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選自《戰國策·燕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有賣駿馬者
- 外文名稱:Horse person who has sold
- 作品別名:馬價十倍
- 創作年代:西漢末年
- 作品出處:《戰國策·燕策》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劉向
原文,譯文,寓意,注釋譯文,字詞注釋,出處,寓意含義,答疑,故事人物,作者,
原文
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譯文
有個要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待在集市上,沒有人理睬。這人就去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說:“我有匹好馬要賣掉它,我接連三天呆在集市上,沒有人來過問,希望你幫幫忙,去看看我的馬,繞著我的馬轉幾個圈兒,臨走時再回過頭去看它一眼,我願意奉送給你一天的花費。” 伯樂接受了這個請求,於是就去繞著馬兒轉幾圈,看了一看,臨走時又回過頭去再看了一眼,這匹馬的價錢立刻漲了十倍。
寓意
這則寓言說明,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人來發現和舉薦。駿馬待伯樂至而增價,說明權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別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藉助或冒用權威之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1、比:副詞,連續地,接連地。(比三旦)
2、莫:沒有誰。(人莫知之)
3、知:知道,了解。(人莫知之)
4、臣:先秦時代,普通人之間有時也謙稱自己為“臣”。
5、旦:天。
6、立:站立。
7、於:在。
8、言:交談。
9、願:希望。
10、子:代詞,代指伯樂。(願子還而視之)
11、還:音義通“環”,圍繞,轉圈子。
12、顧:回頭看。(去而顧之)
13、一朝之賈:一天的價值;賈:通“價”,這裡指報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 ,於是 。(乃還而視之)
15、去:離開。(去而顧之)
16、之:代詞,這裡指千里馬。(伯樂乃還而視之)
17、一旦:這裡是“一天”的意思。
出處
《戰國策》又名《策》,相傳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編輯的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全書按東、西、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依次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寓意含義
1、就個人的影響力而言,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權威來發現和舉薦,權威的賞識認可能很大地提高個人影響力。
2、就對待權威而言,一方面權威往往精通某一領域並有一定的知名度,應該尊重他們,但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他們,更要提防有的庸才藉助或冒用權威之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3、作為權威人士而言,說話做事都要憑良心,實事求是,要愛惜自己的名譽,不能被貪慾蒙蔽,隨便收別人好處而辦事。總之,真正好的東西,又得到真正的權威賞識,它的身價就會加倍增長。
答疑
文中“馬價十倍”的原因是什麼?這說明了什麼?
答:原因是“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因為人們認為:伯樂善於識馬,如果伯樂都“還而視之,去而顧之”,那說明這是一匹好馬。也說明了權威的重要。
另答:原因是“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這說明人們往往盲目地追尋權威。
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
蜂擁:形容像蜜蜂一樣成群結隊地迅速聚集。
霎時間:很短暫的一段時間 ,形容非常迅速。
買馬的人為什麼會蜂擁而來搶著要買這匹馬?
答:因為伯樂本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追崇權威,以為伯樂相中的就是好馬,就立即蜂擁而來,搶著要買這匹馬。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答:不要迷信權威,要有自主精神。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同,一樣 ) (2)蘇代為燕說齊(遊說,勸說 )
(3)臣請獻一朝之賈 (費用,錢財 ) (4)莫為臣先後者( 沒有人 )
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C)
A.不以千里稱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B.人有賣駿馬者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C.人莫之知 何陋之有
D.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 行拂亂其所為
選C(代詞,代千里馬;賓語前置的標誌。A.用,把,拿;B.定語後置的標誌;D.做。)
15、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話是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介紹這匹駿馬“一旦而馬價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話是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實際上這都證明了
文提出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這一觀點,說明了伯樂的重要性。
故事人物
伯樂(約公元前67 4年-前611年),原名孫陽,古代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成武縣)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漢朝韓嬰所著《韓詩外傳》卷7中有名句“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朝韓愈《馬說》一文中也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名句。