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溝石灰岩[2]是1930年李捷,朱森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家溝石灰岩[2]
- 外文名:Majiagou Limestone[2]
- 時代:下、中、上奧陶世(統)
馬家溝石灰岩[2]是1930年李捷,朱森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
馬家溝石灰岩[2]是1930年李捷,朱森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李捷,朱森,1930命名於湖北省鄖西縣馬家溝,與河北的馬家溝組異物同名,後人未套用,已廢棄。分布範圍華中,湖北省1...
馬家溝組原稱“馬家溝石灰岩”,屬中奧陶世早期,最初命名地點在中國河北開平盆地馬家溝,故名。分布於華北及東北南部,在河北,廣泛分布於尚義——平泉以南的山區。命名 葛利普,1922年命名為馬家溝灰岩。中國北部奧陶紀動物化石,古生物志乙種1號第一冊。簡介 本組自下而上可分為四個組:①北庵莊組(...
以水泥用石灰岩為例,東北、華北地區的中奧陶系馬家溝組石灰岩是極其重要的層位,中南、華東、西南地區多用石炭、二疊、三疊系石灰岩,西北、西藏地區一般多用志留、泥盆系石灰岩,華東、西北及長江中下游的奧陶紀石灰岩也是水泥原料的重要層位。礦石性質 1. 組成石灰岩的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伴有白雲石、菱鎂礦...
該區段石灰岩礦床主要賦存於奧陶系馬家溝組第二岩性段(Om2)和克里摩里組(Ok)中,共見礦2層。其中在奧陶系馬家溝組二岩段中見K1礦層,自下而上細分為K1-1、K1-2、K1-3三個分礦層;克里摩里組中僅有1層水泥灰岩礦層。礦層厚度穩定,組分含量變化小,品位穩定。 截止到2013年11月30日,該區段總資...
馬家溝石灰岩[1]馬家溝石灰岩[1]是葛利普於1922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葛利普,1922年命名,即原下馬家溝組,已停用。分布範圍 華北,河北省。
礦床開發經濟意義評價真實客觀。2.礦床質量經濟指標礦區冶金熔劑和水泥石灰岩礦體屬層狀沉積礦床,賦存在古生界奧陶繫上馬家溝組一段中,嚴格受地層控制。礦體形態簡單,厚度巨大,控制礦體長度4100m,平均厚度151.96m。有色、黑色冶金熔劑和水泥石灰岩礦CaO平均含量分別為53.66%、51.68%和50.20%,質量特優。
豆房溝石灰岩(系)豆房溝石灰岩(系)是小林貞一(Kobayashi,T.)於1931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小林貞一(Kobayashi,T.),1931年命名於遼寧省本溪火連寨以南的豆房溝(Kobayashi,T.,1931,Jour.Geol.Soc.Japan,vol.37,no.436),相當馬家溝組的一部分。分布範圍 東北,遼寧省 ...
1919年,葉良輔、劉季辰來到柳江盆地,在亮甲山、石門寨、北林子一帶首創亮甲山石灰岩一名。1920年孫雲鑄和葛利普(A.W.Grabau)在開平盆地建立冶里組。1921年孫雲鑄、楊鐘健在冶里組之上增設馬家溝組和珊瑚石灰岩,後者層位與亮甲山組相當。1922年,葛利普在《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一卷第一號 《中國北方奧陶紀...
太原石炭系與下伏下奧陶統馬家溝組石灰岩不整合接觸,石灰岩上部常有侵蝕痕跡、古河床、古喀斯特和古風化殼,說明不整合面的存在。不整合面上、下地層產狀一致,說明華北地台是穩定的。本溪組下部的赤鐵礦、鋁土礦是海侵初期的濱海沉積物,這些沉積物明顯來自古風化殼;中、上部的頁岩含植物化石是濱海沼澤沉積,而...
華北中奧陶統馬家溝灰岩沉積後,加里東運動使地殼上升,沉積間斷,形成與上覆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不整合接觸;華南下二疊統茅口灰岩沉積後,東吳運動使地殼短暫上升,形成與上覆晚二疊世龍潭煤系地層的假整合。石灰岩頂部與上覆地層間的不整合或假整合面,都遭受到風化與溶蝕,成為岩溶發育的古剝蝕面。研究意義 ...
境內石灰岩礦產皆賦存於奧陶系中統地層中,主要岩性有泥灰岩、白雲質灰岩、含白雲質灰岩、純灰岩及少量白雲岩。根據不同工業對石灰岩的含量要求,以石灰岩中氧化鈣含量52%為劃分界線,分為普通水泥灰岩和純灰岩。 奧陶系中統自下而上為下馬家溝組,厚約115米,上馬家溝組厚約200米,峰峰組厚50米。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