹爾群島抽出飛機進行增援。古賀再次率領艦隊前往馬紹爾群島準備迎戰,又因美軍撤走無功而返。
戰爭過程
1944年11月10日,北部登入編隊從
珍珠港出發,駛向吉爾伯特。第50特混編隊的第1、第2大隊也於同日離開珍珠港,向
吉爾伯特群島進發。1944年11月13日,南部登入編隊從
埃法特島出發,前往吉爾伯特。1944年11月14日,臨時轉歸南太平洋的第50特混編隊第3、第4大隊在
聖埃斯皮里圖島進行了補給後,先後出發北上歸建參戰。與此同時,第57特混編隊即岸基航空兵部隊,對
吉爾伯特群島和馬紹爾群島日軍機場進行了連續七天的空襲,以壓制日軍航空兵力,保障登入編隊的航渡安全。1944年11月18日,第50特混編隊的四個大隊陸續到達吉爾伯特群島附近海域,第1大隊在北面展開,負責攔截日軍從馬紹爾群島南下的海空支援;第2大隊在
馬金島附近展開,負責奪取馬金島地區的制空權;第3大隊在
塔拉瓦島附近展開,奪取塔拉瓦島地區的制空權;第4大隊在西面展開,以阻截日軍從
諾魯島的海空支援。1944年11月19日,美軍第50特混編隊的艦載機大舉出動,對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和諾魯島進行了全面的航空火力打擊。
馬金島登入戰
馬金島位於
吉爾伯特群島最北端,由十個島礁組成,其中最大的島礁是
布塔里塔里島。該島形狀就像一個長柄鐵錘,錘頭部分長約5.6公里,錘柄部分長約17.7公里,錘柄築有東西兩道橫穿島礁的防坦克暗壕,把錘柄分割為東、中、西三部分,其中夾在防坦克暗壕中間的地段,長2742米,寬366米,是日軍防禦工事集中的主要地區。日軍在島上建有寬30米長75米的水上飛機
滑行道,作為水上飛機基地,還建有碼頭等艦船停泊設施。守軍共約690人,其中
工程兵部隊340人,航空地勤人員110人,戰鬥部隊僅240人,配備81毫米火炮6門、75毫米高射炮3門、37毫米
野炮6門。
美軍雖然知道
馬金島不是日軍的防守重點,其防禦比起
塔拉瓦島,薄弱多了,但對在該島的登入作戰還是比較重視,由第5
兩棲部隊司令特納親自指揮戰鬥,主要考慮到馬金島距離馬紹爾群島最近,距米利島僅350公里,距
賈盧伊特島也只有460公里。特納擔心這兩個島嶼上的日軍航空兵會前來襲擊,要求部隊速戰速決,爭取一天結束戰鬥,以使海上支援登入的軍艦儘快撤離。
擔負登入作戰的是步兵第27師的第165團和第105團的一個營,共約6400人,與守軍相比,占有9:1的絕對優勢。儘管如此,特納仍不相信陸軍的戰鬥力,調來陸戰2師的一個團作為預備隊。史密斯師長則一心想把仗打好,為陸軍爭光,也給歷來趾高氣揚的
海軍陸戰隊看看。
11月20日凌晨,登入編隊駛抵馬金島附近海域。5時40分,艦炮火力支援大隊的戰列艦開始彈射校射飛機。6時,六艘滿載登入部隊的運輸艦到達距離馬金島西海岸5000餘米海域,開始組織部隊換乘登入艇和
LVT兩棲車。6時20分,艦載機飛臨島礁上空,進行直接
航空火力準備。6時40分,4艘
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的艦炮
火力支援大隊開始實施艦炮
火力準備,猛烈的炮擊一直持續到8時24分,
馬金島完全被硝煙和烈火包圍,日軍沒有任何還擊,美軍只是“密西西比”號戰列艦的主炮塔發生爆炸事故,造成了43人喪生,19人受傷。
8時13分,由32輛LVT兩棲車組成的第一波登入部隊,排成一排,全速駛離出發線,沿著掃雷艇布設的浮標,向海灘急進。同時艦載機對海灘上的日軍陣地進行猛烈的低空掃射,掩護登入部隊搶灘。8時32分,第一波登入部隊到達馬金島西海岸代號“紅灘”的登入灘頭,艦載機隨即停止了對海灘的掃射,轉而攻擊日軍的縱深防禦工事。不久,美軍第二、第三波相繼到達,依次上陸,有兩輛坦克隨之上岸,為步兵提供隨伴支援。27師的師屬炮兵也在西海岸南部的烏基安岡角登入,隨即展開為部隊提供
炮火支援。由於日軍在西海岸防禦非常薄弱,至10時許美軍已完全控制了登入場。實際上,這是美軍的佯攻,目的就在於將日軍從主要防禦地區吸引過來。
10時許,美軍1艘掃雷艦、1艘
坦克登入艦(載有16輛
LVT兩棲車)、1艘船塢登入艦(載有攜帶坦克的機械化登入艇)和1艘登入兵運輸艦在2艘驅逐艦的掩護下,駛入礁湖,準備在
