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馬氏體是指淬火狀態的馬氏體在低溫回火(150~250℃)後的分解產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β-馬氏體
- 外文名:tempered martensite
- 學科:材料工程
- 領域:工程技術
簡介,結構特點,優點,馬氏體,組成類型,
簡介
β-馬氏體是指淬火狀態的馬氏體在低溫回火(150~250℃)後的分解產物。
結構特點
其中淬火馬氏體中過飽和的碳以過渡碳化物的形式脫溶,並以極細小,彌散分布在鐵素體基體中,經過低溫回火,鐵素體晶格已由體心正方轉變為體心立方。仍然保留淬火馬氏體的針狀特徵,但在光學顯微鏡下由於無法分辨其中脫溶沉澱的過渡碳化物,這些馬氏體針整體上呈黑色,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這些極細小的碳化物薄片析出相。
優點
與鋼的其它組織相比,回火馬氏體具有很高的強度、硬度和耐磨性,同時經回火後鋼中淬火內應力大大降低,韌性較淬火馬氏體大幅度提高。
馬氏體
馬氏體是黑色金屬材料的一種組織名稱,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最先由德國冶金學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於19世紀90年代在一種硬礦物中發現。馬氏體的三維組織形態通常有片狀(plate)或者板條狀(lath),但是在金相觀察中(二維)通常表現為針狀(needle-shaped),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為針狀的原因。馬氏體的晶體結構為體心四方結構(BCT)。中高碳鋼中加速冷卻通常能夠獲得這種組織。高的強度和硬度是鋼中馬氏體的主要特徵之一。
組成類型
常見馬氏體組織有兩種類型。中低碳鋼淬火獲得板條狀馬氏體,板條狀馬氏體是由許多束尺寸大致相同,近似平行排列的細板條組成的組織,各束板條之間角度比較大;高碳鋼淬火獲得針狀馬氏體,針狀馬氏體呈竹葉或凸透鏡狀,針葉一般限制在原奧氏體晶粒之內,針葉之間互成60°或120°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