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柯威茨分散理論

馬柯威茨分散理論又稱“組合管理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哈理·馬柯威茨(Harry Markovvitz)於1952年系統地提出的,他開創了對投資進行整體管理的先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柯威茨分散理論
  • 又稱:“組合管理理論”
  • 提出者:哈理·馬柯威茨
  • 提出時間:1952年

在馬柯威茨分散理論提出之前,經濟學家和投資管理者一般僅致力於對個別投資對象的研究和管理。30年代,偶爾有人也曾在論文中提出過組合的概念,但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沒有引起人們注意。馬柯威茨在1959年出版題為《證券組合選擇》的專著,詳細地論述了“證券組合”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對證券選擇的理論基礎。馬柯威茨考慮的問題是單期投資問題:投資者在某個時間(稱為期初)用一筆自有資金購買一組證券並持有一段時期(稱為持有期〉,在持有期結束時(稱為期末),投資者出售他在期初購買的證券並將收入用於消費或再投資。馬柯威茨在考慮這一問題時第一次對證券投資中的風險因素進行了正規的闡述。他注意到一個典型的投資者不僅希望"收益高氣而且希望“收益儘可能確定”。這意味著投資者在尋求“預期收益最大化”的同時追求“收益的最小的不確定性”,在期初進行決策時必然力求使這兩個相互制約的目標達到某種平衡。馬柯威茨分別用期望收益率和收益率的方差來衡量投資的預期收益水平和不確定性(風險〉,建立均值方差模型來闡述如何全盤考慮上述兩個目標,從而進行決策。這種考慮導出了一個有趣的結果,即投資者應該通過同時購買多種證券而不是一種證券進行分散化投資。 馬柯威茨分散理論在套用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其計算量太大,特別是對大規模的市場存在上千種證券的情況下,哪怕是藉助高速計算機也難以實現,更無法滿足實際市場在時間上有近乎苛刻的要求,這嚴重地阻礙了馬柯威茨方法在實踐中的套用。1963年,馬柯威茨的學生威廉·夏普提出一種簡化形式的計算方法。這一方法通過建立一種"單因素模型"來實現。該模型後來被直接推廣為"多因素模型飛以圖對實際有更精確的近似。這一簡化形式使得證券組合理論套用於實際市場成為可能。特別是70年代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以及軟體的成套化和市場化,極大地促進了現代證券組合理論在實踐中的套用。現今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因素模型已被廣泛套用在證券組合中普通股之間的投資分配上,而最初的更一般的馬柯威茨模型則被廣泛套用於不同類型證券之間的投資分配上,如債券、股票、風險資產和不動產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