布塔里塔里島的北側,即礁湖的內側登入。美軍在2艘驅逐艦的艦炮火力掩護下,在礁湖水域完成了換乘,以LVT兩棲車為第一波,裝有坦克的機械化登入艇為第二波,人員車輛登入艇為第三波,在艦炮和艦載機火力支援下,先後向海灘衝去。當登入部隊接近海灘時,遭到日軍輕武器的密集射擊,美軍
LVT兩棲車以車上的機槍還擊,艦炮和艦載機也全力轟擊,很快壓制住了日軍的火力,10時45分,第一波順利搶灘上陸,但第二、第三波都因為登入工具無法通過遍布
珊瑚的淺水區,所運載的部隊只好在距離海灘270米處下船,在齊腰的海水中涉水上岸。登入雖遭到了日軍的抵抗,但美軍傷亡並不大,僅1人陣亡。
美軍本來預計一旦西海岸佯攻開始,日軍必會調動主力前去迎擊,這樣就可與隨後在北海岸登入的主攻部隊,形成夾擊之勢,消滅離開防禦工事的日軍主力。不料日軍不為所動,主力龜縮在兩道防坦克暗壕之間的防禦地帶,基本沒有出擊,致使美軍的如意算盤落空。但美軍在兩個方向的登入均告成功,仍可以迅速向縱深推進,分割日軍防禦,儘快占領全島。但參戰的陸軍部隊習慣於炮火掩護下推進,一遇到日軍阻擊,有時甚至只是幾個日軍的狙擊手,就停止不前,等待炮火將阻擊的日軍消滅後再前進。日軍在島上建有大量的機槍火力點和永備發射點,美軍的推進遭到了頑強的抵抗,由於艦炮火力的精度不高,無法有效摧毀日軍的地下掩體,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坦克。但坦克手卻只肯接受遠在其他地方的指揮官,不願接受步兵指揮官的指揮,步兵165團的團長只好親自前去和坦克兵商量,卻被日軍的狙擊手打死,這是美軍在地面戰鬥中陣亡的最高軍銜的軍官,由於地面部隊失去了指揮,更是難以前進。
天黑前,除了1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其餘的軍艦都退出了礁湖。整個夜晚,島上的美軍不斷遭受日軍的滲透襲擾,驚恐不安,徹夜不得安寧。11月21日,美軍的戰鬥依然沒有起色,空中支援由於敵我雙方戰線混雜,難以有效實施,有一次“企業”號航母的艦載機投下的炸彈就落在美軍頭上,造成了3人死亡,多人受傷。這樣美軍的推進就更為緩慢,第5兩棲軍軍長史霍蘭·史密斯少將來到27師師部,親自督戰,也無濟於事。
11月22日,戰鬥仍在繼續,美軍步步進逼,所占領的地區逐漸擴大。入夜後,日軍發動了最後的大規模自殺衝鋒,他們先點燃爆竹,以吸引美軍注意,再驅趕當地的土著人在前充當“擋箭牌”,沖向美軍的戰線,在混戰中,日軍死50餘人,美軍死3人,傷25人,終於粉碎了日軍的反擊。這是日軍最後一次有組織的反擊。
11月23日13時,27師師長史密斯少將宣布占領馬金島。在馬金島登入戰中,美軍地面部隊陣亡64人,傷152人,傷亡並不大,但在沒有遇到日軍激烈抵抗的情況下,依然打了三天,整個作戰拖泥帶水,毫無生氣,雖勝無光。加上海軍11月24日凌晨在馬金島海域“科利斯姆灣”號護航航母被日軍“伊—175”號
潛艇擊沉,包括
航空火力支援大隊大隊長馬林尼克斯海軍少將在內約650名艦員陣亡,以及“密西比比”號戰列艦在艦炮準備時炮塔爆炸所導致的傷亡,美軍的傷亡總數高達死757人,傷171人,超過了日軍。
日軍在馬金島守軍陣亡585人,被俘105人,被俘人員中有104人朝鮮籍的
工程兵,只有1人是戰鬥部隊。美軍的拙劣表現主要是指揮不力,戰術失當。參戰的第27師長期擔任守備,這是首次參加實戰,該師還按照一次大戰時的戰術,在炮火掩護下逐步推進,一旦遭遇阻擊就停止不前,直到炮火將阻擊之敵壓制,因此美軍雖具有9:1的絕對優勢,卻沒有一舉將日軍消滅,反而先是畏手畏腳,坐失良機,再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足足花了三天才將日軍防守薄弱的
馬金島占領,與
塔拉瓦島的海軍陸戰隊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塔拉瓦島登入戰
塔拉瓦島位於赤道以北148公里,在
馬金島以南約185公里,是一個三角形的珊瑚
環礁,中間是礁湖,東、南兩邊分別約長33公里和22公里,是一連串的珊瑚島礁,西邊則是連綿不斷的暗礁,中間有兩條通往礁湖的深水水道,在南面最西邊的島礁是塔拉瓦島最大的島礁——比托島,該島形似一隻
水鳥,一條長4500米的長堤就像是水鳥的一隻腳,一直通往礁湖,全島長3700米,寬從450米到540米不等,面積約1.18平方公里,是日軍在
