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雅蘭語文學,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馬拉雅蘭語地區的文學,其歷史據說已有上千年,主要是民歌民謠,表現農民、漁民的生活,並反映人們的尚武精神,13世紀出現了根據《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改編的詩作。採用梵語和馬拉雅蘭語混合語,稱之為“馬尼普拉瓦拉姆”文學,它延續了大約4、5百年。15世紀《黑天之歌》問世,被認為是馬拉雅蘭語早期的重要作品,作者據說是傑魯什利。16至17世紀虔誠詩歌風行,著名的詩人是拉馬奴吉那(?—1557),他強調文學的教育功能,塑造了理想的典型。18世紀的孔甘·楠比亞爾(1705—1770)出身貧苦,曾週遊各地,其詩歌雖取材於神話傳說,但鋒芒卻指向統治者,對勞動人民寄予同情。19世紀之後,馬拉雅蘭語文學出現轉機,出現眾多風格不同、題材多樣的作品。蓋達爾·沃爾馬(1845—1915)寫出了歷史小說《阿克巴大帝》,並有長詩《孔雀寄語》,呼喚文藝的復興;帕勒梅什沃爾·艾耶爾·烏盧爾(1876—1948)、孔杜爾·納拉揚·梅農(1862—1936)的詩歌亦各有特點;瓦拉托爾·納拉揚·梅農(1872—1958)有著強烈的愛國激情,其作品歌頌大好河山,抨擊殖民勢力;瓊杜·梅農(1847—1900)的長篇小說,反映社會現實,推動了馬拉雅蘭語現代小說的發展。庫馬倫·阿夏恩(1873—1924)的作品主要發表在20世紀最初10年,他與瓦拉托爾、烏盧爾共同創作新詩,掀起了一股強大的浪漫主義熱潮。阿夏恩曾代表馬拉雅蘭語詩歌的發展方向,政府為紀念他而專門設立了文學獎。進入20世紀後,馬拉雅蘭語文學走向繁榮。卡瓦拉姆·默塔瓦·伯尼格爾(1895—1963)曾就讀於牛津大學,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劇本和評論方面都有建樹;辛格爾·古盧珀(1901—?)曾為甘地領導的不合作運動所激勵,寫出了情緒高昂的詩篇。他的一曲《竹笛》使他贏得了首屆印度文學大獎——講壇獎。昌根布沙·克里希那·比萊(1911—1948)、伯勒巴杜·納拉揚·梅農(1887—1955)的詩歌富有感傷情緒,較受中下階層讀者歡迎。在小說領域,塔卡什·希瓦巽格爾·比萊(1911—)、波德卡特(1913—1981)都有過傑作,為此他們曾獲印度文學最高獎——講壇獎。馬拉雅蘭語的短篇小說和戲劇的創作也頗有成績。20世紀以來,馬拉雅蘭語文學注意吸收西方文學中的精華,也注意繼承本民族的優秀傳統,在印度各語種文學中發展較快,水準也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