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琪

馬洪琪

叫馬洪琪有兩個。一個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另一個是擅長畫油畫的畫家馬洪琪

基本介紹

  • 姓名:馬洪琪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42.8.23(壬午年)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主要成就:高壓長斜井快速施工技術
    岩錨吊車梁施工技術
    無鋼襯高壓鋼筋
    混凝土分管施工技術
人物簡介,人生三部曲,人生第一步 清華畢業當工人,人生第二步 援外8年 放棄讀研夢,人生第三步 改革時代成就另一番輝煌,

人物簡介

馬洪琪(1942.8.23-)水利水電施工專家。上海市人。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曾任水電十四局總工程師。現任雲南瀾滄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主持和參加建設魯布革電站、漫灣電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大朝山電站、黃河小浪底、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等大型水電工程20餘座,探索並完善了各種地下工程和各類土石壩施工技術。高壓長斜井快速施工技術、岩錨吊車梁施工技術、無鋼襯高壓鋼筋混凝土分管施工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創立多種項目管理模式,探索並完善了緊密型聯營體的運行模式,豐富和發展了項目法施工科學管理的內涵。“廣蓄項目法施工科學管理”獲全國電力行業現代化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優秀施工企業經營者,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創造或主持創造的科技成果有10項獲國家、部省科技進步獎,有11項獲國家專利、國家魯班獎、優質工程獎及科學管理優秀成果獎。
馬洪琪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雲南有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近40年裡,他的足跡留在了魯布革、漫灣、小浪底、三峽、小灣等響亮的國家大型水電工地上,和水電工程中多個“第一”、“之最”緊密相聯,他就是1967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來到雲南、曾任水電十四局局長、獲過國家“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企業經營者、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馬洪琪院士。

人生三部曲

人生第一步 清華畢業當工人

馬洪琪在1961年考入清華前,是在上海老家讀的國小和中學。從上海到北京後,馬洪琪給自己定下了一個人生目標———畢業後讀研究生,然後爭取留在清華園當助教、講師,最終目標當教授
然而,天不隨人願。1967年,“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始。拿到畢業文憑的馬洪琪被分配到了雲南。在採訪中,馬洪琪院士告訴記者:“學水電專業的人,是與高山、大江打交道,行業的艱苦,我們在實習時,已有所體會,不過來到雲南後,水電工地艱苦的生活超出我們的想像。坦率地講,當時我並不十分安心在雲南工作,但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必須接受現實。”
“畢業分配時,老師對我說雲南以禮河正在建全國最高的土壩。我滿懷著憧憬來到以禮河,後來又轉到綠水河,當時沒有人把我當作是學了6年專業的清華學子,而是被分配到一線當工人。所有的理想,所有的抱負,似乎在那一瞬間就全部破滅了。”既壓抑又苦悶的馬洪琪真不相信,人生的開始既不豪邁,更沒有輝煌。
在綠水河工地一乾就是5年,1972年,已到而立之年的馬洪琪終於等到一個機會。綠水河水電站有一台1910年生產的西門子水輪發電機組,準備調到曲靖富源縣支援農村小水電建設。工程局領導們想起了一線工人中那個清華畢業生,於是問馬洪琪敢不敢攬這個活兒?馬洪琪說:“我拎了一包書,帶上這台240千瓦的發電機,到了雲南富源縣。這是一個很小的工程,但這是勞動5年後,馬洪琪第一次用上了在清華大學所學的書本知識。能不能把書本知識變成水電站,能不能抓住這個機遇,迎接挑戰,馬洪琪把這次水電下鄉當做了專業的起步。從設計、施工到整個工程的協調、指揮,一年半的時間裡,晚上設計,白天施工,工作雖然辛苦,但內心踏實。當地農民更是把這位光明使者敬為“神明”,在食物極為匱乏的年代,每個生產隊輪流給馬洪琪送當時的稀有食品:雞和雞蛋。
至今,馬洪琪設計、安裝的這台1910年德國西門子發電機仍在富源縣正常運轉著。