塔拉瓦島最重要的防禦核心島嶼,在島中部築有機場,機場跑道長1400米,寬60米,是日軍在在該群島唯一的轟炸機機場。日軍在比托島經過十五個月的努力修築完備的防禦體系,守軍是柴崎少將親自指揮的4000餘人,而且大多是
日本海軍陸戰隊中的精銳之師。
美軍在塔拉瓦島登入的是陸戰2師,該師曾在
瓜達爾卡納爾島經受過戰火考驗,表現不凡。瓜島戰役結束後,轉到紐西蘭休整長達七個月,官兵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他們早已厭倦了枯燥的訓練,渴望早日在戰場上一展身手;另一方面對寧靜美麗的紐西蘭產生了深深的眷戀,有些人還在當地結婚成家。
11月1日,從紐西蘭
惠靈頓啟程,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目的地。11月13日,到達
新赫布里底的埃法島,進行登入演習。直到此時官兵們才知道作戰的目標是
塔拉瓦島,但對這個島嶼大多數人是一無所知。11月16日到達
富納富提島,加油補給後繼續向塔拉瓦島出發。11月18日,負責奪取塔拉瓦島海域制空權的第50特混編隊的第3大隊開始對塔拉瓦島實施預先
航空火力準備,在兩天的猛烈空襲中,擊毀日軍2門203毫米火炮和3輛坦克,並使日軍的防
御工事受到了一定的破壞。11月19日15時,登入編隊到達塔拉瓦島東南海域,南部登入編隊司令希爾少將召集隨軍記者舉行記者招待會,希爾對艦炮和艦載機的火力十分信任,聲稱將要把塔拉瓦島從地圖上一舉抹掉,言下之意登入部隊遭遇的抵抗將會很微弱,登入將會像度假的遊客漫步海灘一樣輕鬆,一旁的陸戰2師師長史密斯少將心中不快,隨即插嘴補充:“請記住,當
海軍陸戰隊隊員與敵人短兵相接時,唯一的盔甲是身上的卡嘰布軍裝!”日落前,南部登入編隊所有軍艦在塔拉瓦島東南海域集合完畢,一起向登入地域進發。
11月20日凌晨,陸戰2師吃過了傳統的出征早餐——
紐西蘭牛排雞蛋,隨後檢查裝具,準備出戰。4時,各登入運輸艦開始放下小型登入工具。5時零5分,“馬里蘭”號
戰列艦彈射艦載校射飛機,雖然“米德”號驅逐艦同時施放煙霧進行掩護,但彈射起飛的火光還是被日軍發現,日軍
海岸炮隨即開始射擊,希爾立即下令還擊,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主炮開始齊射,猛烈的炮火將小小的比托島幾乎全部籠罩住,但日軍的海岸炮還在不斷射擊,而且越來越準,希爾只得指揮軍艦轉移陣位,以便進行反炮火射擊。5時45分,不知什麼原因艦載機並沒有按計畫準時飛來,由於希爾的旗艦“馬里蘭”號
戰列艦通信設備在進行了兩次主炮齊射後就失靈了,也就無法詢問催促
航空火力支援大隊。6時15分,從三艘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終於來到了,此時比托島上已經濃煙滾滾,烈火熊熊,由於美軍進行艦炮射擊時使用的都是爆破彈,將島上炸得塵土飛揚,
遮天敝日,飛行員根本看不清地面目標,加上艦炮火力相當密集,在這種情況下飛機進行低空精確攻擊十分危險,因此艦載機的對地攻擊只進行了短短七分鐘就匆匆結束。艦炮
火力準備繼續進行,在兩個多小時的艦炮準備中,美軍共發射了3000多發炮彈,小小的比托島幾乎每平方米都承受了一噸的炮彈,似乎一切都被炸光了,在這樣猛烈的炮火下島上似乎不可能再有生物存活,但美軍大大高估了
炮火準備的效果,日軍大多數
工事特別是火炮掩體都深埋在地下,只有用
大口徑火炮使用延時引信炮彈才能將其摧毀。美軍缺乏對岸上點狀目標射擊的經驗,速度太快,以致炮彈爆炸的煙霧遮掩了目標,看看雖然烈焰濃煙,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如此大規模火力準備的唯一成效就是將日軍的通信線路全部炸斷,使其指揮部與各部隊之間的聯繫全部中斷。
美軍在實施艦炮
火力準備的同時,“追蹤”號和“必需”號兩艘掃雷艦清掃並標示出安全進入礁湖的航道,引導“林哥德”號和“達希爾”號驅逐艦駛入礁湖進行近距射擊,接著“阿希蘭”號船塢登入艦也駛入礁湖。6時19分,希爾見日軍
海岸炮仍在射擊,並對進入的船塢登入艦構成了極大威脅,便命令登入艦退到日軍海岸炮射程之外待命。
陸戰2師前三個登入波全是由新型的
