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燕鳥

馬氏燕鳥

馬氏燕鳥(Yanornis martini)屬於今鳥亞綱,它代表了今鳥亞綱在早白堊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記錄。我們以前一直認為它是魚食性的,因為曾經在其化石的胃部區域發現過魚化石的殘骸,如魚的鰓蓋骨,肋條和脊椎骨,從而推斷燕鳥是魚食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氏燕鳥
  • 拉丁學名:Yanornis martin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鳥綱(Aves)
  • 亞綱今鳥亞綱(Neornithes)
  • :燕鳥目(Yanornithiformes)
  • :松嶺鳥科(Songlingornithidae)
  • :燕鳥屬(Yanornis)
  • :馬氏燕鳥(Y. martini)
  • 生存年代:白堊紀早期
  • 地層層序:早白堊世九佛堂組
  • 化石產地:遼寧省朝陽市上河首
  • 保護級別:遼寧省二級
  • 超目:齒齶超目(Odontognathae)
學名由來,個體特徵,化石醜聞,相關研究,

學名由來

2001年,化石發現者周忠和與張福成依據該鳥化石正模標本產地和人之姓氏命名:屬名中的“燕”為朝陽古稱;種名則是為紀念鳥類的古生物學家拉里·馬丁(Larry D. Martin)。
馬氏燕鳥
馬氏燕鳥捕食魚類復原圖

個體特徵

馬氏燕鳥個體較大。頭顱骨顯著伸長。齒骨直,上顎有約10顆牙齒,下顎則有20顆。脛椎細長,異凹型。尾椎骨短,具相對較長的前肢,前肢約為後肢的1.1倍。特徵表明:該鳥和現代鳥相似,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
馬氏燕鳥
馬氏燕鳥

化石醜聞

馬氏燕鳥的歷史曾被蒙上陰影:經中國一位農民之手,它前半身的鳥類化石——馬氏燕鳥,被加上一條小盜龍的尾巴,拼接偽造成古盜鳥騙過了專業的眼睛,這塊化石曾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發表,並引起學界轟動。後事件被揭發,該化石偽造醜聞也成為科學界沉重的教訓。

相關研究

2004年9月28號出版的德國的《自然科學雜誌》:“馬氏燕鳥屬於今鳥亞綱,它代表了今鳥亞綱在早白堊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記錄。2004年,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周忠和博士為首的中外科學家在一件新的馬氏燕鳥化石標本上發現了胃石,古生物學家由此推斷馬氏燕鳥也是植食性。從魚食性到植食性,這表明了一個食性的變化。此次發現對研究古鳥類的行為,演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揭示了今鳥亞綱的鳥類在演化初期有著急劇的食性變化,它們的牙齒逐漸退化,嘴喙的牙齒慢慢消失,同時發展出輕盈的鳥喙。沒有牙齒就無法咀嚼食物,所以吃下的植物可能是由具有很厚的肌肉壁的沙囊中的粗砂來研磨,沙囊中的粗砂就是胃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