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飛彈

馬斯飛彈

馬斯飛彈(Mace)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TM-61A“鬥牛士”飛彈為基礎加以改進和發展的一種中程地地巡航飛彈。馬斯飛彈編號為TM-76,分為馬斯A型彈(TM-76A)和馬斯B型彈(TM-76B),與“鬥牛士”、“蛇鯊”同屬美國第一代飛航式巡航飛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斯飛彈
  • 英文名稱:Mace
  • 研製時間:1954年
  • 服役時間:1958年中期開始服役,60年代末退役
  • 定型時間:1957年末
  • 國家:美國
  • 研發單位: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 編號:TM-76
  • 彈長:13.4米
  • 翼展:7.24米
  • 射程:1300千米
研製歷程,外觀,參數,部署,軼事,

研製歷程

早在二戰後期,美國就以繳獲的德國V-1飛彈為基礎,成功仿製了JB-2飛彈並於1944年10月美軍進行了首次試射。儘管在1948年進行了最後的兩次發射試驗後,JB-2飛彈因實用性太差和精度無法滿足作戰要求而被取消,但美軍卻從JB-2的發射試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數據和積累了寶貴經驗,並由此拉開了美國空軍研製第一代地地巡航飛彈的序幕。
馬斯A型彈研製成功後,由於採用低空飛行的作戰模式,其航程相比TM-61A/C並沒有顯著提高,局勢的緊張迫使美軍裝備一種射程超過2000公里的巡航飛彈,馬丁公司在報告中指出,如果改變馬斯飛彈的作戰模式,即採用高空飛行的方式,其射程將可以遠遠超過2000公里。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重新研製新型飛彈所需的龐大經費,而且可以不用再另外培訓操作人員。1959年,馬丁公司開始研製TM-76B即馬斯B,採用了AC火花塞公司研製的慣性導航系統代替原來的地圖匹配導航系統,飛彈採用高空飛行模式,射程從A型的1300公里顯著提高至3700公里。飛彈在1960年7月11日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
馬斯B型彈在彼特伯格空軍基地的公眾日上展出馬斯B型彈在彼特伯格空軍基地的公眾日上展出
由於B型彈採用慣性導航系統,發射時必須在固定發射場,馬丁公司設計了類似於現在洲際飛彈的發射井裝置,不過馬斯B的發射是在地面上完成的。發射井上建有被士兵戲稱為“狗屋”的發射站,飛彈平時安置在井下,戰時可以通過提升裝置快速提升到地面發射。

外觀

馬斯A型彈在彈頭內裝有雷達系統,彈頭整流罩採用玻璃纖維製成,雷達罩的顏色通常採用草綠色,彈體的其它部位則是鋁合金特有的銀白色。
馬斯B型彈的彈頭內沒有裝備雷達系統,而是採用慣性導航系統,彈頭整流罩為鋁合金材料,其他部位外觀與A型彈相同,因此B型彈通體銀白。

參數

全長
13.4米
直徑
1.37米
翼展
7.24米
射程
1300千米
最大巡航高度
12000米
起飛重量
6.26噸
制導方式
自動地形識別制導系統或慣性導航系統
動力裝置
渦輪噴氣發動機+固體火箭助推器
發射方式
地面機動發射

部署

馬斯A型彈主要配置在兩個海外基地,即聯邦德國的哈恩空軍基地和桑巴喬空軍基地,其中哈恩空軍基地下轄隸屬於38戰術飛彈聯隊的89戰術飛彈中隊,405戰術飛彈中隊,586飛彈維護中隊。桑巴喬空軍基地則駐紮有38戰術飛彈連隊的主要作戰單位,包括822、823、887三個戰術飛彈中隊和附屬中隊。這些中隊中大部分由美軍士兵組成,許多美軍士兵在美國本土的奧蘭多空軍基地(佛羅里達)接受了9個月的基本訓練後,連同家眷被空運至德國。在1956年局勢緊張時,他們不僅要在德國舉行發射演習,而且還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進行發射演習。在彈道飛彈服役以前,這種無需跑道的武器具有非同尋常的威懾威力,據後來38聯隊司令官佛瑞德·W·維特準將回憶,每枚飛彈都曾瞄準東德或者歐洲中部的目標,只要一接到命令,幾百枚的飛彈就會在瞬間奔向各自的目標。
馬斯飛彈
馬斯B型彈瞄準東德目標馬斯B型彈瞄準東德目標
馬斯B型彈於1961年開始裝備部隊,首先裝備的是聯邦德國的比特伯格空軍基地,基地內駐紮有第71戰術飛彈中隊,這支中隊接替解散的38中隊。馬斯B型彈還曾被部署在美軍位於沖繩島的基地中,1960年美軍批准在這個敏感地帶設立馬斯B飛彈基地。駐紮在這個基地內的是489戰術飛彈連,這是馬斯飛彈的最後使用作戰單位。

軼事

在馬斯飛彈的研製過程中有過不少的笑話,其中有一個是關於“飛彈狗”的。由於飛彈在發射後很可能和地面碰撞或者空中解體致使一些關鍵部件很難找回,靶場專門成立一支搜尋隊,這支搜尋隊的隊員是德國產的純種魏瑪狗,靶場試驗人員戲稱它們為“飛彈狗”,在發射前在飛彈主要部件上噴上鯊烯,靶場的雷達追蹤飛彈至墜落區,然後派遣這些飛彈狗前去搜尋,據說其搜尋成功率達到了95%,美軍有些部門甚至因此出資要求白沙靶場提供搜尋戰鬥機零件等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