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析碳鋼為例,淬火後鋼的組織由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組成,他們都是不穩定的,有自發轉變為鐵素體和滲碳體平衡組織的傾向。這種轉變稱為馬氏體的回火轉變。
以共析碳鋼為例,淬火後鋼的組織由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組成,他們都是不穩定的,有自發轉變為鐵素體和滲碳體平衡組織的傾向。這種轉變稱為馬氏體的回火轉變。
以共析碳鋼為例,淬火後鋼的組織由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組成,他們都是不穩定的,有自發轉變為鐵素體和滲碳體平衡組織的傾向。這種轉變稱為馬氏體的回火轉變。...
本書共有四部分內容,主要闡述:有關Fe-C、Fe-N馬氏體的時效A1、A2、A3轉變換包含時效馬氏體的間隙原子叢聚、周期富化到長程有序相的形成和回火T1、T2、T3...
馬氏體(martensite)是黑色金屬材料的一種組織名稱,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最先由德國冶金學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於19世紀90年代在一種硬礦物中...
將經過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熱到低於下臨界溫度Ac1(加熱時珠光體向奧氏體轉變的開始溫度)的適當溫度,保溫一段時間後在空氣或水、油等介質中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或...
合金鋼回火時,硬度一回火溫度關係曲線在500~600℃出現第二個極大值的現象。回火二次硬化的起因,一是合金馬氏體在高溫回火時合金碳化物的脫溶,引起馬氏體回火二...
在碳鋼中,淬火獲得馬氏體後,再次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應該可以獲得奧氏體,這種奧氏體叫逆轉變奧氏體。...
多次回火是一種回火技術,它不能用一次較長時間的回火代替多次短時間的回火。是將經過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熱到低於下臨界溫度Ac1(加熱時珠光體向奧氏體轉變的開始溫度)...
回火索氏體(tempered sorbite)是馬氏體於高溫回火(500℃—600℃)時形成的,在光學金相顯微鏡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來,其為基體鐵素體內分布著碳化物(包括...
馬氏體分級淬火也稱低於馬氏體點的分級淬火。將經奧氏體化的鋼置於溫度稍低於馬氏體開始轉變溫度的淬火介質中保溫一定時間,使其發生部分的馬氏體轉變,然後取出在...
二次馬氏體 二次馬氏體(secondary martensite):工件回火冷卻過程中殘留奧氏體發生轉變形成的馬 氏體。 ...
黑馬氏體是指淬火狀態的馬氏體在低溫回火(150~250℃)後的分解產物。...... 淬火狀態的馬氏體在低溫回火(150~250℃)...鐵素體晶格已由體心正方轉變為體心立方...
β-馬氏體是指淬火狀態的馬氏體在低溫回火(150~250℃)後的分解產物。...... 淬火狀態的馬氏體在低溫回火(150~250℃...鐵素體晶格已由體心正方轉變為體心立方...
馬氏體鋼(MS—MartensiticSteel)的顯微組織幾乎全部為馬氏體組織。主要是通過高溫奧氏體組織快速淬火轉變為板條馬氏體組織,可通過熱軋、冷軋來實現,馬氏體鋼具有...
第二次回火時殘留奧氏體中碳化物析出占主導。碳化物大量析出後,殘留奧氏體因碳及合金含量下降而使Ms點升高,冷卻時,殘留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由於20Cr2Ni4A合金...
馬氏體為鋼的顯微組織類型之一,這類鋼中鉻的質量分數為11.5%~18.0%,而碳的質量分數最高可達0.6%。碳含量的增高,提高了鋼的強度和硬度。通過熱處理可以調整...
說明 研究在奧氏體回火後的范性鐵(ADIs)中,殘留的大塊奧氏體(RM γ's)的裂紋成核與應力導致的馬氏體轉變之間的關係。TEM觀察表明裂紋並不在石墨球附近地區成...
下貝氏體(lower bainite)下貝氏體是在貝氏體轉變區的較低溫度範圍內形成的,它也是貝氏體鐵素體和碳化物組成的混合組織。低碳(低合金)鋼中下貝氏體鐵素體的...
在高合金鋼中回火冷卻時殘餘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現象稱為二次淬火。在高速鋼和高鉻鋼中常有二次淬火現象出現。對於含有較多合金元素的鋼,在珠光體型轉變和貝氏...
其內容分為金屬固態相變基礎、鋼中奧氏體的形成、珠光體轉變、馬氏體相變、貝氏體相變、鋼中的回火轉變和合金的脫溶沉澱與時效等部分,著重講述金屬材料在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