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烈士)

馬振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烈士)

馬振華(1905―1940)化名李澤民。 中共冀魯邊區津南地委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振華
  • 別名:李澤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鹽山舊縣鎮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1940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革命歷程,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05年出生於河北省鹽山舊縣鎮附近後韓沙洲村的一個佃戶家庭里。1932年馬振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任津南特委組織委員,並任華北抗日民眾救國會會長兼華北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他的革命精神和出色的組織才能博得了黨和人民的信任。1938年,馬振華調地方工作,先後擔任鹽山縣委書記、邊區戰委會主任、邊區特委組織部長、地委書記等職。1940年9月12日,馬振華到寧津檢查工作,晚上,在柴胡店區薛莊組織開會,由於叛徒告密,被敵人包圍。在和敵人的激戰中不幸犧牲,時年35歲。

人物事跡

莊稼地里走出的教書匠
馬振華生於農家,父親雙目失明,因家境貧寒,他12歲才上學。學校和務農的實踐,讓他看清了舊社會的黑暗。 21歲時,他在本村辦起了農民學校,專門招收窮孩子,其後又成立了把式房、農民互助會,啟發農民的團結鬥爭意識。 27歲時,馬振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這位教書匠的心裡揚起了一面紅色的旗幟。
入黨後,他積極帶領民眾開展革命鬥爭。在韓集集上,他曾打得硝磺局的稅警抱頭鼠竄;在縣城,他曾組織 200多名初小教員組成 “教員聯合會” ,舉行反對減薪的遊行示威。
1934年秋,因叛徒出賣,津南(今冀魯交界各縣)一帶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馬振華被迫在民眾的掩護下離開家鄉。
播撒火種的特派員
在1935年的津南各縣,一提起串書館的“李先生”,貧苦農民和進步師生人人皆知。 “李先生”就是馬振華。
自1934年起,馬振華任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員,他有時扮作串書館的筆墨商販,出現在師生中;有時擔上貨郎擔,走街串巷;有時扮作打短工的農民,出現在田間地頭。這期間,他做了大量宣傳工作,先後組織起讀書會、互助會、老人會、兒童團等,並在農村、學校建起一個個黨支部。
“七七”事變後,津南特委與魯北特委合併為中共冀魯邊區工作委員會,馬振華任組織委員。他與多位愛國志士一道創建了華北民眾抗日救國總會,並創建了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其後,他率部多次沉重打擊日偽軍。
1938年,馬振華調任地方工作。 1940年,正是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有一天,馬振華的愛人為躲避敵人迫害和謀求生路,帶著孩子逃荒討飯來到寧津縣東部一個村莊。恰巧,馬振華在這個村莊視察工作,他抱起孩子親了又親,隨後摸著孩子的頭說:“快和你娘要飯去吧!過了飯時,就不好要了。 ”孩子跟著母親默默地走了。同志們都埋怨他不該這樣無情,馬振華卻說:“這樣的民眾太多了,只有國家富強了,大伙兒才能豐衣足食。 ”直到今天,這個故事仍在寧津廣為流傳。
在地方工作期間,馬振華先後在津南建立起農、青、婦等民眾抗日團體,掀起了津南300萬民眾的參軍參戰熱潮。
英勇無畏的指揮員
1939年7月,馬振華任中共津南地委書記。為了指揮抗戰工作,他經常深入敵區召開各種會議。
1940年9月11日晚,馬振華來寧津縣柴胡店區薛莊召開秘密會議,不料被柴胡店據點的敵探偵知。敵人糾集了柴胡店、大柳、長官、杜集、黑魏家、孟集6個據點的日偽軍300餘人,趁夜包圍了薛莊。發現被圍後,馬振華與數十位革命同志一道同敵人展開激戰。終因寡不敵眾,馬振華等11名同志壯烈犧牲。