LVT—2兩棲車組成,分別是48輛、24輛和21輛,於7時零7分完成換乘,LVT—2兩棲車必須先到達距出發線6400米的集合區,整頓隊形後再以六分鐘的間隔向5500米外代號“紅一”、“紅二”和“紅三”的三個灘頭衝擊,其中在“紅一”灘頭登入的是陸戰2團的第3營,營長是金特爾少校,“紅二”灘頭登入的是陸戰2團的第2營,營長是艾米中校,“紅三”灘頭登入的是陸戰8團的第2營,營長是勞克
中校,登入總指揮是陸戰2團團長
肖普上校。
由於負責標示航道的“追蹤”號掃雷艦在作業時因與日軍
海岸炮進行炮戰,所以標定出的航道偏西,加大了LVT—2兩棲車到達集合區的距離。而
LVT—2兩棲車的駕駛員都是新手,訓練還不充分,對兩棲車性能還不能熟練掌握,因此LVT—2兩棲車的航行速度比預定計畫要慢,加上當時礁湖裡正刮著強勁的西風,更是給LVT—2兩棲車的行動帶來巨大困難。直到8時25分,兩棲車才到達出發線,比計畫整整晚了四十分鐘,希爾眼看無法按計畫於8時30分登入,便將預定登入時間從8時30分推遲到8時45分,後又再推遲到9時。因此美軍艦炮曾於8時35分開始向縱深延伸射擊,後又重新轟擊海灘,8時55分才再次向縱深延伸射擊,而此時,LVT—2兩棲車仍在礁湖的風浪中苦苦掙扎著向前行駛。海軍的一架觀察聯絡飛機發現兩棲車無法在9時突擊搶灘,便向旗艦“馬里蘭”號戰列艦報告,可是“馬里蘭”號的通信設備已經失靈,沒有收到這一重要的報告,致使一切仍在按照9時登入的計畫實施,9時艦載機飛臨灘頭,實施航空火力掩護,但由於地面上煙霧瀰漫,因為飛行員無法看清目標,所以對地攻擊效果極差,日軍的很多工事都安然無恙,當美軍飛機結束攻擊飛走時,艦炮火力已向縱深延伸,灘頭上出現了長達23分鐘的火力間歇!
飛行員無法看清目標,對地攻擊效果極差,導致日軍的很多工事都安然無恙。
這段時間已足以讓日軍從隱蔽部進入防禦工事了。
LVT—2兩棲車在接近灘頭時遭到了日軍火力的迎頭痛擊!大多數兩棲車中彈,失去機動能力,只有少數得以上岸,海灘上到處是燃燒的兩棲車和死傷的士兵,鮮血已將海水染成了紅色。在紅二灘,2營營長艾米中校高喊:“跟我來!我們要占領海灘!”話音未落,就被日軍子彈擊中,一頭倒在海灘上。好不容易衝上岸的陸戰隊員都被日軍密集的火力壓制在海灘上大堤下,根本無法前進。第四、第五波是載有登入兵、坦克和火炮的機械化登入艇和車輛人員
登入艇,由於吃水比兩棲車深,當時又正值退潮,無法越過珊瑚礁,考慮到海灘上急需支援,便將所運載的M—4“謝爾曼”式坦克放下水進行涉渡,結果有的坦克發動機進水而失靈,只有7輛好容易駛上海灘,其中3輛因灘頭上到處是傷員而無法行動;有3輛被日軍炮火和地雷擊毀,還有1輛則陷在彈坑裡動彈不得。運載的登入兵由前三個登入波的兩棲車返回來接運到淺水區,再要迎著日軍的槍林彈雨通過700米齊胸深的淺水區,其艱難可想而知,由於前三個波次的兩棲車所剩不多,所以大部分人還滯留在珊瑚礁上。運載火炮的
登入艇無法卸載,只得後撤,等待漲潮。
陸戰2團團長肖普上校在海灘上拚命尋找能用的電台,以與後方取得聯繫。他原是陸戰2師的作戰科長,剛在一星期前接替在演習中受傷的原2團團長,由於他參與制定了塔拉瓦島的登入計畫,因此他對該島的地形、防禦等情況都非常熟悉,這對於陸戰2團是不幸中的萬幸。10時30分,他終於找到了一部能用的電台,立即命令團預備隊第1營從紅一灘上岸。但直到中午過後,才與希爾和陸戰2師師長史密斯取得聯繫,報告了形勢極其嚴重,急需援助。此時,登入的美軍只占領了縱深數米的灘頭,而傷亡已經超過20%。希爾早已通過觀察飛機知道海灘上情況不妙,接到肖普的報告更是大為震驚,一面命令艦炮繼續猛烈射擊為海灘上的部隊提供炮火掩護,一面投入師預備隊,同時向第5
兩棲部隊司令特納報告,請求調總預備隊來增援。
此時,
塔拉瓦之戰幾乎已經到了失敗的邊緣,——滿載後續部隊和重武器的登入艇大部分被卡在珊瑚礁上,動彈不得,其餘的只好在珊瑚礁外水域等待漲潮;海灘上的部隊死傷枕籍,被日軍的火力壓得無法前進,所剩無幾的兩棲車來回奔波,運上補給撤下傷員。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陸戰2師充分發揚了
海軍陸戰隊所特有的頑強不屈的戰鬥意志、堅韌不拔的戰鬥作風,儘管傷亡慘重,儘管建制已被打亂,儘管指揮員死傷大半,下級軍官、軍士和士兵主動組織起來,拚死衝鋒。紅三灘頭,霍金斯中尉率領34名戰士,用炸藥包、刺刀、鐵鍬,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了300米,占領了灘頭東側一段長堤,取得了能展開
