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壩

土石壩

土石壩泛指由當地土料、石料或混合料,經過拋填、輾壓等方法堆築成的擋水壩。當壩體材料以土和砂礫為主時,稱土壩、以石渣、卵石、爆破石料為主時,稱堆石壩;當兩類當地材料均占相當比例時,稱土石混合壩。土石壩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壩型。近代的土石壩築壩技術自20世紀50年以後得到發展,並促成了一批高壩的建設。目前,土石壩是世界大壩工程建設中套用最為廣泛和發展最快的一種壩型。

類型,優缺點,優點,缺點,壩頂高程,變化規律,

類型

土石壩常按壩高、施工方法或築壩材料分類。
土石壩有高中低之分。土石壩按壩高可分為低壩、中壩和高壩。我國《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SL 274—2001)規定:高度在30m以下的為低壩;高度在30~70m之間的為中壩;高度超過70m的為高壩。
土石壩按其施工方法可分為:碾壓式土石壩;沖填式土石壩;水中填土壩和定向爆破堆石壩等。套用最為廣泛的是碾壓式土石壩。
按照土料在壩身內的配置和防滲體所用的材料種類,碾壓式土石壩可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1、均質壩。壩體斷面不分防滲體和壩殼,基本上是由均一的黏性土料(壤土、砂壤土)築成。
2、土質防滲體分區壩。即用透水性較大的土料作壩的主體,用透水性極小的黏土作防滲體的壩。包括黏土心牆壩和黏土斜牆壩。防滲體設在壩體中央的或稍向上游且略為傾斜的稱為黏土心牆壩。防滲體設在壩體上游部位且傾斜的稱為黏土斜牆壩,是高、中壩中最常用的壩型。
3、非土料防滲體壩。防滲體由瀝青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或其他人工材料建成的壩。按其位置也可分為心牆壩和面板壩。

優缺點

優點

(1)就地取材,節省鋼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建築材料,同時減少了築壩材料的遠途運輸。
(2)結構簡單,便於維修和加高﹑擴建。
(3)壩身是土石散粒體結構,有適應變形的良好性能,因此對地基的要求低。
(4)施工技術簡單,工序少,便於組合機械快速施工。

缺點

(1)壩身不能溢流,施工導流不如混凝土壩方便。
(2)粘性土料的填築受氣候等條件影響較大,影響工期。
(3)壩身需定期維護,增加了運行管理費用。

壩頂高程

壩頂高程根據正常運行和非正常運行時的靜水位加相應的超高d予以確定。 d按下式計算:
d=ha+e+A
式中 ha-----波浪在壩坡上的爬高,m;
土石壩e-----風浪引起的壩前水位壅高,m;
土石壩土石壩
A-----安全加高,m,根據壩的級別按下表採用。
壩頂寬度根據運行、施工、構造、交通和人防等方面的要求綜合決定。

變化規律

壩坡變化一般遵守以下規律:
(1)上游壩坡長期浸水,水庫水位又有可能迅速下降,所以當上下游邊坡用同種土料填築時,上游壩坡常比下游壩坡為緩。
(2)土質斜牆壩的上游坡比心牆壩緩,而下游坡可比心牆壩為陡。
(3)砂壤土壤土的均質壩坡比砂或砂礫組成的壩坡要緩些。
(4)粘性土料壩的壩坡與壩高有關,壩高越大則壩坡越緩;而砂或砂礫料壩體的壩坡緩壩坡,相鄰坡率差值為0.25~0.5。砂或砂礫料壩體可不變坡,但一般也常採用變坡形式。例如密雲水庫白河主壩為斜牆土壩,由壩頂到壩基,上游壩坡分別1:2.65,1:3,1:3.25,下游壩坡為1:2.2,1:2.5。輾壓式堆石壩的壩坡比土壩陡。對於斜牆堆石壩,其下游壩坡可用堆石的自然坡,一般為1:1.3~1:1.4,上游壩坡則由斜牆的穩定而定,一般1:2~1:3。對於心牆壩則上下游壩坡均用1:1.5~1:2。位於地震式的輾壓式堆石壩的邊坡,應相應的改緩。輾壓式土壩的下游坡常沿高程每隔0~15米設定一條寬1.5~2.0米的馬道,以便攔截壩、坡雨水,防止沖刷壩面,同時也可兼作交通,檢修、觀測之用。馬路常設在壩坡變化處。輾壓式土壩的上游壩面一般有較好的護坡,不怕雨水沖刷,一般最多設定1~2道馬道。輾壓工堆石壩的上下游壩坡亦均只設定個別的馬道。
土石壩土石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