革命歷程

馬振華生於1905年。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1939年後任中共津南地委書記、中共鹽山縣委書記、邊區戰委會主任、邊區民運部長、中共津南地委書記等職。1940年9月犧牲,時年35歲。
“邊區的革命胚胎,邊區的革命元勛,邊區的慈母啊!你為革命壯烈犧牲,振華同志!你的革命精神嚇得敵人發抖,你的無畏精神嚇得敵人慌走,你最後還想多殺幾個鬼子,一槍啊,正打在你的胸口!親愛的同志,你,人倒下去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你鼓舞著邊區人民,踏著你的血跡繼續前進!”這是1940年冀魯邊區文化教育抗日救國總會主任呂器為馬振華烈士撰寫的輓歌。
馬振華,1905年出生於河北省鹽山縣舊城鎮後韓村。1932年秋,經中共津南特委組織委員兼軍事委員劉格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4月,馬頰河農民暴動失敗後,他毅然捨棄教鞭,奔走於鄉村,聯絡發展黨員,恢復遭到破壞的地下黨組織。他時而扮做串書館賣筆墨的商人,時而扮作貨郎,時而又出現在短工市場,宣傳革命思想,開展黨的地下工作。他鼓勵同志們“堅持下去,與黨組織始終保持聯繫,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在他活動的地區,黨員隊伍和基層黨支部發展壯大,革命烈火在津南一帶又熊熊燃燒起來。
全面抗戰爆發後,馬振華組建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救國軍,初任第一分會負責人,繼任冀魯邊區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針對救國軍內部成分複雜的客觀情況,他既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充分發揮各個階層的抗日積極性,又堅持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方針不動搖。不久,救國軍改稱冀魯邊區抗日游擊隊。為加強黨對部隊的領導,馬振華狠抓整頓工作,在各團設立政治部,連以上設指導員,同時,建立士兵政治課制度,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倡導官兵平等,使部隊政治氣氛濃厚,士氣高漲,戰鬥力提高。短短几個月,游擊隊由原來的4個團1000餘人,發展到24個團萬餘人。
1939年7月,馬振華調任中共津南地委書記。他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勞動,宣傳抗戰形勢,成為民眾的貼心人。一次,馬振華與東光縣委的同志剛開完會,就遭遇了到村中搶掠的偽軍。來不及突圍,馬振華讓大家混在鄉親們中間,掩過偽軍耳目,安全脫險。他說:“人民戰爭,時刻都不能脫離人民民眾,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抗日戰爭進行到第三年,日本侵略者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中共冀魯邊區黨委提到“到敵人後方去,狠狠打擊敵人”的號召。據此,馬振華深入敵占區開闢工作。一天,日軍在鹽山附近的村莊四處燒殺搶掠。馬振華帶兵趕到,掩護民眾轉移。他繞到敵後,猛烈射擊,將敵人引向自己。子彈打光了,敵人追了上來,千鈞一髮之際,幸遇幾位老鄉。他們將馬振華打扮成農民模樣,一同被日軍押到村里集合。日軍頭目惡狠狠地喊道:“誰是馬振華,趕快出來。”人群中沒有一人回答,只有仇恨與蔑視的目光。日軍拉出一位老人逼問:“你說,誰是馬振華!”老人堅定地回答:“不知道!”日軍急了眼:“這裡有馬振華,你們不說,就統統地殺死。”人們異口同聲:“這裡沒有馬振華!”日軍隊長嚎叫著:“限你們三分鐘,不說出來,就開槍。”隨即命令手下架起機槍,全場仍是鴉雀無聲。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就在日軍隊長舉手要下命令時,馬振華從人群中闖出來,高聲大喝:“住手,我是馬振華!”大爺、大娘、婦女、兒童們也一齊高喊:“我是馬振華!”接著,青年們個個站出來大聲喊:“我是馬振華!”日軍既震驚又黔驢技窮,只好灰溜溜地收場。馬振華在民眾的保護下再一次安全脫險。1940年9月11日晚,馬振華在寧津縣柴胡店區薛莊村召集各縣、區主要幹部開會。由於叛徒告密,被400多名日偽軍包圍。生死關頭,馬振華開槍射擊,將敵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掩護其他同志轉移。霎時,子彈雨點般地向他射來。當他最後衝出門外時,一梭子彈射來,他倒在血泊中。
中共冀魯邊區黨委決定,將寧津縣改名振華縣,永遠紀念這位為祖國解放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的人民英雄。

人物評價

馬振華犧牲後,為紀念這位深受邊區人民愛戴的忠誠戰士,當時的中共冀魯邊區黨委還作出特別決定,把寧津縣改為“振華”縣,直至新中國成立才恢復原名。
寧津縣,當地民眾至今仍緬懷這位英雄。如今,在寧津縣的主城區有一條振華大街,當地上歲數的老人都知道,這條街的名字是為了紀念革命烈士馬振華。該縣政協文史資料組專門編輯多篇紀念文章,詳細記錄馬振華的人生歷程。每年清明時節,一批又一批寧津人就會來到位於振華大街的寧津烈士陵園,觀看烈士事跡圖冊,聆聽馬振華的英雄事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