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福邦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廣州市
- 出生日期:1934年7月26日
- 逝世日期:2004年5月30日
- 職業:反應堆工程專家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馬福邦同志,祖籍廣東順德,1934年7月26日出生在廣東省廣州市。195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1952年9月轉入清華大學電機系。195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9月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後分配到原二機部。
1980年10月以前,馬福邦同志一直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重水堆研究室工作,主要從事我國第一座從前蘇聯引進的研究性重水實驗堆的建造、消化吸收和改進提高工作。為此,馬福邦同志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這期間,馬福邦同志先後擔任重水堆研究室操縱員,值班主任,技管組組長,操縱組組長,總工程師,室主任。在擔任操縱組組長期間,較系統地組織了反應堆物理(中子通量、控制棒反應性刻度、中毒碘坑等)、反應堆化學(腐蝕、重水輻照分解、淨化、再濃縮等)、反應堆—迴路熱工水力特性等領域的運行特性研究,為保證反應堆安全運行、技術革新和改建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上個世紀60年代初,馬福邦同志創造了堆外在役診斷堆內部件破損的“瞬態流量法”,並據此制訂了操作方案,成功地診斷了裝載燃料元件工藝管的破損,安全地處理了破損工藝管的故障。該診斷法簡單實用,不僅長期被用於重水研究堆的在役檢查,而且推廣套用於國內其他反應堆。
針對五十年代蘇聯提供的重水堆在技術上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為提高反應堆的安全可靠性和擴大反應堆的用途,決定對反應堆系統進行全面的改建。1979年,作為技術負責人,馬福邦同志領導並主持了重水研究反應堆的改建工程。他提出了改建工程的總體方案、確保放射性部件吊裝安全的操作規程等。改建後的重水反應堆,堆芯性能得到較大的改善,消除了設備的重大缺陷,延長了反應堆的壽期。反應堆功率由10兆瓦提高到15兆瓦,最大中子通量增加了一倍,使其成為當時國際上中子通量最高的以低濃鈾作燃料的研究堆。馬福邦同志主持了重水研究堆安全性更高的鋯包殼UO2燃料組件的研究與試驗,並於1983年將重水研究堆全部改用鋯包殼UO2燃料組件。馬福邦同志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重水反應堆的改建工程”以其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的成功獲得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馬福邦同志1984年7月至1986年6月任核工業部科技核電局副局長;1986年6月至1988年6月任核工業部核電局局長;1987年7月任核工業部黨組成員;1988年6月至1993年5月任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黨組成員、總經理助理兼核電局局長;1993年5月至1999年7月任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總工程師;1999年7月後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顧問。在這期間,馬福邦同志曾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和廣東核電合營公司董事,為我國的秦山核電建設和廣東大亞灣核電建設以及軍用核動力科學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核電起步時,提出了必須建立技術支持、技術管理和技術路線的重要建議並推動實施。近年來,積極探索直接利用核電站乏燃料元件建造低溫供熱反應堆,用於城市居民供熱或海水淡化方面的工作。在有關研究設計院的配合下,在技術方案、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的核反應堆工程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黨組成員、總經理助理、總工程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顧問馬福邦同志,在因公出差期間,突發心臟病(心源性猝死),搶救無效,於2004年5月30日23時5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70歲。
主要成就
馬福邦同志在多年的科技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反應堆工程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01重水反應堆重大技術革新與技術改進”項目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101重水反應堆改建工程”項目獲得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重水反應堆強放射性堆本體解體”等8項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原國防科委重大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四等獎3項。
1994年,馬福邦同志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評價
馬福邦同志對共產主義具有堅定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限忠誠。他長期從事核反應堆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始終如一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並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敏銳地發現和解決科研工作中的問題。在重大問題上,他堅持原則,實事求是,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為我國核工業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力量。
馬福邦同志顧全大局,光明磊落,公道正派。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任勞任怨,關心同志,愛護人才。他辦事嚴謹,寬厚待人,為政清廉,在核科技工程領域具有很高的威望。
馬福邦同志的一生是為社會主義建設、為我國核工業事業奮鬥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乾部、好領導,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傑出的核反應堆工程技術專家。他的逝世是我國核科技界的重大損失。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完成馬福邦同志的未竟事業,為核工業的建設和發展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