炮兵的一塊地方,炮兵立即將75毫米
榴彈炮拆開,再把一塊塊部件運上灘頭,組裝起來,然後為部隊提供
炮火支援。霍金斯
中尉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為表彰他的英勇戰績,美軍將比托島的機場命名為霍金斯機場。
肖普將團指揮部設在剛奪取的一個日軍防空洞裡,他深知連線紅二灘和紅三灘之間棧橋的重要性,接連組織了五次攻擊,最終在32架艦載機的大力支援下,才奪取了棧橋。海空軍竭盡全力為登入部隊提供支援,4艘驅逐艦始終停在礁湖裡,隨時根據登入的召喚進行艦炮支援,航母上的艦載機也不時出動,提供
航空火力支援,至日落前先後進行了32次攻擊,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就出動飛機80架次!經過殊死激戰,至日落時分,美軍有5000人上岸,傷亡也超過了1500人。在海灘的西部占領了正面140米,縱深450米的登入場,東部則控制了正面600米,縱深270米的灘頭,但情況依然危急。肖普只得命令就地構築工事,一半人警戒,一半人休息。
入夜,美軍經過一天的血戰,已是精疲力盡,彈藥、飲水所剩無幾,一旦日軍發動大規模反擊,後果難以預料。慶幸的是,日軍只有一些小規模的襲擾,均被美軍輕易擊退。原來,美軍的猛烈炮火轟擊雖沒有摧毀日軍深埋在地下的工事,卻將其通信系統徹底破壞了,加上天黑後,美軍不間斷的擾亂射擊,使日軍無法恢復通信,因而柴崎無法組織起大規模反擊。11月21日,經過一夜補充的美軍全力向前推進,擴大登入場。
重武器和坦克在紅一灘和紅三灘上岸,總預備隊的陸戰6團的兩個營則在比托島西側新開闢的登入點代號為“綠灘”的海灘登入,隨即消滅了日軍對美軍軍艦威脅最大的203毫米
海岸炮,巡洋艦、驅逐艦駛入礁湖,在岸上火力控制組的指揮下,以越來越準確和猛烈的炮火掩護地面部隊推進。陸戰6團的另一個營則占領了比托島以東的拜里倉島礁,隨即在該島設立了105毫米火炮陣地,以猛烈
炮火支援比托島上的戰鬥。美軍終於扭轉了登入初期的不利,開始占據上風。但日軍仍在負隅頑抗,戰鬥的慘烈難以用語言形容。陸戰2師在如此激烈的鏖戰中,充分體現了一支精銳之師的風采,很多時候,士兵們都是自己組成戰鬥小組,用
火焰噴射器和炸藥包,一個一個解決日軍的火力點,其勇敢頑強,可歌可泣。至日落前,已有部隊推進到比托島的南岸。日軍在美軍猛烈火力下死傷慘重,隱蔽部和工事裡到處是屍體和傷員,柴崎被迫將指揮部所在坑道改為臨時救護所,率指揮部成員向附近坑道轉移時被美軍炮火擊斃。
傍晚,陸戰2師參謀長埃德森上校上島,統一指揮島上所有部隊的戰鬥,肖普則指揮陸戰2團的作戰。日軍由於指揮官柴崎少將陣亡,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因而當晚沒有發動大規模的夜間反擊。使島上的美軍又度過了一個相對平靜的夜晚。
11月22日,美軍以灘頭為基點,陸戰8團1營向西,陸戰2團3營和陸戰6團3營向東,對殘餘日軍實施夾擊。陸戰8團的2營和3營則向中部的機場發動突擊。塔拉瓦島的勝負已成定局,但日軍的抵抗仍在繼續。美軍在棧橋東側三角形陣地遭到抵抗最為激烈,美軍炮火對該陣地足足實施了三小時的連續轟擊,但步兵衝鋒時仍遭到了日軍火力的瘋狂掃射,最後美軍以機槍和迫擊炮掩護兩輛裝甲推土機將日軍坑道徹底推倒才結束了戰鬥。日軍的拚死頑抗固然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但在美軍的頑強攻擊和猛烈火力打擊下,日軍彈盡糧絕,很多士兵的體力和精神已經達到極限,不少人因無法忍受而自殺。黃昏,陸戰2師
師長史密斯少將上島,在灘頭開設了師指揮所。
11月23日凌晨,被壓縮在島東部狹長地帶的日軍殘部,連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自殺性衝鋒,儘管對戰局已毫無作用,卻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心理恐慌,5時許,日軍的反擊終告平息。中午過後,美軍突破了日軍的最後陣地,全殲了守軍。陸戰2師師長史密斯於13時12分宣布,全部占領比托島。美軍官兵從隱蔽處走了出來,歡呼勝利,然而比托島實在太小了,根本無法容納下陸戰2師的全部人員!
