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包括三編十一章、結語和附錄。第一編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前提、科學內涵、理論成果和基本條件。第二編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四個階段中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背景、主要創新理論觀點和實踐成果以及富有階段特色的方針、政策等。第三編在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的基礎上,得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思想上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上必須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方法上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論,以及科學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結語總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啟示,附錄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理論成果進行了述評。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1938年,毛澤東在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任務時,曾提出這是一個“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對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艱辛探索的智慧結晶,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不斷推進,認真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基本規律,科學提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啟示,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必然要求。基於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經驗與啟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了探索。
作品鑑賞
一、該書論證邏輯比較嚴密。在論述的過程中,作者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前提為邏輯起點,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為主線,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從整體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基本條件、理論成果、基本要求、歷史進程、基本經驗、當代啟示和新理論成果研究述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證分析。這種理論分析模式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顯示了研究內容內在的嚴密邏輯性,彰顯了全書結構的系統性。
二、該書研究視野比較寬廣。從學理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發展的實際結合起來,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以“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以正確解答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時出現的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開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認真地研究這一問題,不僅要有超越性的歷史視野,還要有開拓性的世界眼光。該書不僅以濃重的筆墨描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從成立之初,一直到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確立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歷程,展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推向前進的寬廣畫面和偉大成就,而且站在全局的高度,堅持以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原著為依據,通過分析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與文獻,系統地總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科學地提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啟示。
三、該書理論觀點有所創新。作者在吸收和借鑑其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觀點。比如,在論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前提時,作者指出,馬克思主義強大生命力的源泉,不僅在於其科學性,也在於其具有民族化和在實踐中創新的理論品質。通過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作者辯證地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是在實踐中通過正確與錯誤、成功與挫折的比較中實現的。“理論的目的和意義,並不在於理論自身,而在於實踐。”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作者從哲學的角度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就是:思想上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上必須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方法上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論,科學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提出,中國的成功證明了西方中心色彩的意識形態終結論是完全錯誤的;民主社會主義不適合中國,中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所堅持的“以人為本”,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遠遠超越了中國古代的民本主義以及西方的資本主義等結論。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周光迅,男,1956年1月出生,二級教授,浙江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浙江樹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曾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浙江理工大學生態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李芳,女,1977年6月出生,湖南婁底人,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先後就讀於湖南師範大學法學院(法學本科)、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