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剝蝕面(karst denudation plane)是指在地殼運動相對穩定的碳酸鹽岩分布區,遭受區域性的強烈溶蝕作用後,在較大的面積內形成的孤峰波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溶剝蝕面
- 外文名:karst denudation plane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分布:碳酸鹽岩分布區
- 性質:區域性的剝蝕面
- 作用過程:遭受區域性的強烈溶蝕作用
- 產物:在較大面積內形成孤峰波地
特徵,分布,研究意義,
特徵
在地殼運動相對穩定的碳酸鹽岩分布區,遭受區域性的強烈溶蝕作用後,在較大的面積內形成的孤峰波地,這種區域性的剝蝕面,叫做岩溶剝蝕面。當地殼相對上升運動較強時,剝蝕面被侵蝕切割,原有的岩溶景觀受到破壞,同時發育新的岩溶觀象。如果地殼多次階段性上升,則形成多級區域性岩溶剝蝕面。
分布
華北中奧陶統馬家溝灰岩沉積後,加里東運動使地殼上升,沉積間斷,形成與上覆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不整合接觸;華南下二疊統茅口灰岩沉積後,東吳運動使地殼短暫上升,形成與上覆晚二疊世龍潭煤系地層的假整合。石灰岩頂部與上覆地層間的不整合或假整合面,都遭受到風化與溶蝕,成為岩溶發育的古剝蝕面。
研究意義
我國岩溶水大礦區,煤系地層均直接覆蓋在岩溶發育的古剝蝕面上,有的可採煤層與古剝蝕面間,隔水層很薄,有的雖隔水層很厚,但由於斷層破壞或陷落柱溝通,均可導致煤礦在開採過程中大量突水。所以,古剝蝕面對礦井充水,有著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