此役,日軍4000餘守備部隊,除146人被俘外,其餘全部戰死,被俘的人員中129人是朝鮮籍的
工程兵。美軍失蹤陣亡1013人,傷2072人,其中海軍陸戰隊死984人,傷2001人。美軍以巨大代價攻占比托島後,於11月24日占領了比托島東面的埃塔島。29日又在阿布里基島登入,消滅島上160名日軍,占領該島。至此,美軍控制了塔拉瓦島全部。
11月24日,第5兩棲軍軍長
霍蘭·史密斯少將登上比托島,面對剛剛經受過殘酷戰火洗禮的景象,這位久經戰陣的將軍大為震驚,他說:“我想像不出他們是如何攻占這個島嶼的,這是我見到過的防禦最完備的島嶼!”結束戰鬥的士兵們,面容憔悴,兩眼無光,看上去比他們的父輩還要蒼老,經過如此嚴酷的戰鬥,他們都不敢相信自己還活著,臉上沒有笑容,只有劫後餘生的寬慰。隨後他命人在兩棵被炮火削禿的
椰樹上升起了英國的米字旗和美國的星條旗,因為
吉爾伯特群島戰前是英國的殖民地。
11月27日,尼米茲親臨塔拉瓦島視察,並為有功的將士授勳。當時大量的死屍還來不及掩埋,空氣中瀰漫著屍體的惡臭,面對彈痕累累、屍橫遍野的戰場,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感慨地說:“我從未見到過如此猙獰的戰場!”他發現這場血戰的激烈程度毫不亞於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著“絞肉機”之稱的凡爾登,見到有很多日軍的工事還沒被猛烈炮火所摧毀,便命令太平洋艦隊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前來研究分析,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11月30日,特納向
尼米茲提交了題為《塔拉瓦的教訓》的報告,陳述了一系列經驗:對於堅固設防的島嶼,光憑几小時的海空
火力準備是遠遠不夠的,有條件的話,應先奪取附近小島,配置地面火炮,進行
炮火支援;對於有珊瑚障礙的島嶼,必須準備足夠數量的兩棲車或吃水較淺的登入艇;在登入部隊搶灘上陸的時候,海軍必須實施抵近射擊,以進行有效地火力掩護;為保障作戰指揮的順利實施,必須要建造專用的登入指揮艦等。不久根據尼米茲的指示,美軍在
夏威夷的卡胡拉瓦島,完全按照比托島的情況,修建了完備的防禦工事,然後組織軍艦進行射擊,終於發現要摧毀這樣堅固的工事,只有慢速精確射擊,並發射大口徑延時引信炮彈才能奏效。
儘管由於美軍在塔拉瓦島的巨大傷亡,使
太平洋艦隊遭致了很多批評,但無可否認,塔拉瓦島之戰美軍所獲取的經驗,對於以後的登入戰,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正如尼米茲所說,即使不在塔拉瓦島取得上述經驗,也不免要用同樣的甚至更大的代價,在其他地方去獲取。因此,塔拉瓦島戰鬥被美國海軍戰史學家莫里遜少將形象地譽為“勝利的搖籃”。
阿貝馬馬島登入戰
美軍計畫在
吉爾伯特群島登入的第三個
環礁是
阿貝馬馬島,該島位於
塔拉瓦島東南約140公里,1942年被日軍占領。日軍原計畫在該島修建機場,後因
索羅門群島戰事緊張而暫停,戰役開始時只設有觀通站,守備部隊僅25人。美軍計畫先以“舡魚”號潛艇搭載
海軍陸戰隊一個分隊,對該島實施偵察,等占領
馬金島和塔拉瓦島之後,再組織兵力進行登入。
11月18日,“舡魚”號潛艇到達塔拉瓦島海域,將該地區天氣、海浪以及近日美軍
火力準備的效果和日軍的動態向南部登入編隊司令希爾報告。1944年11月19日,“舡魚”號潛艇在航行途中遭到己方“林哥德”號驅逐艦的誤擊,一發127毫米炮彈穿過指揮台的基座,將吸氣閥擊毀,萬幸的是炮彈沒有爆炸,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艇長迅速組織搶修,將炮彈取下,並修復了吸氣筏,繼續向目的地航行。11月20日午夜,到達
阿貝馬馬島以南肯納島海域,“舡魚”號潛艇放下六艘馬達驅動的橡皮艇,運送68名陸戰隊員和10名工兵,攜帶輕武器和15天的補給品上島偵察。11月21日,陸戰隊員從肯納島西部登入,先向東再向北展開偵察搜尋。11月22日,上島美軍發現日軍兵力薄弱,立即在潛艇的炮火支援下,發起攻擊,日軍拚死抵抗,雙方相持不下,美軍經四天的戰鬥,於25日全殲守敵,美軍僅陣亡1人。11月26日,美軍陸戰2師6團第3營被送上阿貝馬馬島,開始擔負守備任務。11月27日,
工程兵部隊上島,隨即修建碼頭和機場,以便儘快為下一步進攻馬紹爾群島建立航空兵前進基地。至此,
吉爾伯特群島戰役的預定目標全部實現。
海空大戰
日軍大本營一直認為美軍的主攻方向是在南太平洋,當美軍開始進攻
吉爾伯特群島時,日軍毫無準備,只得臨時拼湊兵力進行增援,
聯合艦隊司令古賀大將先後組織了三支
艦艇編隊:以4艘
重巡洋艦、1艘
