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與社會主義就業實踐

《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與社會主義就業實踐》是由劉啟生著寫,榮長海指導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與社會主義就業實踐
  • 關鍵字:勞動就業 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 科學發展觀 和諧
  • 論文作者:劉啟生
  • 指導教師:榮長海
  • 學科專業: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師範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8
  • 館藏號:F241
  • 館藏目錄:2009\F241\4
中文摘要
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歷史時期,就業問題已成為當代中國與民生緊密相關的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伴隨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我國原有的以“統包統配”為主要特徵的傳統就業模式被打破,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就業機制和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勞動力資源過剩與就業崗位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社會主義國家似乎不可能存在的失業問題隨之浮出。如何破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就業難題,構建既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又符合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當代中國國情的就業理論和就業機制已成為理論界必須面對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並對未來社會理想勾勒的同時所提出的勞動就業思想無疑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業理論的主要資源,他們對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所引發的大規模失業現象的批判為構建基於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就業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支撐。在馬克思看來,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出現兩種不同的趨勢:一方面是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相對減少;另一方面是勞動力的供給絕對增加,這兩種趨勢作用的後果就造成了相對過剩人口即失業。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工人的身心受到了極大摧殘。就業就意味著忍受奴役,失業則意味著無法生存,就業問題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兩難選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與最大限度滿足勞動者的就業需求相悖的,也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背道而馳。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失業現象的同時,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就業理念與理論構想。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和就業理念則是消除了失業威脅、使勞動真正成為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人們可以在平等、和諧的社會氛圍中自由擇業,從而使勞動成為實現人的個體價值和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 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的思想體系,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對中國就業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是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在中國一脈相承的歷史發展。計畫體制下就業模式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理論和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建設和就業實踐為解決當前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建立在生產力落後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制度,採用了與計畫經濟相適應的“統包統配”的勞動就業制度,在實現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建立國家獨立的工業體系、保障社會穩定和鞏固新生政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原有就業模式的弊端逐步顯現,忽視了人的勞動能力的個體差異,缺少了競爭的就業機制直接抑制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社會發展停滯不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業理論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核心,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就業觀。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以最大限度地創造就業機會、實現充分就業為中心,充分發揮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就業壓力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建立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模式,充分發揮三方面作用,完善競爭有序、自由和諧的擇業機制,是解決當代中國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