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背景,發展,傳承 ,
背景
關於“馬特廖什卡”,有許多傳說,我卻相信一種:從前,有一個居住在森林裡的窮人,妻子死了,給他留下一個不足5歲的孩子。孩子整天哭,他怎么哄也不管用。有一次,他隨手撿起一段木頭,刻了一個戴頭巾的村婦的形象,就扔給孩子。孩子拿過來一看,笑了,玩了起來。他高興極了,又刻了一個,再刻一個。好幾個大小不等的木娃娃成了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並很快就傳開了。這種最初的套娃準確地體現了俄羅斯民間工藝發展的一種規律:來自於生活的最迫切的需要,利用的是垂手可得的材料,體現的是最純樸的審美觀———作為媽媽形象的村姑是最美麗、最善良的。因此,當這種民間玩具發展成一個套一個的民間工藝品後,就有了一個十分準確和傳神的名稱:套娃。套娃在俄文里叫做“馬特廖什卡”,也就是“姑姑的”、“媽媽的”意思。
發展
可見,套娃原本與政治是不沾邊的,然而近年來,俄羅斯套娃的廣泛流行卻與俄羅斯的政治進程密不可分。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許多傳統的東西、延續多年的理念被漸漸地淡忘了。曾經是最有尊嚴的東西變成了貨攤上的“破爛”,勳章、軍功章、戰旗、軍大衣成了幾個、幾十個盧布就可買到手的廉價商品。俄羅斯人在這些貨攤和“破爛”中體驗到了悲哀和無奈。已經無人能準確說出,是誰最早在套娃上畫上了70多年來國家的領袖人物。而幾乎一夜間,這包容了從內層最小的列寧到外層最大的葉爾欽的套娃就出現在所有的貨攤上,成了阿爾巴特街上最搶手的工藝紀念品。一開始,人們還驚異於這種套娃的出現,但慢慢也就習慣了,就像習慣於物價的上漲、市場前的長隊。
製作者們把領袖們的面孔都臉譜化了,漫畫化了。這些套娃體現了製作者們對這個國家歷史進程的看法和政治意向。他們出售這些套娃,似乎也就把國家的過去、歷史、榮譽和不幸也一起送到了計價的天平上。人們購買這些套娃時,有的唏噓,有的嘆息,有的欣賞。一個共同的走向是,人們購買了套娃,似乎也就收藏起了這個國家的過去、歷史、榮譽和不幸。套娃成了一種政治風向器,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傳承
不過,套娃儘管可以購買和收藏,而國家的過去、歷史、榮譽和不幸卻是 難以收藏的。經過十幾年的“苦難歷程”,俄羅斯民族畢竟走出了以展示自己 的屈辱和悲哀求生存的艱難處境,那些政治套娃儘管現在還出現在貨攤上,儘管那些攤主們還在吆喝,但是這種套娃已逐漸從最顯著的地位退了下來。那些傳統的、繪畫著三套馬車、金魚和漁夫故事等的套娃又重新以更絢爛的色彩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它們的生命力是最頑強的,它們的誘惑力是不可抗拒的。
一個民族如果不再把自己的屈辱、不幸當成展品來展示,當成商品來銷售時,屈辱和不幸就會過去;一個民族如果以新的力量來為自己的傳統而驕傲、為自己的真正民俗藝術品而揮毫,民族就將繁榮,國家就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