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組成支援編隊,出海迎擊;以2艘驅逐艦和2艘運輸艦組成補給編隊,前送彈藥補給;以3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組成輸送編隊,運載陸軍甲支隊實施反登入。就在這些艦艇部隊頻繁調動積極備戰時,傳來
馬金島失守的訊息,而
塔拉瓦島也危在旦夕,眼看增援難以奏效,反登入也無成功希望,古賀只得下令取消水面艦艇的行動。
這樣,日軍只能憑藉航空兵和潛艇組織反擊。當
吉爾伯特群島戰役打響時,日軍部署在馬紹爾群島的飛機已有相當部分被調去
拉包爾,僅存飛機40餘架。11月20日,日軍從馬紹爾群島的羅伊島機場起飛16架魚雷機,在塔拉瓦島以西55公里處發現了美軍的第50特混編隊第3大隊,隨即投入攻擊,當時美軍航母正在回收飛機,空中警戒的戰鬥機立即實施攔截,各艦高炮也一齊開火,有9架日機突破美軍防空火力,分成三組,一組攻擊“愛塞克斯”號和“邦克山”號航母,在接近過程中全被擊落,而攻擊“獨立”號的兩組,雖被擊落了5架,但日機在被擊落前投下了五條魚雷,其中一條魚雷命中,“獨立”號航母的主機艙、鍋爐艙和彈藥艙都破損進水,主給水管道破裂,艦員死17人,傷43人,被迫撤離
戰場駛入
富納富提島基地進行簡單維修後,於12月7日前往
珍珠港大修。
美軍以第50特混編隊的第1大隊負責壓制馬紹爾群島的日軍航空基地,但該大隊起先只對馬紹爾群島南部距離
吉爾伯特群島較近的機場進行了攻擊,不料日軍卻從馬紹爾群島中部的羅伊島機場出動飛機,因此以後的幾天裡,第1大隊對所有
作戰半徑能夠到達吉爾伯特群島的機場全部進行了反覆攻擊,在美軍的強有力的壓制下,日軍在
馬金島登入作戰期間無法出動一架飛機前去增援。直到11月23日,才勉強從
馬洛埃拉普出動了19架戰鬥機,結果中途遭到美軍30餘架飛機的截擊,被擊落9架,其餘10架被迫折返回米利島機場。
11月24日後,日軍從特魯克等地調集飛機加強馬紹爾群島的航空兵力量。11月25日,日軍從羅伊島起飛13架岸基攻擊機,先至馬洛埃拉普待命,等偵察機發現美軍在
塔拉瓦島和馬金島附近仍有軍艦活動後,於下午出擊,後在馬金島以東約110公里發現了北部登入編隊的部分艦隻,由於天色已黑,日機藉助照明彈和閃光浮標進行攻擊,沒有取得任何戰果,損失1架飛機,其餘10架飛機返回米利島,2架返回馬洛埃拉普。
11月26日14時,日軍從馬洛埃拉普起飛16架攻擊機,途中有1架飛機因發動機故障而返航,其餘15架飛機於18時許對美軍第50特混編隊的第2大隊進行了攻擊,依然沒有取得戰果,反倒損失3架。11月28日,日軍又從馬洛埃拉普起飛10架攻擊機,中途有2架因發動機故障返航,其餘8架在塔拉瓦西南約600公里攻擊了美軍第50特混編隊的第4大隊,被美軍擊落4架,擊傷4架,還是毫無所獲。
除了航空兵外,日軍還以潛艇部隊進行了反擊。在附近海域執行任務的“伊—39”號、“伊—19”號、“伊—21”號、“伊—35”號以及正在向特魯克返航的“伊—169”號和“伊—175”號被緊急調往
吉爾伯特群島海域,特魯克基地也迅速出動“呂—38”號、“伊—40”號和“伊—174”號,總計9艘潛艇前去攻擊美軍艦船。
11月22日15時20分,“伊—35”號駛抵美軍登入編隊換乘水域,正欲實施魚雷攻擊,被美軍“米德”號驅逐艦聲納發現,隨即遭到
深水炸彈的攻擊,但“米德”號很快失去了聲納接觸。17時30分,美軍另一艘驅逐艦“弗雷澤”號再次發現了“伊—35”號,進行了兩次深水炸彈攻擊,“米德”號也趕來助戰,在這兩艘驅逐艦的協同攻擊下,“伊—35”號被迫浮出水面,美軍兩艘驅逐艦一齊進行炮擊,接著“弗雷澤”號一邊以機關炮掃射,一邊對潛艇進行撞擊,“伊—35”號遭到撞擊,艇尾開始下沉,美軍
反潛巡邏機又飛來,投下
深水炸彈,終將其擊沉。
11月24日凌晨,在馬金島西南海域的美軍護航航母大隊,編成為3艘護航航母、3艘驅逐艦和1艘掃雷艦,旗艦“利斯科姆灣”號護航航母雷達發現北面海域出現一不明目標,大隊司令馬林尼克斯少將便命令1艘驅逐艦前去查看,這一命令使其警戒兵力更加單薄,而這一不明目標正是日軍的“伊—175”號潛艇,5時許,當美軍編隊進行右轉,正好給“伊—175”號提供了魚雷攻擊的絕佳機會,5時13分,日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利斯科姆灣”號護航航母彈藥艙,隨即引發了劇烈爆炸,爆炸又點燃艦上的航空汽油,引起大火。5時35分,“利斯科姆灣”號護航航母艦體折斷而沉沒,包括馬林尼克斯少將在內650人喪生。這也是日軍潛艇所取得的唯一的戰果。
戰爭評價
美軍在戰役指揮上,計畫周詳,部署得當。有人認為美軍
第5艦隊幾乎傾巢出動去奪取只有區區數千日軍把守的
