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德林文化

馬格德林文化

馬格德林文化(Magdalenian),歐洲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法國西南部多爾多涅省蒂爾薩克附近的拉馬德萊納岩棚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法國、比利時、瑞士、德國、西班牙和波蘭等地。年代為距今1.7萬~1.15 萬年,始於末次冰盛期,晚於梭魯特文化。與馬格德林文化遺物伴生的人類化石,是屬於晚期智人 (見智人)的尚塞拉德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格德林文化
  • 外文名:Magdalenian
  • 年代:舊石器時代晚期
  • 分布地區:西歐
  • 特徵:鋸齒狀微石,洞穴藝術
使用工具,發現位置,文化分期,人類活動,居住,交通,游娛,狩獵,岩洞壁畫,

使用工具

馬格德林文化的石器包括嵌入骨柄或鹿角柄中使用的小巧幾何形石器 ,以及雕刻器 、刮削器、石鑽和鈍背石刀等;還有帶肩的和鈍邊葉形的投擲尖狀器。
骨角器有矛頭、魚叉、帶孔的針和飾物等。藝術品數量很多,有精緻的雕刻片和立體雕像 ,而尤以晚期的洞穴雕刻和彩色壁畫成就最為突出 (見阿爾塔米拉壁畫)。當時人們過著半定居的生活,用梭鏢、羅網及陷阱獵取動物。冬居洞穴 、岩棚或其他堅固的住所,夏季則住帳篷。使用的骨器製作精細,有矛頭、魚叉、帶孔的針和飾物等。
馬格德林時期,食物豐盛,有著大群的馴鹿、野馬和野牛。人們過著半定居式生活,用梭鏢、羅網以及陷阱獵取動物,冬居洞穴、岩棚或其他堅固住所,夏季則住帳篷。
藝術品和飾物大增,表明由於生產的發展和自然條件的優越,人們有了一定的閒暇時間。居住在法國河邊村落的人群,已由梭魯特文化時的1.5萬人增至5萬人。
該文化具有優秀的藝術品。小件藝術品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表現在細緻的雕刻片和立體雕像上,也常常在一件作品上雕刻出兩個或更多的動物形象上。而其最傑出的成就,則是晚期的洞穴雕刻和彩色壁畫。
原始藝術家們著力於形象本身的描繪,巧妙地展示出姿勢以及複雜的構圖。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穴中,即保存有當時繪畫的部分珍品,被認為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藝術傑作。

發現位置

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最初發現於法國西南部多爾多涅河流域蒂爾薩克附近的拉馬德萊納岩棚中。
主要分布在法國、比利時、瑞士、德國和西班牙。該文化雖晚於梭魯特文化,但並不是梭魯特文化的繼承者,而可能來源於奧瑞納文化;後來逐漸為屬於中石器時代細石器的阿齊爾文化所代替。
時代為晚更新世之末,屬維爾姆冰期末期。和馬格德林文化遺物伴出的人類化石,是屬於晚期智人的尚塞拉德人(Chancelade man)。

文化分期

有人將馬格德林文化分為3期:
1.早期有原始的魚叉,基部分叉或斜形的尖頭器,用骨頭、石頭或鹿角製作的動物雕像,刻畫在投矛器上的浮雕以及厚背石刀、鸚鵡嘴狀雕刻器等。
2.中期有相當多的單排倒刺魚叉、投矛器、雙斜的尖頭器等,在形式上都較早期為好。
3.晚期有鸚鵡嘴狀細尖雕刻器、端刮器、似箭鏃尖狀器、細把尖頭器和雙排倒刺魚叉等。
與該文化伴出的動物化石有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馴鹿(Rangifertarandus)、披毛犀(Coelodontantiquitatis)、狐狸等,屬寒系動物,說明當時仍處於寒冷時期。

