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達加斯加人
- 外文名:Malagasy
- 語種:馬達加斯加語
- 種族:黑黃混血
- 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
- 位置:西南印度洋
外貌特徵,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起源,房屋特色,生活特色,
外貌特徵
馬達加斯加人大部分人為黑黃混血,外貌既具有亞洲人的特徵,也有非洲人的特點。但仍有一部分未混血的亞洲人,其外貌特徵為古銅膚色,身材纖瘦,嘴唇較薄,頭髮長而直,現總統拉喬利納即屬此類。也有一部分未混血的班圖黑人,其外貌特徵為黑色皮膚,身材健碩,厚唇,頭髮捲曲,前總統阿爾貝·扎菲即屬此類。
語言文字
馬達加斯加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過去曾有用阿拉伯字母書寫的蘇拉貝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其基本辭彙的94%有明顯的印度尼西亞語特徵,班圖語辭彙大量存在於馬達加斯加語的各種方言中,對馬達加斯加語構成影響明顯。
宗教信仰
馬達加斯加 的偏遠農村居民中,主要信奉帶迷信色彩、沒有組織的傳統宗教,約占總人口的52%。城鎮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教徒占總人口的41%。北部和東南沿海部分地區有少量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約占總人口的5%。
起源
在外來移民到達前,馬達加斯加是否存在土著居民,學術界尚無定論。
南島民族遷徙至馬達加斯加島可能有兩次高潮,但具體時間說法不一,第一次移民高潮有公元前10~公元前6世紀之說,有公元前3~2公元前2世紀之說。第二次移民高潮有公元2~10世紀之說,有公元8~13世紀之說。
9世紀左右,阿拉伯人陸續遷入,並從非洲大陸運來大批班圖黑人為他們種植糧食和商品作物。
歐洲殖民擴張開始後,除繼續有許多班圖人作為奴隸被運入外,又有不少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到來。
所有這些不同來源的人們經過長期接觸和混合,逐步形成今馬達加斯加人。由於各批移民遷入的時間、定居的地區各不相同,所以在種族成分和文化傳統上形成了各具特點的不同支系,主要有梅里納人、貝齊米薩拉卡人、貝齊寮人、齊米赫蒂人、薩卡拉瓦人、塔納拉人、安泰薩卡人、巴拉人等。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互相交往日益頻繁,各支系的差別也日益縮小。梅里納人為馬達加斯加民族聚合的核心。他們的社會經濟比較發達,早在14世紀初便已建立王國,至18世紀末發展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先後合併貝奇米薩拉卡、貝齊寮和薩卡拉瓦等王國。19世紀初全島統一,建立馬達加斯加王國。不久法國入侵,1896年淪為法殖民地。1958年10月14日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6月26日宣布獨立,成立馬爾加什共和國,亦稱第一共和國。在抗擊外國侵略和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各支系的馬達加斯加人團結戰鬥,民族意識日益增強。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亦稱第二共和國。1992年8月19日,馬舉行全民公投,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房屋特色
馬達加斯加人的屋舍建築與非洲大陸迥然不同,卻與東南亞地區的屋舍建築極其相似。馬達加斯加東部沿海居民的建築大量使用旅人蕉和竹子搭建。為防止潮濕,房屋都建在木樁上以與地面隔離,房頂坡度很大。居住在中央高原的梅里納人和貝齊寮人用白色和紅色黏土築成房屋,房屋呈長方形,有著尖聳的屋頂,屋頂以瓦片鋪蓋。現代城市的建築在許多方面繼承了傳統的建築形式,地基很高,房頂又高又尖。
生活特色
馬達加斯加人以農林、牧業為主,兼事手工業、採礦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農民採用從東南亞帶來的農耕技術和作物品種,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咖啡、甘蔗、棉花和丁香。華尼拉 (香精原料)的產量居世界首位 。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雖然受到班圖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和歐洲人的影響,但馬來人遷來時保持的東南亞特點仍居優勢。大米是馬達加斯加人的主要食糧,煮好米飯一般就著用蔬菜、魚、羊、家禽或野禽肉塊做的鹵吃,而且還撒許多辣椒和五味香料。他們還喜歡吃白薯和木薯,愛喝優酪乳。
在馬達加斯加,人們對牛有著一種特殊的,近乎狂熱的崇拜。牛為財富的標誌。牛頭為國家的象徵。牛像孩子一樣要接受洗禮,一個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強迫牛去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