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來亞共產黨
- 成立時間:1930年4月30日
簡介,抗戰,貢獻,與泰軍交鋒,
簡介
抗戰
1945年8、9月間,英國重占馬來亞,於1948年6月20日頒布了“特別緊急條例”,其核心是瘋狂鎮壓馬共前抗日人員及其他進步人士。對此,馬共決定進行武裝鬥爭,並於1949年2月1日建立了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當時的馬共總書記是陳平(華裔,廣東潮汕人)。1960年,馬共的主力部隊共約3000人撤至馬泰邊境泰方一側的亞拉、陶公、宋卡、北大年四個府(省)的叢林中,以求休養生息。這裡山多林密,重巒疊嶂,便於隱蔽;又有鐵路直通馬來西亞、新加坡,有海港可達香港,是國際犯罪集團毒品走私的必經之地,部隊易獲經濟來源;此外,這裡政治力量交織,民族矛盾複雜,既有泰共的游擊隊,又有依靠國外背景、想脫離泰國成立的“北大年共和國”的國土分裂集團。
貢獻
馬共巧妙地迂迴於這些矛盾之間,在夾縫中求生存。他們儘量避免與馬、泰兩國地方軍政的正面衝突,而且協助泰政府打擊國土分裂集團,並在當地開展民眾工作,如開辦夜校,組織醫療隊,為窮苦百姓送醫送藥,鼓勵控制區居民向泰政府納稅,以改善關係,等等。這就使當時頗得泰邊境民心的馬共得以在泰國的領土上生存20多年。
與泰軍交鋒
1982年,東協第15屆外長會議強調東協國家須加強團結,並各自清除國內的不安定因素。
泰國陸軍第四軍制訂出“征剿”馬共的“泰南安寧第11號計畫”。“11號計畫”分三階段各個擊破泰共、馬共和國土分裂集團。消滅馬共是其計畫的第二階段,時間定 在1982年的7月3—27日, 計畫24天完成。
據泰軍方介紹,駐紮在泰馬邊界泰方一側的馬共軍隊有3個團,共1200名官兵。 第10團駐陶公府,第12 團駐亞拉府,第8團在宋卡府。餘部分布在北大年府、 沙敦府。 在這幾個府的叢林中,還疏落散布著彼此有聯繫的幾十個營地,控制著有5萬居民的鄉村。馬共能控制的地區, 在亞拉府約500平方公里,在陶公府約100平方公里。
最初,馬共對於泰軍的猛攻是估計不足的。當他們摸清泰國官方的意圖後,才開始分兵抵抗,轉移軍火。當泰軍占領大據點時,他們已分成小股隱蔽於叢林中,開始游擊戰或越界入馬了。
泰軍“11號計畫”的“圍剿”戰績是:攻陷了馬共3個團的團部,占領了17個連、 營級營地及生產基地。使他們喪失了經營多年的藏身之所,丟失了後勤基地、情報檔案站及幹部訓練中心。然而馬共最大的損失是在戰役結束之後。
不久,一些馬共高級領導人紛紛回響泰國官方提出的3項政策,放棄了武裝鬥爭。三項政策即:一、凡投降者,不必寫“悔過書”或“脫黨聲明”;二、投降後,不受監視或坐牢,免除判罪,就業自由,保證人身安全;三、其子女可以出國,可以自由上學、就業和結婚,不加限制。最後放棄武裝鬥爭的是馬共總書記陳平,時間是80年代末。嚴格來說,當時的合艾協定不能說是投降,是“光榮的和解”,協定是在泰國政府、馬來西亞政府和馬來亞共產黨三方之間簽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