人生第二步 援外8年 放棄讀研夢

1974年馬洪琪帶著富源縣政府授予的錦旗回到工程局後,作為一名技術人員,被分配到滇東黃泥河水電站工地。由於圓滿完成了富源縣小水電工程,1976年,工程局在接到國家交給的支援緬甸水電站建設時,馬洪琪作為緬甸815工程水電站施工技術主管,成為9人專家組成員中最年輕的一員前往緬甸工作。在緬甸的4年裡,除偶爾回國外,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電工地上。
1979年,剛剛回國的馬洪琪,作為有專業技術、有援外經驗的年輕人,又被派往非洲的喀麥隆參加拉格都水電工程建設。拉格都水電工程裝機容量10萬千瓦,是當時我國水電系統最大的援外項目,中國為此派出200多人。馬洪琪從拉格都水電站開工一直乾到竣工。馬院士笑著對記者說:“那是真正的洋下鄉,無論是緬甸,還是喀麥隆的水電工地,生活條件之艱苦、環境之惡劣是前所未有的。不過,8年的援外工作,也使自身的業務水平再一次得到提高。”
1976年到1984年,正是國內發生巨大變化8年。1977年恢復高考和研究生考試後,馬洪琪也終於等來了考回清華園的機會。然而在當時,援外任務是最大的政治任務,身在國外,既不具備複習的時間和對國內考研整體情況的了解,更不能以考研請假回國。馬洪琪院士告訴記者:“當時很想去考研究生,可在國外分身乏術,顯然無法去應試。加之自己的業務能力,在水電建設一線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是選擇了放棄”。