吉爾伯特群島,似乎有些殺雞用牛刀的小題大作,但是應該看到,美軍是做好了迎擊日軍聯合艦隊出動的充分準備,以確保萬無一失,從這一點來說,正符合《孫子兵法》所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這樣部署是絕對必要的。也只有這樣部署,才能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變故,能夠應付自如,做到穩操勝券。同時在兵力使用上強調以強擊弱,保證掌握較大的兵力兵器優勢,力求速戰速決。這些指導思想無疑是正確的,從而保證了戰略反攻的首戰勝利。
當然也應該看到,在具體戰術上,美軍還存在不少缺陷。如在塔拉瓦的比托島上,由於
火力準備不夠充分,未能有效摧毀日軍的堅固防禦工事,導致了登入部隊在突擊上陸時遭受了巨大的傷亡;再如投入馬金島作戰的陸軍第27師,由於平時訓練墨守成規,其基本戰術與
登入作戰的要求相去甚遠,在具有9:1的絕對優勢情況下,仍花費了三天時間才解決戰鬥,致使在海上擔任支援的海軍艦艇在危險海域停留過長而遭到了不必要的損失。
裝備上所表現出的不足更多,唯一能夠克服珊瑚障礙的履帶兩棲車,即
LVT兩棲車,數量又少,質量又不理想,裝甲薄火力弱,僅裝備一挺機槍,加上履帶易遭損壞而導致失去機動能力;登入部隊配備的單兵攜帶型電台,不具備防水性能,一旦進水就無法正常使用;沒有專用的
指揮艦,臨時用噸位較大的
戰列艦來湊數,由於艦炮射擊時所產生的震動和氣壓影響,通信設備極易失靈。從而直接影響了作戰指揮。
相比較而言,日軍在指揮上遠不如美軍。日軍對美軍的戰略進攻方向完全判斷錯誤,當美軍對
吉爾伯特群島的作戰開始後,既缺乏必要反擊準備,又因為航母已返回本土而無法掩護水面
艦艇出戰,只能依靠航空兵和潛艇組織反擊。而航空兵集結在馬紹爾群島的力量又太單薄,戰役打響後雖然曾調集了一些飛機進行增援,但為時已晚,加上美軍對馬紹爾群島機場有效的壓制,日軍航空兵的反擊僅取得了擊傷“獨立”號航母的戰果。
潛艇部隊則因為使用指導思想有誤,在美軍軍艦密集的海域頻繁變更展開線,結果出動的9艘潛艇沉6傷3,損失慘重,而取得的成果僅僅是擊沉了一艘護航航母,對於整個戰局毫無作用。
戰爭意義
吉爾伯特群島戰役的勝利,從軍事理論上講,徹底解決了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對
登入作戰所存在的疑惑,用事實證明,登入方在強大的航母艦隊和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完全能夠占領有著堅固防禦的島嶼。從
軍事地理上講,不僅為即將開始的馬紹爾群島
登入戰役奪取了一個重要的海空前進基地,還消除了從
珍珠港到南太平洋和西南
太平洋海上交通線的威脅。更重要的是,美軍以巨大的代價,取得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教訓,這些經驗教訓對於以後的登入戰中減少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關介紹
馬紹爾群島的歷史發展
十六世紀初被西方航海者首次發現。1788年,英國船長約翰·馬紹爾發現了這個群島,從此這一群島被命名為馬紹爾群島。馬紹爾群島曾先後被西班牙、德國、美國占領。1886年成為德國的保護領地。兩次世界大戰中均被被日本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被日本占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日本在
太平洋作戰的基地。1944~1947年美國對其實行軍管。
1947年7月,馬紹爾群島被聯合國交給美國託管,後與
帛琉共和國、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構成
太平洋島嶼託管地的四個政治實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7年作為聯合國戰略託管地交由美國管理,1951年由美國海軍管轄改為民政管理。1979年5月1日,馬紹爾群島憲法正式生效,成立立憲政府。
1983年6月25日與美國正式簽署《自由聯繫條約》(1986年10月21日生效)。根據該條約,馬獲得內政、外交自主權,安全防務15年內由美國負責,可參加地區組織,但不能參加聯合國。1986年10月,馬與美國簽署《自由聯繫條約》。1986年11月
馬紹爾共和國成立。1990年1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終止部分
太平洋託管領土託管協定的決議,決定正式結束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託管地位。1991年9月17日,馬紹爾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