人類活動

居住

打器文化時期是以天然洞穴為主要居所。阿布維利文化期除繼續利用天然洞穴為居所外,開始出現最早的房屋建築,這種房屋米,的體積不大,平面呈長橢圓形,一般長8 - 1 5 米,寬4 - 6 根木柱支撐,屋內設有火爐,它們是阿布維利時期人類從晚春到夏初露營時的居所。
阿舍利文化人類大致也基本繼承了這種居住習俗,如在法國南阿部尼斯的特拉馬他,考古發現此地有用石塊建造的屬阿舍利文化時期的建築遺蹟,遺蹟中有柱孔,大約是一種用獸皮遮蔽的居住遺蹟,其面積大小為9 * 4 . 5 米,其中有灶堂,有切割食物的地方,甚至可能還有石頭座位,集體人數大約1 5 - 2 0 人。莫斯特文化時期的人,除繼續居住洞穴和搭築露營小窩棚外,也出現利用天然岩石間較大的空隙而搭築岩棚居住的習俗。舊石器後期的奧瑞納文化、格拉維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的人類,已開始過起半定居式的生活,他們冬居洞穴、岩棚或其它堅固住所,夏季則居住在搭築的帳篷中。末次冰盛期冰川界限南移,西歐氣候轉為寒冷乾燥,為規避劇烈的氣候變化,人類分布顯著南移,多數半永久居所及儀式聚集點遭到遺棄。而馬格德林文化在末次冰盛期結束之際離開南方的居所,向北方擴張,到該文化的後期,西歐大部重新出現了人類的蹤跡。大的社群性房屋和小窩棚的組合成為部分遺址的全年定居場所。

交通

交通工具尚未發明,故此時期只有徒步行走來從事各種生產和生活活動,還沒有嚴格意義的交通。物品的交流是遠距離而廣泛的,同一處遺址往往可以出土來自不同地點的物品,有時會相距數百公里。

游娛

此時期的游娛,尚處在原始的即興抒發、無規範、無表演性質、無藝術效果追求的階段。游娛的內容通常僅限於遊戲或歌舞,遊戲和歌舞通常又是揉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游娛主要動機是祈求和慶賀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的一切大小成功。游娛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群隊或集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晚間活動則點燃篝火,血族成員不分彼此,隨心所欲地在聚集地手舞足蹈,並手持石塊撞擊石塊,或手持石器撞擊石器,加上即興抒發的狂熱的呼號來作為游娛的伴奏或節奏。狂歡者或穿披狩獵所獲的野獸毛皮,佩戴野獸頭角和飛禽羽毛。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如中國古籍所說的" 擊石拊石" " 、百獸率舞" " 、鳳鳥來翔" 的原始喧鬧、狂歡喜慶的游娛場面。像這樣的游娛方式,場面或習俗,是世界範圍內舊石器時代普遍流行的習俗。馬格德林文化以其豐富的洞穴繪畫和雕塑而聞名。

狩獵

由於大型長毛動物的滅絕,此時期的狩獵活動以耐寒的馴鹿為主要目標對象,多數遺址均出土了大批馴鹿的骨骼殘留。但為應對氣候變化,魚,鳥和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在食譜之中。弓箭被發明出來以輔助狩獵,馴化的狗也被套用在狩獵之中。

岩洞壁畫

目前發現的絕大多數舊石器時代晚期藝術屬於馬格德林文化。
對於史前人類的岩洞壁畫,大部分人的印象是一群圍著樹葉的原始人,打獵結束後,圍著火休息,有些人在岩洞壁上作畫,記錄今日的打獵成果。所以岩洞壁畫上畫著原始的打獵場景,有原始人類以及獸類,圖形是以極為簡單的線條構成的。
阿爾塔米拉岩洞壁畫
對於某些岩洞壁畫來說,以上的刻板印象的確是成立的。然而對於以下要介紹的阿爾塔米拉岩洞壁畫,卻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
這是在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地區(Altamira)洞穴中發現的野牛(Bison)岩洞壁畫。這幅畫運用了四種色彩,顏料是以礦物質製成,不會隨著時間久遠而褪色,保存了一萬六千年仍然鮮明如故。
鐵質的顏料可以表現紅色、黃色及棕色,而黑色顏料的成分是二氧化錳。顯然當時的人類就具備了高超的繪圖能力,而且同時有進步的繪圖工具及顏料。
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地區(Altamira)洞窟中發現的野牛(Bison)岩洞壁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