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麗(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馬曉麗(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曉麗(Marie-Luce Chevalier),1979年12月出生,活動構造與構造地貌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馬曉麗主要在青藏高原從事活動構造、構造地貌、古氣候、宇宙成因核素測年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所獲榮譽,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97年—2001年,馬曉麗就讀於比利時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ège)物理學專業,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2001年—2002年,就讀於巴黎地球物理學院地球物理專業,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2002年—2006年,就讀於巴黎地球物理學院(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活動構造專業,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2005年—2006年,任巴黎第七大學助教。
2006年—2009年,在史丹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7年—2008年,任史丹福大學宇宙成因核素測年實驗室主管。
2010年9月,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黃汲清青年人才計畫”特聘外籍專家。
2017年,獲得研究生導師資格。
202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研究項目資助。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馬曉麗一直致力於青藏高原活動構造與構造地貌學的研究和探索,厘定了青藏高原西部喀喇崑崙斷裂帶滑移速率的精細分布、變形特徵,提出龍木措-郭扎措斷裂為高原物質向東滑移的西邊界;揭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塊邊界鮮水河斷裂帶和塊體內部斷裂的變形規律和地震活動性;發現了高原冰期發育規律,提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冰川演變與北半球的冷卻循環有關的新認識;揭示了青藏高原南部SN向裂谷的伸展速率與演化規律,為高原形成過程的認識提供了科學數據;以高原西部和東部為研究對象,利用宇宙成因核素(Be、Al)、放射性碳或光釋光(OSL)等測年方法,通過高解析度衛星影像、雷射雷達、動態GPS和UAV等技術確定斷裂帶切過而產生位錯的地貌特徵(如冰川冰磧、沖積扇或河流階地),揭示了高原西部和東部大型斷裂帶晚第四紀滑動速率與變形過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印度/亞洲板塊匯聚造成的變形是如何被吸收的,探討了區域地震活動性及其古氣候變化的方式與原因,為認識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構造變形、地貌演化、古氣候變化及其動力學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
馬曉麗
馬曉麗
  • 學術論著
截至2020年12月,馬曉麗共發表SCI論文45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在《科學》《Earth and PlanetaryScience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Tectonophysics》等國際主流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17篇。
  • 科研項目
據2023年5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官網數據,馬曉麗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地質所基本科研業務經費項目1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項目、地調項目等多項。2012年,獲得法國外交部的蔡元培項目。

人才培養

截至2021年10月,馬曉麗培養博士研究生3名、碩士研究生1名。多名博士研究生在她的推薦下前往法國交流學習。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26日,獲得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2021年9月30日,獲得2021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
2022年11月10日,獲得棕櫚騎士勳章(Knight in the order of the Academic Palms)。

人物評價

馬曉麗在其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評)
馬曉麗為中國建立活動斷裂與地震災害評價體系,以及西南等地區地震危險性評價、預測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並為推動青藏高原活動構造和大型斷裂帶等領域的地質科學理論和認識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促進中法兩國專家互訪開展交流深造,增進科研學術交流搭建了友誼橋樑。(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外事部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