人生第三步 改革時代成就另一番輝煌

馬洪琪院士的秘書給記者提供了一份馬院士的簡歷,簡歷中主要成就是這樣寫的:曾先後任水電十四局總工程師、局長、瀾滄江水電公司總工程師。主持和參加建設魯布革電站、漫灣電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大朝山電站、黃河小浪底、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等大型水電工程20餘座,探索並完善了各種地下工程和各種土石壩施工技術。高壓長斜井快速施工技術、岩錨吊車梁施工技術、無鋼襯高壓鋼筋混凝土分管施工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84年從喀麥隆回國後,馬洪琪就參加了魯布革水電站的建設。魯布革水電站是新中國水電事業第一次引進外資的工程,是對當時勞動密集、設備簡陋的傳統施工方式的革命,創造了舉世矚目的“魯布革衝擊波”:1986年,他又參加了漫灣電站的建設,漫灣電站第一次採用了省、部合資建設的方式,第一次運用了業主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契約管理制,完善了魯布革的經驗,探索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利水電管理體制,形成了“漫灣模式”。1990年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工程開工,其高壓長斜井由於大斷面、陡傾角,並穿過兩條斷層和蝕變帶,被外國專家稱為“死亡之谷”。
作為總工程師的馬洪琪反覆研究了這個國內首例高難度工程,探索多種新工藝,提前11個月完成工期,為國家節省了大量投資,多項科級成果獲能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期工程還獲國家魯班獎,馬洪琪還獲得了廣東省勞動模範的稱號。之後他還參加了黃河小浪底、長江三峽等電站建設。馬洪琪對記者說,在一些項目建設中,我既是工程技術負責人,又是行政管理負責人,我為這些工程做了貢獻,這些大工程也鍛鍊了我。
1992年,在水電工地上摸爬滾打了25年的馬洪琪,被提拔到了水電十四局的領導崗位上,特別是1995年至1999年期間,作為水電十四局的一把手,工作中的“三抓”,即抓市場、抓管理、抓改革,使水電十四局在全國水電項目開工低潮期,保證了工程任務的飽滿,成為全國“三強”工程局之一。馬洪琪院士說,當局長是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我走的是技術之路,沒有行政管理經驗。更何況水電十四局當時是在困境中,在職職工1.5萬人,離退休職工也有1.5萬人,如何讓三萬人有飯吃,真是個難題。為了找市場,可以說我整天在外奔波,以至於同事、下屬在機關見到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要保重身體啊。
水電十四局的職工都認為馬洪琪是一個很民主的領導,馬洪琪說,這可能是因為我比較習慣於向兩部分人學習。一是技術同行,聽取他們的意見,採納他們好的建議,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二是工人中的技術骨幹,我習慣在重大方案實施前,都要去聽聽班組長、廠隊長、技術工人的意見,使技術方案融合決策層和執行層的才智,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樣不僅使各個技術方案更加完善,執行起來也比較順當,這既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思想方法。
馬洪琪說:水電工程只有團體冠軍
30多年一線水電工程的實踐與創新,成就了馬洪琪最初的人生目標,他現在是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去年從華能瀾滄江公司總工程師的崗位上轉為高級顧問。退在二線的馬院士仍然十分繁忙,他是國家南水北調專家委員會成員、三峽工程驗收組專家組成員,常常奔走在全國各地的大型水電工地上,比如剛開工的1260萬千瓦的溪洛渡水電站、600萬千瓦的向家壩水電站、黃河拉西瓦水電站(420萬千瓦)、雅礱江錦屏電站(840萬千瓦)等等。
在記者眼中,馬洪琪院士既沒有太多的儒雅之風,也沒有太多的領導威嚴,身高1.65米的他,由於常年野外工作、生活,走起路來仍剛勁有力,腰板挺直,一點也不像60齣頭的人。他說,我們水電系統83歲的院士還常在一線工地指導工作,自己算不了什麼。的確如他所說,水電工程氣魄宏偉,也造就了搞工程的人性格上的大氣。馬院士不大喜歡“神侃”、閒聊,給人的感覺也就有些嚴肅。他說,自己也沒有太多的業餘愛好,會打橋牌,還是在喀麥隆學會的打麻將,但不愛好這些,平時也就看看新聞,看看電視台轉播的體育賽事。
馬院士不太喜歡和媒體多打交道,他覺得媒體的炒作總是把壞事寫得更壞,好事添油加醋,結果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都離真實越來越遠。他特彆強調地告訴記者說:“水電站是多學科工程,而一個人在其中只是某一學科有所成就而已。水電工程是團體項目,因此沒有個人冠軍,只有團體第一名。媒體報導稍微一誇張,就搞得我們似乎在貪天之功為己。”
近年來,水電建設與環境保護一直是熱點問題。馬洪琪院士就此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開發水電與環境保護並不矛盾,關健看如何處理兩者的關係。水電開發總體上利大於弊,在開發中保護好生態、安置好移民從來都是大事。雖然我們國家電力從總量上看世界已排名第二,但人均只有美國的七分之—,更何況水電只占20%,而已開發國家水電占到70———80%。從國家能源嚴重缺乏,生態環境日趨嚴峻的形勢來看,不能繼續擴張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既環保又節能,看問題不能太偏頗。
馬洪琪在2001年當選院士後,曾表示要把全部學識和才幹獻給小灣水電站建設及瀾滄江流域水電開發事業。他認為,小灣水電站不僅在中國水電建設史上、而且在世界水電建設史上都將有重要意義。他告訴記者說,小灣水電站是國家的重點工程,也是瀾滄江水電開發的關鍵工程,現在正在建設中。電站雙曲拱壩壩高292米,為當今世界第一。由於地質地形複雜,技術難度極大。其建設技術的複雜性和工程的艱巨性也極富挑戰性,容不得半點鬆懈,容不得半點失誤,我肯定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盡心盡責,完成好這一工程,並為流域水電建設及雲南水電事業的發展竭盡全力。
馬洪琪
(1939年(己卯年)5月—)天津人。擅長油畫。1961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1981年畢業於山西大學研究生班,留校任教。現為山西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老房東》參加建國15周年全國美展,油畫《人民領袖人民愛》、《救難》參加全國美展。合作連環畫和年畫《焦裕錄》出版發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