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岙古文化遺址群

馬岙古文化遺址群

馬岙古文化遺址群是舟山群島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原始村落遺址。馬岙土墩文化屬河姆渡文化分支,土墩中出土的陶罐上有六千年前的稻穀痕跡,經專家研究認定,是古越"稻羹文化"東渡日本的實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岙古文化遺址群
  • 地理位置:舟山市定海區馬岙鎮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年:周一至周日 08:00-17:00
  • 占地面積:14萬平米
  • 價值:考古
  • 特點:規模大、保存完整、內涵豐富
  • 範疇:地理,歷史,文化
概要簡述,考古歷史,地圖信息,

概要簡述

馬岙古文化遺址馬岙古文化遺址群位於定海區馬岙鎮。
相傳定海區馬岙有九十九個土墩,2002年經進一步調查核實,有名可叫的土墩有49個。大小不一、高低在1~3米不等,由熟土堆積而成的土墩群,從現三勝村向盤由西北向東南至光四村的杜家墩,在臥佛山腳北約五六百米呈半圓形排列,呈扇狀展開。它由於海潮的不斷漲落及山上水土的持續衝擊,長年累月逐步形成的。土墩背山臨水,土壤肥沃,附近水產品十分豐富,是古人類理想的居住場所。

考古歷史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至今,各村在窯廠取燒磚瓦和毛昭晰等考古專家的幾次試挖中發現大量新石器及各個時代人類活動的遺存,經專家對出土文物考證後,認為馬岙已有五六千年人類活動的歷史,並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徵,其文化內涵系河姆渡文化晚期,與良渚文化同期。1984年,經市文管會普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土墩有29處,其中屬新石器時代的12處,商周時期8處,文化層厚0.6~0.8米不等,先後出土了自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直到明清等各個年代文物500多件,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石紡輪、骨器、古窯址、金銀青銅器等和貝殼、蛤蜊海洋生物及鹿角等動物骨胳。
馬岙古文化遺址群是舟山群島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原始村落遺址,其中涼帽蓬墩、長墩和洋坦墩三個古人類居住遺址1994年被列為定海文物保護單位,設有標誌牌,並在保護區四周立有界樁,1997年9月涼帽蓬墩遺址被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2月馬岙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馬岙還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中繼站,它早在五千年前開始種植水稻,並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燦爛文明傳播到日本。1994年3月,馬岙文物史跡陳列室開館展出,1998年11月,馬岙鎮興建馬岙博物館,2001年5月,總投資500餘萬元,占地5畝,建築面積1260平方米的博物館完成陳列布展,正式對外開放。共展出文物200餘件,分海洋第一村展廳、海鹽生產展廳、海島民風習俗展廳和流動展廳。開放至今已累計接待海外友人600餘人次,國內遊客12000餘人次。
2002年2月,完成歷史文化遺產普查。馬岙歷史文化保護區現有各類文化遺產24處,其中古文化遺址類8處,古民居類6處,水利類6處,其他4處。馬岙古文化遺址群是舟山史前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研究古人類與海洋關係即人類向海洋拓展進程及海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也為東瀛文化的探源提供了實物佐證,在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傳播中具有重要地位。
1995年8月,馬岙古文化遺址被舟山市政府命名為舟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市定海區馬岙鎮這個濱海的山丘平原地帶各墩地上,發現了面積達14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群。經初步發掘,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2處,文化層厚60-80厘米,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有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8處,出土了大量的印紋硬陶。考古工作者認為,這裡是舟山先輩最早的集居之地。馬岙故有“海島第一村”之美譽。 洋坦墩遺址:位於定海馬岙洋坦里,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制陶區,面積約1000平方米,在此出土的夾砂紅陶碎片上多數留有稻穀痕跡,專家據此認為舟山群島在5000年前就開始大量栽種水稻。
地理位置: 在舟山市定海區馬岙鎮。

地圖信息

地址:馬岙鎮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